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城建设是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郊区化又是城市居住区位变化的共同趋势。因此,加强对我国郊区新城的建设与规划是今后住宅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郊区新城建设规划特点与发展现状,针对新时期的发展策略和前景进行展望,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对我国郊区新城的发展能够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郊区新城;建设规划;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18-02
一、我国郊区新城建设规划特点与发展现状
在我国目前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特别在发达地区,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由生产功能向管理服务功能转型,第二产业则向郊区转移;城市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等快速交通的发展,加之私家车的快速发展,城市机动性增强;通讯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普及使地理空间阻力减小,城郊联系日益密切;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使级差地租效应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向优化和高效化转变,中心城市和郊区的土地优势、潜能得到不同的体现,这些因素使得城市离心增长日趋明显。郊区新城建设与发展正是城市离心增长的空间过程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新城的建设与发展,大都市区的产业、人口、就业、交通、社会、生活空间结构等相应发生变化。从新城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组织关系来看,新城建设主要从空间形态、职能布局和人居环境三方面对城市空间结构实现优化影响的观点符合大量经验研究的实际情况。
目前,我国人口向城镇集中程度加剧,2009年城市化率达到46.6%。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空间和功能逐渐向外延伸,出现大城市的郊区化现象。大城市郊区化过程出现了不少新的城市问题,诸如缺乏建设资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得落后;郊区建设大量侵占农田,导致城市无序蔓延、交通拥挤、缺乏有效管理、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不少大城市调整了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以新城建设来完善引导城市郊区化发展,如北京建设11个新城、上海为9个、天津为11、广州为10个。
二、新时期我国郊区新城建设规划策略与前景展望
1.建立四个统筹发展机制
(1)统筹城郊发展,这是四个统筹的重中之重,要克服城郊“二元”固有惯性,将郊区新城定位为全城市的新城,改革财税分配等体制,举全市之力打造郊区新城;
(2)统筹新城的规划与开发,科学编制新城规划,以规划理念引领新城建设;
(3)统筹产业导入与人口调控,将产业发展与人口导入结合起来考虑,要“以业兴城、职住平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合理的人口结构、适度的人口规模;
(4)统筹新城土地开发与资金平衡,实现土地“合理储备,重点开发,有序出让”;在土地经营过程中确保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收益用于新一轮的土地储备,最终形成土地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增加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使土地成为财政的蓄水池,为新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要通过组织领导、建设主体、运行管理、保障政策等一系列体制,以及资金平衡、土地开发、产业导入、实务协调等具体机制的完善,实现“四大体系”的体制机制系统创新。
2.加强郊区新城的产业集聚
要从市级层面上要切实把握新城定位问题,即具有城市功能的新城。新城的产业发展需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将新城的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的产业布局,加强分类指导,并进一步加强政策集聚,促进相关产业在新城的集聚。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方面,要给予一定的土地指标和资金扶持优惠政策和创新解决方案,破除行政和区域壁垒,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建立与新城建设相适应的弹性管理机制,使郊区在与周边城市竞争中处于平等地位。
在加快发展服务业方面,一是围绕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发展城市经济;二是市级层面建立税收扶持政策,引导服务外包企业、企业总部落户新城;三是对新城产业导入项目所需优秀人才实施更便利的户籍措施,加大新城经济适用房、蓝领公寓、人才公寓的规划与实施。
3.注重用地平衡和产业项目土地扶持
新城建设的土地开发利用要避免过度商业化;新城建设不能成为新的“空城”建设,不能为新城建设而建设。在建设资金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应以新城各
(下转第37页)
(上接第18页)
类建设用地的平衡,考虑二、三产业合理衔接,以及公建配套设施的布局;应以新城各类人住居民的平衡,考虑商业性与保障性居住的相衔接。当前新城建设大多以提供优质的人居环境、实现产业集聚和发展区域经济为目标;新城建设的用地规划应注重土地开发的集约化,要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开发为依据,控制城市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同时,按照新城产业发展规划,六类用地的“招拍挂”价格应按产业政策导向,特别是要有利于加快新城城市经济,塑造比较优势的重大公共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一定的土地价格倾斜政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郊区新城的产生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根源,其严重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社会的稳定。从根本上解决郊区新城建设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很多问题单纯依靠规划是无法解决的,还需要涉及法律的调整和新的制度规范的重构等。因此,但需要在规划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规划的方法体系,使规划对我国郊区新城的发展能够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1]谷荣.中国城市化公共政策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雷振(1982—)男(汉族),河北蔚县人,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
关键词:郊区新城;建设规划;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18-02
一、我国郊区新城建设规划特点与发展现状
在我国目前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特别在发达地区,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由生产功能向管理服务功能转型,第二产业则向郊区转移;城市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等快速交通的发展,加之私家车的快速发展,城市机动性增强;通讯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普及使地理空间阻力减小,城郊联系日益密切;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使级差地租效应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向优化和高效化转变,中心城市和郊区的土地优势、潜能得到不同的体现,这些因素使得城市离心增长日趋明显。郊区新城建设与发展正是城市离心增长的空间过程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新城的建设与发展,大都市区的产业、人口、就业、交通、社会、生活空间结构等相应发生变化。从新城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组织关系来看,新城建设主要从空间形态、职能布局和人居环境三方面对城市空间结构实现优化影响的观点符合大量经验研究的实际情况。
目前,我国人口向城镇集中程度加剧,2009年城市化率达到46.6%。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空间和功能逐渐向外延伸,出现大城市的郊区化现象。大城市郊区化过程出现了不少新的城市问题,诸如缺乏建设资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得落后;郊区建设大量侵占农田,导致城市无序蔓延、交通拥挤、缺乏有效管理、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不少大城市调整了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以新城建设来完善引导城市郊区化发展,如北京建设11个新城、上海为9个、天津为11、广州为10个。
二、新时期我国郊区新城建设规划策略与前景展望
1.建立四个统筹发展机制
(1)统筹城郊发展,这是四个统筹的重中之重,要克服城郊“二元”固有惯性,将郊区新城定位为全城市的新城,改革财税分配等体制,举全市之力打造郊区新城;
(2)统筹新城的规划与开发,科学编制新城规划,以规划理念引领新城建设;
(3)统筹产业导入与人口调控,将产业发展与人口导入结合起来考虑,要“以业兴城、职住平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合理的人口结构、适度的人口规模;
(4)统筹新城土地开发与资金平衡,实现土地“合理储备,重点开发,有序出让”;在土地经营过程中确保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收益用于新一轮的土地储备,最终形成土地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增加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使土地成为财政的蓄水池,为新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要通过组织领导、建设主体、运行管理、保障政策等一系列体制,以及资金平衡、土地开发、产业导入、实务协调等具体机制的完善,实现“四大体系”的体制机制系统创新。
2.加强郊区新城的产业集聚
要从市级层面上要切实把握新城定位问题,即具有城市功能的新城。新城的产业发展需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将新城的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的产业布局,加强分类指导,并进一步加强政策集聚,促进相关产业在新城的集聚。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方面,要给予一定的土地指标和资金扶持优惠政策和创新解决方案,破除行政和区域壁垒,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建立与新城建设相适应的弹性管理机制,使郊区在与周边城市竞争中处于平等地位。
在加快发展服务业方面,一是围绕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发展城市经济;二是市级层面建立税收扶持政策,引导服务外包企业、企业总部落户新城;三是对新城产业导入项目所需优秀人才实施更便利的户籍措施,加大新城经济适用房、蓝领公寓、人才公寓的规划与实施。
3.注重用地平衡和产业项目土地扶持
新城建设的土地开发利用要避免过度商业化;新城建设不能成为新的“空城”建设,不能为新城建设而建设。在建设资金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应以新城各
(下转第37页)
(上接第18页)
类建设用地的平衡,考虑二、三产业合理衔接,以及公建配套设施的布局;应以新城各类人住居民的平衡,考虑商业性与保障性居住的相衔接。当前新城建设大多以提供优质的人居环境、实现产业集聚和发展区域经济为目标;新城建设的用地规划应注重土地开发的集约化,要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开发为依据,控制城市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同时,按照新城产业发展规划,六类用地的“招拍挂”价格应按产业政策导向,特别是要有利于加快新城城市经济,塑造比较优势的重大公共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一定的土地价格倾斜政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郊区新城的产生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根源,其严重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社会的稳定。从根本上解决郊区新城建设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很多问题单纯依靠规划是无法解决的,还需要涉及法律的调整和新的制度规范的重构等。因此,但需要在规划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规划的方法体系,使规划对我国郊区新城的发展能够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1]谷荣.中国城市化公共政策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雷振(1982—)男(汉族),河北蔚县人,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