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教学是学习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及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对全面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有着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学常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抓起来不要”、“重数据,轻调查”的被动状态。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有必要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推动中学体育教学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体育教学;问题;对策
1. 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重技术传授和学生各项测试,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
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不注重学生的全面性发展,普遍存在“两重、两轻”的现象。“两重”即重视体育技术的传授,侧重学生的各项测试;“两轻”即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轻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每一节体育课的内容教师都以学生是否能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以能提高“达标”的成绩为主要目标,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没有涉及学生的语言表达智能、思维逻辑智能、审美能力等的培养。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以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体操等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其内容沉闷、形式单调,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不起来,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的培养。
1.2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共同进步”,于是把“会飞的”拉下来“会跑的”捆起来,结果就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重复,而一部分学生却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不会。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分数的指挥棒下,往往会注重阶段性目标的达成,而这种达成,牺牲往往是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地发展,很多学生在畢业时往往没有掌握任何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次,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学习和训练某一技能,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自身潜能以及兴趣爱好,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
1.3教学评价重视技术和结果,忽略教学过程和反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传统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片面化,往往只有单一评价学生少数的能力,比较片面,不利于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和培养人才。体育教学评价仅重视技术评价和结果的评价,看的只是学生跳多远、跑多快和能投进多少个篮,而忽略教学过程性评价反馈信息,即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哪怕一点点进步给予及时的认可和鼓励,从而弱化了激励的作用,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每一次体育测验注重的只是学生是否及格,因而导致了学生只要能达到及格成绩,便不再作出太大努力,因为在他们看来,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应付测验和达标。
1.4教学目标单一化,教学组织纪律化
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往往设置单一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这个目标进行教学,学生也依据这个单一的目标进行学习。这种单一的体育教学目标限制着学生目标追求的广度、约束着学生的学习范围、抑制着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在体育教学中,将保证正常体育教学的纪律要求扩大化,片面的追求体育教学外在的一致性,忽视体育教学效果的实效性,使体育教学变成按部就班的操练,失去了体育教学真正的意义。
1.5学生人数多,管理难度大
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方式是“一对多”的形式,即一名教师负责几个班的体育教学任务,而中学一个班往往少则五六十名学生,多则上百名。虽然每个班的体育课堂时间不一,但一名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时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比如说在整理队形时,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一节课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整理队形,清点人数,这给体育课堂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无形中也就增大了教师的管理难度。
2.采取的对策与改革建议
体育教学改革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2.1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
科学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应坚持以全面育人为中心、健康第一为首位、身心协调作为重点、终身体育为方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手段、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体育对增强体质,提高生理机能,挖掘体育教学的心理效益、娱乐效益、教育效益和审美效益,在增强体质、培养运动能力的基础上,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身心协调统一的新型人才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育能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对整个教学各个方面都具有指导性意义,我们要通过对评价体系的改变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现代体育教学评价应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以考“技术”、测“达标”为主的评价是一种考“结果”的评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现代体育考试应该是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为中心,是考“结果”与考“过程”相结合的综合考试法。在评价内容中应把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锻炼习惯都融入进来;在评价主体方面应包括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实现评价的客观性;在评价标准上,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和不同的情况将考试标准加以调整,但调整标准要避免随意性和教师主观性。
2.3 创造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教育在方法上主张由注入式的模仿教学转向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强调教法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因此,要改变传统体育教育中教师单纯灌输、学生机械重复的做法。在教学组织上,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教材的选择、手段的运用、活动的安排以及教学语言的运用要考虑趣味性的因素;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交流和环境的优化。
总之,中学体育教学旨在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教学中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在传授健康知识、训练运动技能和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还应侧重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思想,培养终生锻炼身体的兴趣、能力和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良好个性品质。
关键词 体育教学;问题;对策
1. 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重技术传授和学生各项测试,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
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不注重学生的全面性发展,普遍存在“两重、两轻”的现象。“两重”即重视体育技术的传授,侧重学生的各项测试;“两轻”即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轻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每一节体育课的内容教师都以学生是否能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以能提高“达标”的成绩为主要目标,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没有涉及学生的语言表达智能、思维逻辑智能、审美能力等的培养。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以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体操等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其内容沉闷、形式单调,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不起来,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的培养。
1.2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共同进步”,于是把“会飞的”拉下来“会跑的”捆起来,结果就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重复,而一部分学生却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不会。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分数的指挥棒下,往往会注重阶段性目标的达成,而这种达成,牺牲往往是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地发展,很多学生在畢业时往往没有掌握任何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次,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学习和训练某一技能,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自身潜能以及兴趣爱好,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
1.3教学评价重视技术和结果,忽略教学过程和反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传统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片面化,往往只有单一评价学生少数的能力,比较片面,不利于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和培养人才。体育教学评价仅重视技术评价和结果的评价,看的只是学生跳多远、跑多快和能投进多少个篮,而忽略教学过程性评价反馈信息,即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哪怕一点点进步给予及时的认可和鼓励,从而弱化了激励的作用,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每一次体育测验注重的只是学生是否及格,因而导致了学生只要能达到及格成绩,便不再作出太大努力,因为在他们看来,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应付测验和达标。
1.4教学目标单一化,教学组织纪律化
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往往设置单一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这个目标进行教学,学生也依据这个单一的目标进行学习。这种单一的体育教学目标限制着学生目标追求的广度、约束着学生的学习范围、抑制着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在体育教学中,将保证正常体育教学的纪律要求扩大化,片面的追求体育教学外在的一致性,忽视体育教学效果的实效性,使体育教学变成按部就班的操练,失去了体育教学真正的意义。
1.5学生人数多,管理难度大
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方式是“一对多”的形式,即一名教师负责几个班的体育教学任务,而中学一个班往往少则五六十名学生,多则上百名。虽然每个班的体育课堂时间不一,但一名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时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比如说在整理队形时,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一节课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整理队形,清点人数,这给体育课堂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无形中也就增大了教师的管理难度。
2.采取的对策与改革建议
体育教学改革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2.1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
科学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应坚持以全面育人为中心、健康第一为首位、身心协调作为重点、终身体育为方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手段、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体育对增强体质,提高生理机能,挖掘体育教学的心理效益、娱乐效益、教育效益和审美效益,在增强体质、培养运动能力的基础上,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身心协调统一的新型人才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育能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对整个教学各个方面都具有指导性意义,我们要通过对评价体系的改变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现代体育教学评价应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以考“技术”、测“达标”为主的评价是一种考“结果”的评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现代体育考试应该是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为中心,是考“结果”与考“过程”相结合的综合考试法。在评价内容中应把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锻炼习惯都融入进来;在评价主体方面应包括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实现评价的客观性;在评价标准上,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和不同的情况将考试标准加以调整,但调整标准要避免随意性和教师主观性。
2.3 创造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教育在方法上主张由注入式的模仿教学转向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强调教法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因此,要改变传统体育教育中教师单纯灌输、学生机械重复的做法。在教学组织上,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教材的选择、手段的运用、活动的安排以及教学语言的运用要考虑趣味性的因素;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交流和环境的优化。
总之,中学体育教学旨在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教学中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在传授健康知识、训练运动技能和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还应侧重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思想,培养终生锻炼身体的兴趣、能力和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良好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