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提问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如果运用得好,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架起学生思维与情感的桥梁。如果运用得不好,轻则形同虚设,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重则如同前进路上放了一块大石头,使学生思维闭塞,影响进度。如何使语文课堂达到教学最优化,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问无疑是一种有效方式。学习就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进行思维和审美的训练。课堂提问是促成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和重要形式,是充分体现施教者教育思想的有效方法,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对知识的探求和对真理的追求。语文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教学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注意提问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手段。问题的难易要适宜。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难度,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索然无味,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三个小伙伴》,师问:“三个小伙伴一起干什么?”“他们栽树的时候有没有工具呢?”这样的问题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但是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萎缩。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把问题改为:“三个小伙伴栽树的时候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如果问题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置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实践证明,凡是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掀起其感情波澜;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意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穿衣服总要先找到衣领,找准了文章的切入点好比找到了衣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般情况,课文中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反文句等具有提示课文中心或阅读要求的作用。有经验的老师常常会从这些句子入手设计问题。《伟大的友谊》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这是课文中的一个过渡段,前一部分概括了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后一部分是对下文的提示“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教学本课可以从这段话入手提问:在生活上恩格斯是怎樣热忱地帮助马克思的?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是怎样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的?学生如果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教学目标就基本上达到了。教学中找准了问题的切入点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意循序渐进
孔子曰:“循循然,善诱人。”课堂提问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棰,而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围绕本堂课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通盘考虑问题的主次和先后,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如我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问题:本课里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他们分别为志愿军作了哪些事?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步步紧逼,不但促使学生快速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变换角度设置疑问,拓展学生理解课文的空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不只是一种划分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五、预设好提问的内容,提问的难度、深度要恰当
提问的指向要根据学科内容的不同,主要应指向上节课或本节课或本学时的重点、难点,要把问题尽量设计在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处。问题的难易程度也要把握好,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太难,大多数学生无从着手,无法回答,就会丧失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回题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就会陷入一个尴尬的局面,从而使教学活动无法按照教师的计划正常进行;过易,答案就会显而易见,表面化,问题就没有了悬念,学生对提问的内容就不感兴趣,头脑思维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
课堂中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止心理,而适度地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就可把球投入篮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深奥,或范围太广,作答时难度过大,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题、浅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同类启发,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艺术,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也是一门学问。一位想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老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巧妙提问,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成绩也才能如旭日东升而蒸蒸日上。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教学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注意提问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手段。问题的难易要适宜。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难度,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索然无味,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三个小伙伴》,师问:“三个小伙伴一起干什么?”“他们栽树的时候有没有工具呢?”这样的问题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但是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萎缩。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把问题改为:“三个小伙伴栽树的时候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如果问题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置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实践证明,凡是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掀起其感情波澜;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意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穿衣服总要先找到衣领,找准了文章的切入点好比找到了衣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般情况,课文中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反文句等具有提示课文中心或阅读要求的作用。有经验的老师常常会从这些句子入手设计问题。《伟大的友谊》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这是课文中的一个过渡段,前一部分概括了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后一部分是对下文的提示“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教学本课可以从这段话入手提问:在生活上恩格斯是怎樣热忱地帮助马克思的?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是怎样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的?学生如果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教学目标就基本上达到了。教学中找准了问题的切入点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意循序渐进
孔子曰:“循循然,善诱人。”课堂提问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棰,而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围绕本堂课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通盘考虑问题的主次和先后,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如我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问题:本课里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他们分别为志愿军作了哪些事?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步步紧逼,不但促使学生快速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变换角度设置疑问,拓展学生理解课文的空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不只是一种划分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五、预设好提问的内容,提问的难度、深度要恰当
提问的指向要根据学科内容的不同,主要应指向上节课或本节课或本学时的重点、难点,要把问题尽量设计在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处。问题的难易程度也要把握好,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太难,大多数学生无从着手,无法回答,就会丧失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回题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就会陷入一个尴尬的局面,从而使教学活动无法按照教师的计划正常进行;过易,答案就会显而易见,表面化,问题就没有了悬念,学生对提问的内容就不感兴趣,头脑思维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
课堂中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止心理,而适度地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就可把球投入篮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深奥,或范围太广,作答时难度过大,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题、浅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同类启发,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艺术,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也是一门学问。一位想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老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巧妙提问,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成绩也才能如旭日东升而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