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患者采用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2019年4月15日我院收治的86例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n=43)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43)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25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中,显效和有效分别有20例、15例,总有效率81.40%,无效8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67%(42/43)、对照组74.42%(32/4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应用于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具备推广价值。
关键词:脑血栓;优质护理;常规护理;临床疗效
脑血栓是一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的疾病,患者普遍伴有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偏瘫等症状[1],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为探讨脑血栓有效的护理措施,我院对86例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并将护理效果进行了对照比较,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参与研究的86例脑血栓患者全部选自2018年3月1日~2019年4月15日,其中对照组43例,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5.72±1.93)岁。观察组43例,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52~84岁,平均年龄(66.85±1.62)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本组86例患者全部接受抗凝、降顱压、溶栓等对症治疗,同时辅以常规护理:健康宣教、用药指导、保持口腔卫生等。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①心理护理:脑血栓患者多为老年人,知识水平较低,缺少对自身疾病的客观了解和正确认知,因此很容易过分紧张、恐惧和悲观。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促进机体康复有重要意义,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和患者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有关脑血栓的知识,包括发生机制、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等,同时用治疗成功的病例给予患者信心,安抚患者情绪,使其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
②饮食护理:吞咽障碍是脑血栓患者的常见症状[2],因此患者的营养状况较差,如果不能尽快纠正吞咽障碍,患者很可能出现营养不良,损害身体健康,不利于康复训练。为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其制订科学的饮食方案,从流质食物开始,循序渐进的过渡到半流质食物,或者采用鼻饲的方式补充营养。遵循低盐、低脂、清淡的饮食原则。
③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运动习惯、健康状况、脑血栓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制订针对性的康复计划,通过坐起、抬臀、抬头、站立、步行等训练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③用药护理:加强对患者用药的监管力度,将每种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可能出血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措施告知患者,并将用药信息写在便签纸上,贴在相应的药盒上,以便患者记忆。如果患者应用扩血管类的药物,则首先要测量患者的血压,在血压水平正常的情况下才能用药,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积极处理不良反应。
1.3观察评定标准
①护理效果判定如下[3]:显效: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身心无异常。有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护理前好转≥50%。无效:患者的神经功能没有明显改善或者恢复效果不佳。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②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满分100分,>80分表示非常满意;70~85分表示比较满意;<70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分别为95.35%、8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7.67%、7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脑血栓主要是因血液中的栓子物质出现异常,导致患者的颅内血供不足或者血流速度降低[4],最终引起脑部组织的缺氧和缺血症状。脑血栓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的脑血管疾病,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优质护理秉持“以患者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的护理措施都围绕患者展开,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科学性、人性化的优势,在缓解患者躯体症状的同时,又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以科学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贺晓燕.对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效果的浅谈[J].健康前沿,2019,28(2):37.
[2]王敏,江蓉,梁艳.脑血栓患者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36):5216-5217.
[3]韩伟娟.优质护理干预对脑血栓患者影响的价值评析[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6(3):71,74.
[4]张亚健,舒黎.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疗效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9(6):137-139.
关键词:脑血栓;优质护理;常规护理;临床疗效
脑血栓是一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的疾病,患者普遍伴有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偏瘫等症状[1],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为探讨脑血栓有效的护理措施,我院对86例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并将护理效果进行了对照比较,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参与研究的86例脑血栓患者全部选自2018年3月1日~2019年4月15日,其中对照组43例,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5.72±1.93)岁。观察组43例,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52~84岁,平均年龄(66.85±1.62)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本组86例患者全部接受抗凝、降顱压、溶栓等对症治疗,同时辅以常规护理:健康宣教、用药指导、保持口腔卫生等。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①心理护理:脑血栓患者多为老年人,知识水平较低,缺少对自身疾病的客观了解和正确认知,因此很容易过分紧张、恐惧和悲观。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促进机体康复有重要意义,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和患者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有关脑血栓的知识,包括发生机制、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等,同时用治疗成功的病例给予患者信心,安抚患者情绪,使其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
②饮食护理:吞咽障碍是脑血栓患者的常见症状[2],因此患者的营养状况较差,如果不能尽快纠正吞咽障碍,患者很可能出现营养不良,损害身体健康,不利于康复训练。为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其制订科学的饮食方案,从流质食物开始,循序渐进的过渡到半流质食物,或者采用鼻饲的方式补充营养。遵循低盐、低脂、清淡的饮食原则。
③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运动习惯、健康状况、脑血栓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制订针对性的康复计划,通过坐起、抬臀、抬头、站立、步行等训练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③用药护理:加强对患者用药的监管力度,将每种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可能出血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措施告知患者,并将用药信息写在便签纸上,贴在相应的药盒上,以便患者记忆。如果患者应用扩血管类的药物,则首先要测量患者的血压,在血压水平正常的情况下才能用药,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积极处理不良反应。
1.3观察评定标准
①护理效果判定如下[3]:显效: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身心无异常。有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护理前好转≥50%。无效:患者的神经功能没有明显改善或者恢复效果不佳。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②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满分100分,>80分表示非常满意;70~85分表示比较满意;<70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分别为95.35%、8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7.67%、7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脑血栓主要是因血液中的栓子物质出现异常,导致患者的颅内血供不足或者血流速度降低[4],最终引起脑部组织的缺氧和缺血症状。脑血栓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的脑血管疾病,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优质护理秉持“以患者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的护理措施都围绕患者展开,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科学性、人性化的优势,在缓解患者躯体症状的同时,又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以科学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贺晓燕.对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效果的浅谈[J].健康前沿,2019,28(2):37.
[2]王敏,江蓉,梁艳.脑血栓患者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36):5216-5217.
[3]韩伟娟.优质护理干预对脑血栓患者影响的价值评析[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6(3):71,74.
[4]张亚健,舒黎.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疗效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9(6):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