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康复水平的影响。方法:把2018年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5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溶栓情况和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溶栓前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及生活能力评分P>0.05。溶栓后,研究组患者的溶栓情况、神经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康复水平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2-0147-02
急性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偏瘫、失语等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掌握发病时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方法,使闭塞的脑动脉再通,防止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伤,加以有效的护理方式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此次研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康复水平的影响,选取43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把2018年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5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是15:15,年龄在39~82岁之间,平均(63.36±2.54)岁;梗死灶容积为(9.45±2.88)mL。(研究组中男女比例是20:15,年龄在41~82岁之间,平均(59.39±2.61)岁;梗死灶容积为(9.28±3.02)mL。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面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时间均在3~4.5小时内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入院后常规给予心电监测、吸氧等治疗,征得家属同意,予静脉溶栓治疗,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我科使用溶栓药物是阿替普酶(生产厂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mbH&Co.KG;进口药品注册证号:$20160055)。根据体重:o.9mg/公斤,最大剂量90mg,1min内先静脉推注总剂量的10%,余量90%在60min内静脈泵注完。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遵医嘱抽取血标本;协助患者翻身;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牙龈、皮肤、黏膜出血,以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出血征兆。
1.2.2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护理措施,具体步骤如下:(1)成立临床路径护理组:该小组组长由科主任担任;组员为护士长、专科护士1名,主管以上护师2名,专业康复师1名。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专业知识培训,并确定每个组员的职责。结合脑梗死溶静脉栓后的特点,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开展护理工作。(2)临床护理路径实施:①入院1小时内:妥善安置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常规留取血液标本;给予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备齐急救相关仪器及药物;严格遵循医嘱执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静脉溶栓30分钟内避免插尿管。②入院24h: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有无颅内出血征兆;观察损害神经功能症状有无改善;观察有无皮肤瘀斑、黏膜、牙龈出血,观察尿便的颜色。24小时内避免插鼻饲管。告知患者绝对卧床,预防并发症发生;指导患者温凉流质饮食。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过程,及时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护理,避免紧张情绪。③入院24~48h:继续遵医嘱用药,继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复查头颅CT、血常规、凝血功能;指导患者饮食以低盐、低脂、高蛋白易消化食物为主;Braden≤16分者,协助患者q2h翻身,预防压疮发生;偏瘫患者协助床上被动运动,定时踝泵运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④第3~5天: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遵医嘱用药;病情稳定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吞咽障碍者予吞咽功能训练;偏瘫者予肢体功能训练;言语障碍予言语功能训练响患者宣教神经功能恢复的病例,促进患者对疾病恢复信心。⑤第6天出院:继续康复训练,并指导其学习康复训练方法,为出院后康复训练做准备;详细给患者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及复诊时间;协助患者领药,强调遵医嘱服药预防复发的重要性。
1.3观察指标①溶栓情况(入院至溶栓的时间、溶栓再通率、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②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总分0~42分,分值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根据改良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自理能力越强。
1.4统计学方法SPSS22.0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P<0.05。
2 结果
2.1溶栓后情况 对照组入院至溶栓的时间为:(36.98±6.61)min;溶栓再通率为53.33%(16例);并发症发生率30%(9例);住院时间为(16.66±4.42)d。研究组患者入院至溶栓的时间为:(25.52±2.61)min;溶栓再通率为80%(28例);并发症发生率8.57%(3例);住院时间为(13.23±1.12)d。分别比较两组各项指标差异P均<0.05。
2.2神经功能 溶栓前对照组神经功能为(30.86±6.66)分;溶栓后为(16.63±4.55)分;溶栓前研究组神经功能为(30.41±6.98)分;溶栓后为(12.21±3.53)分。比较两组溶栓前差异(t=0.403,P=0.688);两组溶栓后差异(t=6.655,P=0.000)。
2.3生活能力溶栓前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为(18.81±3.56)分;溶栓后为(56.63±11.12)分;溶栓前研究组生活能力为(19.06±3.01)分;溶栓后为(71.11±13.33)分。比较两组溶栓前差异(t=0.379,P=0.705);两组溶栓后差异(t=5.898,P=0.000)。
4讨论
多数脑梗死患者伴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几率高,死亡率高。脑梗死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中枢性面瘫、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失语、步态不稳等。静脉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塞时间窗内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溶栓治疗原理上是通过纤溶酶原激活物溶解血栓的一种方式,使患者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正常的大脑血供,达到治疗效果。主要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阿替普酶、替奈普酶等,我科常用阿替普酶。
临床护理路径指根据临床诊断或某个疾病制定的护理方式,按照临床路径的标准实现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从患者入院至出院都应用此种护理方式进行。有研究中说明:临床路径护理将诊断治疗更加趋于合理化,患者的病情都能够按照流程得到控制,属于脑梗死的最佳治疗方案,不仅可降低医院及患者的成本,还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成效。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够及时观察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后续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生活的信心。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康复水平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2-0147-02
急性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偏瘫、失语等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掌握发病时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方法,使闭塞的脑动脉再通,防止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伤,加以有效的护理方式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此次研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康复水平的影响,选取43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把2018年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5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是15:15,年龄在39~82岁之间,平均(63.36±2.54)岁;梗死灶容积为(9.45±2.88)mL。(研究组中男女比例是20:15,年龄在41~82岁之间,平均(59.39±2.61)岁;梗死灶容积为(9.28±3.02)mL。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面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时间均在3~4.5小时内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入院后常规给予心电监测、吸氧等治疗,征得家属同意,予静脉溶栓治疗,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我科使用溶栓药物是阿替普酶(生产厂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mbH&Co.KG;进口药品注册证号:$20160055)。根据体重:o.9mg/公斤,最大剂量90mg,1min内先静脉推注总剂量的10%,余量90%在60min内静脈泵注完。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遵医嘱抽取血标本;协助患者翻身;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牙龈、皮肤、黏膜出血,以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出血征兆。
1.2.2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护理措施,具体步骤如下:(1)成立临床路径护理组:该小组组长由科主任担任;组员为护士长、专科护士1名,主管以上护师2名,专业康复师1名。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专业知识培训,并确定每个组员的职责。结合脑梗死溶静脉栓后的特点,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开展护理工作。(2)临床护理路径实施:①入院1小时内:妥善安置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常规留取血液标本;给予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备齐急救相关仪器及药物;严格遵循医嘱执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静脉溶栓30分钟内避免插尿管。②入院24h: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有无颅内出血征兆;观察损害神经功能症状有无改善;观察有无皮肤瘀斑、黏膜、牙龈出血,观察尿便的颜色。24小时内避免插鼻饲管。告知患者绝对卧床,预防并发症发生;指导患者温凉流质饮食。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过程,及时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护理,避免紧张情绪。③入院24~48h:继续遵医嘱用药,继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复查头颅CT、血常规、凝血功能;指导患者饮食以低盐、低脂、高蛋白易消化食物为主;Braden≤16分者,协助患者q2h翻身,预防压疮发生;偏瘫患者协助床上被动运动,定时踝泵运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④第3~5天: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遵医嘱用药;病情稳定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吞咽障碍者予吞咽功能训练;偏瘫者予肢体功能训练;言语障碍予言语功能训练响患者宣教神经功能恢复的病例,促进患者对疾病恢复信心。⑤第6天出院:继续康复训练,并指导其学习康复训练方法,为出院后康复训练做准备;详细给患者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及复诊时间;协助患者领药,强调遵医嘱服药预防复发的重要性。
1.3观察指标①溶栓情况(入院至溶栓的时间、溶栓再通率、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②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总分0~42分,分值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根据改良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自理能力越强。
1.4统计学方法SPSS22.0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P<0.05。
2 结果
2.1溶栓后情况 对照组入院至溶栓的时间为:(36.98±6.61)min;溶栓再通率为53.33%(16例);并发症发生率30%(9例);住院时间为(16.66±4.42)d。研究组患者入院至溶栓的时间为:(25.52±2.61)min;溶栓再通率为80%(28例);并发症发生率8.57%(3例);住院时间为(13.23±1.12)d。分别比较两组各项指标差异P均<0.05。
2.2神经功能 溶栓前对照组神经功能为(30.86±6.66)分;溶栓后为(16.63±4.55)分;溶栓前研究组神经功能为(30.41±6.98)分;溶栓后为(12.21±3.53)分。比较两组溶栓前差异(t=0.403,P=0.688);两组溶栓后差异(t=6.655,P=0.000)。
2.3生活能力溶栓前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为(18.81±3.56)分;溶栓后为(56.63±11.12)分;溶栓前研究组生活能力为(19.06±3.01)分;溶栓后为(71.11±13.33)分。比较两组溶栓前差异(t=0.379,P=0.705);两组溶栓后差异(t=5.898,P=0.000)。
4讨论
多数脑梗死患者伴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几率高,死亡率高。脑梗死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中枢性面瘫、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失语、步态不稳等。静脉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塞时间窗内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溶栓治疗原理上是通过纤溶酶原激活物溶解血栓的一种方式,使患者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正常的大脑血供,达到治疗效果。主要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阿替普酶、替奈普酶等,我科常用阿替普酶。
临床护理路径指根据临床诊断或某个疾病制定的护理方式,按照临床路径的标准实现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从患者入院至出院都应用此种护理方式进行。有研究中说明:临床路径护理将诊断治疗更加趋于合理化,患者的病情都能够按照流程得到控制,属于脑梗死的最佳治疗方案,不仅可降低医院及患者的成本,还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成效。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能够及时观察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后续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