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一斑而知全豹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yzk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乎每个人都遭遇过口腔溃疡,其发病部位多见于口腔黏膜及舌的边缘,常是白色溃疡,周围有红晕,也称作“口疮”。
  几乎每个人都遭遇过口腔溃疡,其发病部位多见于口腔黏膜及舌的边缘,常是白色溃疡,周围有红晕,也称作“口疮”。这个不起眼的“小病”,却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能让我们坐卧不宁,寝食不安。口腔溃疡发生时常有轻微的刺痛和灼热感,随后则形成丘疹、溃疡,一般需一周左右才能痊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愈合时间可能会更长些,而且局部的病变还能对血糖产生影响,引起血糖的升高。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口腔溃疡,这是因为血液中过高的葡萄糖可随尿液排出体外,也可随唾液、汗液分泌到口腔黏膜及皮肤上。葡萄糖是良好的细菌培养剂,容易造成细菌在黏膜、皮肤上生长繁殖。所以糖尿病患者易患口腔溃疡,且时好时坏,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则常常缠绵难愈。
  
  口腔溃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口腔溃疡可能与免疫、遗传、精神、营养、饮食、内分泌失调、局部黏膜创伤、微量元素缺乏、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外伤、疲劳、经期等多种因素有关。最近医学界经过临床及免疫研究,已确定其病原为两种病毒感染,分别为人类巨细胞病毒和ER病毒。其中人类巨细胞病毒潜伏于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ER病毒则潜伏在血液中的B淋巴细胞。人们一旦感冒、压力大、身体疲倦或精力不足、免疫力差时,该病毒就有可能发作。可见,口腔溃疡不仅仅是口腔的疾病,也是全身情况的表现。此外,当缺乏微量元素(如锌、铁、叶酸、维生素B12等)时,免疫功能降低,会增加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的可能性。还有一些疾病也可以伴发口腔溃疡,如Reiter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白塞氏病、艾滋病、口腔癌(舌癌、牙龈癌、颊黏膜癌)、化疗过程中、化妆品汞中毒等。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灶虽然在口腔,但与脏腑功能及火毒之邪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上不仅有直接作用于口腔溃疡的外用药物(如冰硼散、养阴生肌散等),更有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的辨证论治方法。
  
  口腔溃疡该怎样防治?
  
  预防口腔溃疡,关键在于平时的饮食和生活习惯:①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损伤口腔黏膜,及时修补龋齿或义齿;②不要过食辛辣刺激的食品,多食富含维生素的绿色蔬菜、低糖水果等,常吃百合、银耳、木耳等养阴食品;③保持心情舒畅,树立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宽容大度;④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⑤培养良好的生活规律,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⑥增强体质,减少感冒等疾病发生的机会。
  外感时邪:发于外感后,伴感冒症状,需清热解毒,可用双黄连口服液、热炎宁颗粒、冬凌草片等清热药物。
  脾胃积热:口腔黏膜多处溃破,伴大便干燥等症状,可用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片等。
  心肾阴虚:溃疡反复发作,日间疼痛程度较轻,夜间加重,伴心悸心烦,耳鸣目眩,腰膝酸痛,需滋阴清热,可用知柏地黄丸、口炎清颗粒。
  肝气郁结:口苦咽干,两胁胀满,伴有情绪波动、睡眠欠佳,女性可能在经期出现溃疡或加重,此时可用加味逍遥丸。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患者,可以同时服用六味地黄丸和加味逍遥丸。
  综上所述,虽然发生口腔溃疡时火症居多,但也有实火、虚火之分,一定要辨证准确。糖尿病患者如出现口腔溃疡,需要在良好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适当的中药治疗,常有较好的疗效。除了药物治疗外,饮食需清淡,适量增加低糖水果、蔬菜的摄入,并保持情绪的稳定,有利于口疮的痊愈。
  (编辑/苏皖锦)
其他文献
病例    张女士今年68岁,有15年糖尿病史,同时合并高血压、血脂紊乱。初期口服药物治疗,后因血糖控制不佳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入院前注射优泌林70/30总量达68单位,但血糖控制仍不理想,同时服用络活喜等降压药物。入院时检查血压为:150/90mmHg,体重指数28.8,空腹血糖为9.0mmo/L,餐后2小时血糖为14.2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10.4%。因该患者较胖,经检查发现内源性
期刊
老王患2型糖尿病已有20多年,曾服用过多种降糖药物,虽经严格的饮食和运动治疗,但血糖控制仍然不理想。尤其是空腹血糖,常在7.8~11.0mmol/L之间波动,愁坏了老王。最近,医生给老王调整了治疗方案,每天晚上注射一次来得时(14单位),早晨口服一片亚莫利(2毫克)。经过一段时间,老王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都控制得非常理想,糖化血红蛋白也降到了6.4%。老王高兴地说,每天一针一片,真是太方便了
期刊
胰岛素已经成为控制高血糖最有效的药物之一,迄今为止,胰岛素种类已有短效、中效、长效、预混等多种,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需要。对于需要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或已经使用胰岛素需要改换胰岛素种类的患者来说,掌握调换胰岛素的一些基本知识是必要的,有助于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治疗风险。    一  对于使用口服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当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和口服多种降糖药效果差或不良反应大且无法耐受,或
期刊
病例    张老师年逾六旬,5年前刚从学校退休不久就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这些年来,他没少学习糖尿病方面的知识,深知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自己在生活上很注意,坚持用药从不马虎,血糖控制得一直不错,多次查空腹血糖都在7.0mmol/L以下。最近张老师到医院检查身体,却被医生告知惠有冠心病。对此,他深感疑惑:本人血糖控制良好,怎么还会出现并发症呢?    解读    类似张老师这种情况并非罕见,但其中的原
期刊
1 糖尿病用药应当个体化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糖尿病病种不下50多种,其中90%的患者属2型糖尿病。不同个体的2型糖尿病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个体发生糖尿病以后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状况,伴有的其他疾病或并发症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治疗应科学、规范、个体化。患者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找专业医师就诊,并遵循医嘱用药。    2 早期用药务求“达标”    上世纪美、英两国分别有两项里程碑式的大
期刊
五味子皮肉甘酸,核中辛苦咸,五味俱全,因此被称为五味子。五味子在祖国医学中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其记载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五味子列为“上品”,所谓“上品”可以简单理解为药物疗效好而没有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较轻。随着认识的深入,发现五味子因南北产地不同而功效各异。南五味子色红,可以治疗风寒咳嗽,北五味子色黑,可以治疗体虚汗多伤精等症。治疗2型糖尿病多选北五味子。 
期刊
在胰岛素被发现以前,无数糖尿病患者悲惨地早逝。1921年,Banting和Best制备出胰岛素,被认为是现代医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从此胰岛素正式用于临床糖尿病的治疗。    胰岛素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八十多年来,胰岛素的发展从早期的动物胰岛素到人胰岛素,直到现在的胰岛素类似物,拯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尤其是胰岛素类似物的发现和使用,堪称胰岛素治疗的革命。  动物胰岛素在胰岛素治疗的早期发
期刊
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对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选择口服降糖药的建议为:在饮食、运动和体重控制失败后,加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格列奈类、a-糖苷酶抑制剂类;同时也提示磺脲类和格列奈类两种药物不能联合应用。    磺脲类药物的应用现状    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与胰岛B细胞功能退化和胰岛素抵抗等有关,血糖升高的程度可部分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退化的严重程度。有
期刊
自从我患上糖尿病后。检测血糖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早上为了能及时赶到医院查空腹血糖,我必须很早起床。请问,这是否会影响空腹血糖的检测结果?还有,在测血糖前能否喝水?  甘肃 沈 某    答:空腹血糖般是指禁食8小时后,在早8:00左右测定的血糖。具体要求是抽血的前一天晚上,保持平时的生活习惯,正常饮食;饭莱宜清淡,不喝酒;饭后不喝咖啡、浓茶,休息好。第二天早晨起来后,不吃早餐,少喝或不喝水,不做
期刊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在我国,病程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50%发生视网膜病变;病程1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80%发生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患者保护眼睛,防止视网膜病变,需要积极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浓度,尤其是餐后血糖浓度一定要控制,若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在10.0mmol/L以下,可大大减少或延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高血压可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增加,并使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