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新教育实验的提出获得了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可,很多教师都从环境烘托、书写记录等各方面推进幸福而完整教育生活的落实。在此基础之上,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因此教师更需要在学生的能动学习再下功夫,不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教育实验;核心素养;养成
新教育实验是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他指出“教育本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同时教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割裂的学科、分裂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通过新教育理念要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使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在这一理念之下,指导学生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发展核心素养,可谓水到渠成。
1.初探素养重参与
无论是新教育实验,还是核心素养教育,其中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参与到学习和实践的具体过程中,让他们自主学习和成长。所以新教育实验倡导“六大行动”,而无论书香校园、共写随笔,还是卓越口才、完美教室,其核心都是围绕让学生们可以积极参与进来,这样才可以有效落实到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简单的卫生扫除为例,这是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不仅要鼓动学生参与扫除,还可以借助手机、摄影机等记录下学生热火朝天打扫卫生的侧影,在课堂上适当为学生回放,当这些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照片出现的一瞬间,他们的眼神就已经亮了,这时候教师只需要出示几个关键词:打扫、课间等,再交待一些成文的信息要素,学生们自然就会连词成句、描写叙述、适当扩展,一篇佳作就已经出现。这种语言的恰当铺展训练比让学生干巴巴编造日记来得更加有意思,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发现和探寻生活中美的能力。
2.渐入境界见诗意
随着新教育实验的逐步深入,很多学生都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每个人学习的进度、学习的效果并不是非常一致,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从学生的文化基础出发,更好的指导学生自主发展,以便更好的发现学习的诗意。
以科学实践活动为例,这是促进学生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重要一步,但是很多学生对它的认知仅停留在了好玩有趣的层面,尚未科学活动的弦外之音,这就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引领。科学实践活动的难度并不高,所涉及的科学知识都是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普遍日常,但是因为常见所以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将日常生活与科学原理紧密联系,培养和建立起学生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
以生活中的常见材料为例,金属、塑料、陶瓷制品等我们每天都接触,除了让学生们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之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了材料分类的基本常识: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人造材料,像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等。最后升华主题所有这些材料有的可以回收后再次加工利用,有的却不能。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转入境界见新知
如果说新教育实验可以让学生们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那么核心素养发展就要求学生们探索发现更多新知。即学生心底最本真的、对生活炽热的思考与理解,这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情感与价值观的升华。
以经典诵读为例,新教育实验的书香校园活动,让学生们接触了大量的古诗词,古诗已经流传千年,对于字词的讲解、诗意的剖析参考书上都有最详细的说明,但是当我们深入了解了古诗词,并结合生活对他们再次进行自我解读的过程中还是会有新的发现,这才是最让人欣喜的成长。以经典古诗词《登鹳雀楼》为例,这首诗朗朗上口,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诵读,同样在今年央视大型一套《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也出现了这首诗,在学习的时候,把这一期节目播放给学生观看,起初学生只是对它的旋律非常喜爱,和声而歌,当主持人介绍演唱者的时候,学生们认真聆听,当朱丹的一席话出现,学生们似乎恍然大悟。这时候我们让学生再表达自己对这首诗词的看法,他们的听懂了电视语言,并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窥见了传承与发展之精神,这对学生而言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一次质的飞跃。
结语:
从新教育实验到核心素养教育,教育改革的每一次探索都会给我们诸多新的启示。教育不是一份简单的文化传播工作,教育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陶行知先行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也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育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方式,学,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落脚点。从教师到学生,都需要树立学习和创新意识,以教育带动我们不断向前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习惯养成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行动路径——新教育实验推進“每月一事”的理论与实践[J]. 课程.教材.教法, 2017(01):6-17.
[2]朱永新. 新教育实验的“每月一事”与核心素养教育[J].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2017:75.
[3]李守敏. 基于儿童核心素养的学校管理探索[J]. 新教育:海南, 2016(6).
[4]王家洲. 核心素养与教育生态建构[J]. 新教育, 2016(23).
关键词:新教育实验;核心素养;养成
新教育实验是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他指出“教育本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同时教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割裂的学科、分裂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通过新教育理念要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使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在这一理念之下,指导学生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发展核心素养,可谓水到渠成。
1.初探素养重参与
无论是新教育实验,还是核心素养教育,其中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参与到学习和实践的具体过程中,让他们自主学习和成长。所以新教育实验倡导“六大行动”,而无论书香校园、共写随笔,还是卓越口才、完美教室,其核心都是围绕让学生们可以积极参与进来,这样才可以有效落实到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简单的卫生扫除为例,这是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不仅要鼓动学生参与扫除,还可以借助手机、摄影机等记录下学生热火朝天打扫卫生的侧影,在课堂上适当为学生回放,当这些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照片出现的一瞬间,他们的眼神就已经亮了,这时候教师只需要出示几个关键词:打扫、课间等,再交待一些成文的信息要素,学生们自然就会连词成句、描写叙述、适当扩展,一篇佳作就已经出现。这种语言的恰当铺展训练比让学生干巴巴编造日记来得更加有意思,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发现和探寻生活中美的能力。
2.渐入境界见诗意
随着新教育实验的逐步深入,很多学生都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每个人学习的进度、学习的效果并不是非常一致,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从学生的文化基础出发,更好的指导学生自主发展,以便更好的发现学习的诗意。
以科学实践活动为例,这是促进学生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重要一步,但是很多学生对它的认知仅停留在了好玩有趣的层面,尚未科学活动的弦外之音,这就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引领。科学实践活动的难度并不高,所涉及的科学知识都是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普遍日常,但是因为常见所以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将日常生活与科学原理紧密联系,培养和建立起学生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
以生活中的常见材料为例,金属、塑料、陶瓷制品等我们每天都接触,除了让学生们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之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了材料分类的基本常识: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人造材料,像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等。最后升华主题所有这些材料有的可以回收后再次加工利用,有的却不能。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转入境界见新知
如果说新教育实验可以让学生们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那么核心素养发展就要求学生们探索发现更多新知。即学生心底最本真的、对生活炽热的思考与理解,这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情感与价值观的升华。
以经典诵读为例,新教育实验的书香校园活动,让学生们接触了大量的古诗词,古诗已经流传千年,对于字词的讲解、诗意的剖析参考书上都有最详细的说明,但是当我们深入了解了古诗词,并结合生活对他们再次进行自我解读的过程中还是会有新的发现,这才是最让人欣喜的成长。以经典古诗词《登鹳雀楼》为例,这首诗朗朗上口,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诵读,同样在今年央视大型一套《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也出现了这首诗,在学习的时候,把这一期节目播放给学生观看,起初学生只是对它的旋律非常喜爱,和声而歌,当主持人介绍演唱者的时候,学生们认真聆听,当朱丹的一席话出现,学生们似乎恍然大悟。这时候我们让学生再表达自己对这首诗词的看法,他们的听懂了电视语言,并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窥见了传承与发展之精神,这对学生而言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一次质的飞跃。
结语:
从新教育实验到核心素养教育,教育改革的每一次探索都会给我们诸多新的启示。教育不是一份简单的文化传播工作,教育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陶行知先行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也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育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方式,学,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落脚点。从教师到学生,都需要树立学习和创新意识,以教育带动我们不断向前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习惯养成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行动路径——新教育实验推進“每月一事”的理论与实践[J]. 课程.教材.教法, 2017(01):6-17.
[2]朱永新. 新教育实验的“每月一事”与核心素养教育[J].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2017:75.
[3]李守敏. 基于儿童核心素养的学校管理探索[J]. 新教育:海南, 2016(6).
[4]王家洲. 核心素养与教育生态建构[J]. 新教育, 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