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于侠女的冷硬和理智,同样行侠仗义的红玉,更有素常女子的可爱与娇美。侠女会大仇报完,即刻离去,连亲生儿子,都置之不顾;而红玉则在所爱的河北书生冯相如冤情昭雪之后,接纳了他已故妻子的儿子,并视为己出。这样的区别,也让女狐红玉,可以在蒲松龄的笔下,穿越重重障碍,与冯相如在尘世白头偕老。
红玉趴在墙头上窥视月下书生冯相如的时候,很像邻家某个俏皮的女子,听见隔墙有男子的读书声,便暗生了情愫,每日里翻来覆去,想象他的容颜,终于还是大起胆来,翘起脚跟,偷偷窥视那个梦中的书生。所以她才会在冯相如微笑招手时,既不过墙,也不离去,而是羞涩地等他再一次请她下来,才逾墙而过,与之共寝。当然,她隐瞒了女狐的身份,假扮成邻家女子,让丧妻之后却又因为家贫而娶不起亲的冯相如,当即爱悦之,“与订永好”。
只是好事不长,半年之后,他们的私情便被冯相如的父亲发现。不仅冯相如被骂到跪下言悔,连红玉也跟着被羞辱成不守妇道的放浪女。红玉不堪忍受这样的玷辱,坚持断掉缘分;倒是冯相如,哀求红玉为了这份真情,权且忍下这份气。这样的哀怜,反而让红玉更加地坚定离去不归。想来红玉其实更希望冯相如能够为了自己,请求父亲答应这门亲事吧。可惜冯相如胆小怕事,不能给红玉一个明媒正娶的名分。所以红玉才会用“逾墙钻隙,何能白首”告诉冯相如,既然她得不到其父的承认,那只能自此分离。
不过红玉对冯相如的好,并未因为他的懦弱,而少上丝毫。她如此爱他,爱到竟可以大度地出资四十两白金,指点他去吴村一户姓卫的人家,聘他们十八岁的女儿为妻。而冯相如呢,则对红玉的离去,似乎并没有多少的感伤,他很快地劝说父亲同意了他去聘亲,但却隐瞒了红玉对他这最后的好,让红玉在他父亲的心中,永远都是不洁之妇的形象。
有了这笔钱,冯相如果然如愿聘到了美艳的卫氏之女为妻。此女勤俭善持家,而且还很快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如若没有后来的故事,冯相如应该不再会记起红玉,红玉在他的心里,不过是一只舟楫,渡他穿越一段寂寞的时光,抵达而今琴瑟和谐的幸福。而因为有了日后的波折,看起来,这个卫氏之女,反倒成了连接两人之间的浮桥。
是清明时节,卫女抱子登墓,恰被一位横行乡里的宋乡绅给窥去了容颜,于是强行要以金子来换取卫女。对此,冯相如的反应是初怒形于色,既而觉得斗不过乡绅,便收敛了怒容,笑脸相迎。由此想来,假设这被夺去的是红玉,或许冯相如依然会这样惊惶,而不是像其秉性耿直的父亲一样,当即大怒,毫不畏惧乡绅权势,冲出家门,对乡绅仆人“指天画地,诟骂万端”。而宋氏则借此冲入冯家,“殴翁及子”,并趁势抢走了卫女。这样大闹一场的结果,是冯相如的父亲,气愤不过,呕血而死,而他的妻子卫女,则做了宁死不屈的“烈女”。冯相如一次次诉讼,却无奈人微言轻,寻不到公正;一度想要刺杀了那飞扬跋扈的宋氏,却又惧怕其出行时重重的侍卫,和无人可以托管照顾儿子。
也就是在冯相如无路可走的时候,红玉再一次出现。只是她化身成了“虬髯阔颔”的侠客,提醒他说:“君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而忘报乎?”冯相如被宋氏给吓怕了,处处小心,以为来者是宋氏刺探消息的亲信,便撒了谎应付他的问题。红玉终于对他失望,“怒眦欲裂”,忿然道:“仆以君人也,今乃知不足齿之伧!”这句话倒真是没有冤枉冯相如因为就在红玉代其去杀宋氏的时候,信誓旦旦要“卧薪尝胆”为父报仇的冯相如害怕此事会殃及自己,抱了儿子便连夜逃走。也就是在那夜,宋家五人被杀。而逃走的冯相如,首当其冲成为被怀疑的对象,并被官役捉拿归案。这时的冯相如,还觉得冤枉,试图申辩自己未曾杀人,而县令则质问他:“不杀人,何逃乎?”
这句话算是问到了生性胆怯的冯相如的痛处,或许也可以算作上天对冯相如的一个惩罚。他的孩子被官役丢弃,他自己则因为这一逃窜,而入了牢狱。假若此时冯相如在狱中见到红玉化身的那个侠士,当会痛哭流涕,力陈其罪吧。好在红玉再一次施以援手,夜至县令卧室,并未杀人,而是用一短刀,让其魂飞魄散,并很快将冯相如无罪释放。
冯相如出了狱,依然是六神无主的一个弱男人,既为终于报了大仇而欣喜,又为灭门之祸而日日落泪哀伤。如果不是红玉再一次及时出现,这个男人,怕是一生都会郁郁寡欢、无所作为,没被判死刑也会抑郁而终。不过有了红玉,这个男人便成为命运的宠儿,该成亲时有红玉送白金聘妻,该报仇时有红玉代其杀敌,而今该重整旧山河了,照例有红玉前来相陪。而且,这一来,便是一生“明媒正娶”的好伴侣。
红玉作为拯救者的形象,出现在冯相如的一生之中,让这个男人,愈发地弱势下去。她在谷口救下他的儿子,并让其视己为亲生母亲,甚至连冯相如这个亲生父亲,都“不复能识”。她天未明便起来操持家务,让冯相如以为其要离去不归,“裸跪床头,涕不能抑”。他担忧生活贫困,不能自给,而她则让其“请下帷读,勿问盈歉”。他即将参加科举,忧虑还没有恢复的秀才之名,而她则早已贿赂了学官,使其“复名在案”。而等冯相如终于中了科举,他未曾经营过丝毫的家业,则是“腴田连阡,夏屋渠渠”。
这样无法回报的恩惠,连同冯相如始终不知详情的复仇之功,让红玉在这份爱情中的付出,有男人不能承受的重荷。
红玉趴在墙头上窥视月下书生冯相如的时候,很像邻家某个俏皮的女子,听见隔墙有男子的读书声,便暗生了情愫,每日里翻来覆去,想象他的容颜,终于还是大起胆来,翘起脚跟,偷偷窥视那个梦中的书生。所以她才会在冯相如微笑招手时,既不过墙,也不离去,而是羞涩地等他再一次请她下来,才逾墙而过,与之共寝。当然,她隐瞒了女狐的身份,假扮成邻家女子,让丧妻之后却又因为家贫而娶不起亲的冯相如,当即爱悦之,“与订永好”。
只是好事不长,半年之后,他们的私情便被冯相如的父亲发现。不仅冯相如被骂到跪下言悔,连红玉也跟着被羞辱成不守妇道的放浪女。红玉不堪忍受这样的玷辱,坚持断掉缘分;倒是冯相如,哀求红玉为了这份真情,权且忍下这份气。这样的哀怜,反而让红玉更加地坚定离去不归。想来红玉其实更希望冯相如能够为了自己,请求父亲答应这门亲事吧。可惜冯相如胆小怕事,不能给红玉一个明媒正娶的名分。所以红玉才会用“逾墙钻隙,何能白首”告诉冯相如,既然她得不到其父的承认,那只能自此分离。
不过红玉对冯相如的好,并未因为他的懦弱,而少上丝毫。她如此爱他,爱到竟可以大度地出资四十两白金,指点他去吴村一户姓卫的人家,聘他们十八岁的女儿为妻。而冯相如呢,则对红玉的离去,似乎并没有多少的感伤,他很快地劝说父亲同意了他去聘亲,但却隐瞒了红玉对他这最后的好,让红玉在他父亲的心中,永远都是不洁之妇的形象。
有了这笔钱,冯相如果然如愿聘到了美艳的卫氏之女为妻。此女勤俭善持家,而且还很快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如若没有后来的故事,冯相如应该不再会记起红玉,红玉在他的心里,不过是一只舟楫,渡他穿越一段寂寞的时光,抵达而今琴瑟和谐的幸福。而因为有了日后的波折,看起来,这个卫氏之女,反倒成了连接两人之间的浮桥。
是清明时节,卫女抱子登墓,恰被一位横行乡里的宋乡绅给窥去了容颜,于是强行要以金子来换取卫女。对此,冯相如的反应是初怒形于色,既而觉得斗不过乡绅,便收敛了怒容,笑脸相迎。由此想来,假设这被夺去的是红玉,或许冯相如依然会这样惊惶,而不是像其秉性耿直的父亲一样,当即大怒,毫不畏惧乡绅权势,冲出家门,对乡绅仆人“指天画地,诟骂万端”。而宋氏则借此冲入冯家,“殴翁及子”,并趁势抢走了卫女。这样大闹一场的结果,是冯相如的父亲,气愤不过,呕血而死,而他的妻子卫女,则做了宁死不屈的“烈女”。冯相如一次次诉讼,却无奈人微言轻,寻不到公正;一度想要刺杀了那飞扬跋扈的宋氏,却又惧怕其出行时重重的侍卫,和无人可以托管照顾儿子。
也就是在冯相如无路可走的时候,红玉再一次出现。只是她化身成了“虬髯阔颔”的侠客,提醒他说:“君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而忘报乎?”冯相如被宋氏给吓怕了,处处小心,以为来者是宋氏刺探消息的亲信,便撒了谎应付他的问题。红玉终于对他失望,“怒眦欲裂”,忿然道:“仆以君人也,今乃知不足齿之伧!”这句话倒真是没有冤枉冯相如因为就在红玉代其去杀宋氏的时候,信誓旦旦要“卧薪尝胆”为父报仇的冯相如害怕此事会殃及自己,抱了儿子便连夜逃走。也就是在那夜,宋家五人被杀。而逃走的冯相如,首当其冲成为被怀疑的对象,并被官役捉拿归案。这时的冯相如,还觉得冤枉,试图申辩自己未曾杀人,而县令则质问他:“不杀人,何逃乎?”
这句话算是问到了生性胆怯的冯相如的痛处,或许也可以算作上天对冯相如的一个惩罚。他的孩子被官役丢弃,他自己则因为这一逃窜,而入了牢狱。假若此时冯相如在狱中见到红玉化身的那个侠士,当会痛哭流涕,力陈其罪吧。好在红玉再一次施以援手,夜至县令卧室,并未杀人,而是用一短刀,让其魂飞魄散,并很快将冯相如无罪释放。
冯相如出了狱,依然是六神无主的一个弱男人,既为终于报了大仇而欣喜,又为灭门之祸而日日落泪哀伤。如果不是红玉再一次及时出现,这个男人,怕是一生都会郁郁寡欢、无所作为,没被判死刑也会抑郁而终。不过有了红玉,这个男人便成为命运的宠儿,该成亲时有红玉送白金聘妻,该报仇时有红玉代其杀敌,而今该重整旧山河了,照例有红玉前来相陪。而且,这一来,便是一生“明媒正娶”的好伴侣。
红玉作为拯救者的形象,出现在冯相如的一生之中,让这个男人,愈发地弱势下去。她在谷口救下他的儿子,并让其视己为亲生母亲,甚至连冯相如这个亲生父亲,都“不复能识”。她天未明便起来操持家务,让冯相如以为其要离去不归,“裸跪床头,涕不能抑”。他担忧生活贫困,不能自给,而她则让其“请下帷读,勿问盈歉”。他即将参加科举,忧虑还没有恢复的秀才之名,而她则早已贿赂了学官,使其“复名在案”。而等冯相如终于中了科举,他未曾经营过丝毫的家业,则是“腴田连阡,夏屋渠渠”。
这样无法回报的恩惠,连同冯相如始终不知详情的复仇之功,让红玉在这份爱情中的付出,有男人不能承受的重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