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许多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这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因此,教师必须大手笔地、适宜学情地改革文言文教学,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一、课前预习抓实,加强管理力度。
学生学习文言文自觉性相对较差,如果只是布置朗读练习,查阅任务,就形同虚设,学生根本不予理睬。于是乎,课堂上教师不得不花大量时间用于疏通文句,这样势必给学生一个错觉:不预习也是可以的,反正教师是会讲的。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得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形成了强烈的心理依赖。这是造成进度慢,费时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将预习落到实处,笔者提前在早读课上或者齐读,或者领读,每天至少读一遍;让学生有计划地在课前抄课文、注释和译文各一遍,及时检查,找完不成作业的同学谈心,加强管理。这样做,既督促学生完成了预习任务,疏通了文句,加深了印象,又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另外,要求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标记号,听课时便可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对表现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上合理定位,突出重点难点。
当前,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做笔记,然后从中抽题训练;或者偏重知识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其他则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学习效果较差。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尝试:
1.教师转变角色,由主角变成导演
以前在学习文言文时,是教师在课上领着全班同学读,明显看出一些同学心不在焉。为此改为让学生在课堂上领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公输》一文时,先让优秀同学领读,并提示注意读音、停顿和重音。在读到“请说之”时,不知“说”应该怎么读,其他同学根据意思帮助确定读音为“shuō”;在读到“荆之地/方五千里”时断句错误,读成了“荆之地方/五千里”,没有同学指出来,教师给予了纠正;在读到人名“禽滑厘”时,将“gǔ”读成“huá”,其余同学立即给予纠正。这样一来,优秀的同学为了在课堂上表现更好一些,课前准备会更加充分。其他同学有了效法的榜样,同时也为了在课堂上有展示的机会,朗读的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
疏通课文时,教师指导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边听边记边分析,同学讲的如有不准确的要及时纠正,不完整的进行补充,不会的及时帮助。教师在旁边督促检查,必要时进行指导。这样的互动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能够在课堂上有良好的表现,学生课前就会主动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必面面俱到,授学生以渔,重视生生互动,导之即可。
2.突出重点难点,由随意到自觉
教师虽然不在课堂上做主要演员,而是退到了幕后,但不代表教师不对课堂进展有明确的把握和清晰的思路。相反,教师要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取舍教材内容,关键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导引。
为了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每节课都参考课后练习确定了一个重点和难点,并各设计了一个相应的问题。在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時,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在朗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为: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为了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2.对于“得道多助”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看法。学生充分地朗读、理解课文,讨论交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以点带面,层层深入,使得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水到渠成,印象更加深刻。
重点难点太多,就等于没有了重点难点,对课文就很难做到深入理解。紧紧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教学,不做无用功,将力气使在刀刃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课后查漏补缺,积累拓展延伸。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显示,遗忘是先快后慢。因此,应该把握住时机,及时进行复习。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
1.课后抽固定时间让组长集中检查。比如早读时间,组长逐个检查组员的背诵,接着,教师对全班学生情况进行登记。然后,教师每天对掉队的学生进行督促、帮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加强与现实的联系。在学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而教育学生要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总之,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技巧,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策略,学生就会在你的引领下,逐渐地喜欢文言文,从而让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沛县郝寨中学)
一、课前预习抓实,加强管理力度。
学生学习文言文自觉性相对较差,如果只是布置朗读练习,查阅任务,就形同虚设,学生根本不予理睬。于是乎,课堂上教师不得不花大量时间用于疏通文句,这样势必给学生一个错觉:不预习也是可以的,反正教师是会讲的。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得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形成了强烈的心理依赖。这是造成进度慢,费时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将预习落到实处,笔者提前在早读课上或者齐读,或者领读,每天至少读一遍;让学生有计划地在课前抄课文、注释和译文各一遍,及时检查,找完不成作业的同学谈心,加强管理。这样做,既督促学生完成了预习任务,疏通了文句,加深了印象,又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另外,要求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标记号,听课时便可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对表现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上合理定位,突出重点难点。
当前,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做笔记,然后从中抽题训练;或者偏重知识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其他则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学习效果较差。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尝试:
1.教师转变角色,由主角变成导演
以前在学习文言文时,是教师在课上领着全班同学读,明显看出一些同学心不在焉。为此改为让学生在课堂上领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公输》一文时,先让优秀同学领读,并提示注意读音、停顿和重音。在读到“请说之”时,不知“说”应该怎么读,其他同学根据意思帮助确定读音为“shuō”;在读到“荆之地/方五千里”时断句错误,读成了“荆之地方/五千里”,没有同学指出来,教师给予了纠正;在读到人名“禽滑厘”时,将“gǔ”读成“huá”,其余同学立即给予纠正。这样一来,优秀的同学为了在课堂上表现更好一些,课前准备会更加充分。其他同学有了效法的榜样,同时也为了在课堂上有展示的机会,朗读的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
疏通课文时,教师指导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边听边记边分析,同学讲的如有不准确的要及时纠正,不完整的进行补充,不会的及时帮助。教师在旁边督促检查,必要时进行指导。这样的互动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能够在课堂上有良好的表现,学生课前就会主动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必面面俱到,授学生以渔,重视生生互动,导之即可。
2.突出重点难点,由随意到自觉
教师虽然不在课堂上做主要演员,而是退到了幕后,但不代表教师不对课堂进展有明确的把握和清晰的思路。相反,教师要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取舍教材内容,关键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导引。
为了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每节课都参考课后练习确定了一个重点和难点,并各设计了一个相应的问题。在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時,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在朗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为: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为了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2.对于“得道多助”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看法。学生充分地朗读、理解课文,讨论交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以点带面,层层深入,使得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水到渠成,印象更加深刻。
重点难点太多,就等于没有了重点难点,对课文就很难做到深入理解。紧紧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教学,不做无用功,将力气使在刀刃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课后查漏补缺,积累拓展延伸。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显示,遗忘是先快后慢。因此,应该把握住时机,及时进行复习。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
1.课后抽固定时间让组长集中检查。比如早读时间,组长逐个检查组员的背诵,接着,教师对全班学生情况进行登记。然后,教师每天对掉队的学生进行督促、帮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加强与现实的联系。在学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而教育学生要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总之,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技巧,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策略,学生就会在你的引领下,逐渐地喜欢文言文,从而让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沛县郝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