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开卷有益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ub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开卷有益。”这四个字在当下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中可能有不一样的理解,书卷变成闲物,习题卷成为正道。笔者有这样的经历,课上我与一位答错问题的学生开玩笑:“小张,你怎么像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下面没有笑声,学生一片懵,我只好提示:“段誉?《天龙八部》?……金庸知道吗?”学生的回答很干脆且有底气:“教师,那种闲书没时间看。”何为“闲书”?我哑然。审视当下高中生的阅读,在以成绩与分数为考评标准的背景下,不要说课外阅读会占用学生自认为很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是语文学习,相当部分的学生也认为,读不读书对语文成绩没有必然的影响。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十分严重,整体表现为阅读功利化、狭窄化、浅易化和碎片化。
  而反观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单篇精读教学仍为主导,阅读素材严重不足,课堂上亦存在大量过度解读课文的现象,这样,不仅为难学生,让语文阅读变得机械与枯燥,也让学生讨厌、害怕阅读。成长需要阅读来开阔人文和思想空间,我们就一定不能把课本当世界,优秀学子更不能三年时间几百课时围着教科书的百来篇课文画地为牢,也不能仅仅依靠习题册上的片段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温儒敏教授说:“阅读最接近教育的本质,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它应该自由灵动,富有生命力——不能只带领学生深挖一口井,而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窗。
  一、安排多篇阅读,提升阅读速度
  在单篇解读模式下,尽管教师的讲授、示范有一定作用,但阅读经验往往是由他人替代的,阅读策略也不是自己体验、操作后内化的,有很强的局限性。当这样的读者面对当下浩如烟海般繁杂的信息社会,他是否具备一位成熟的读者进行理性选择、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呢?那些帮助我们获取信息、更适于思考的阅读方式,如浏览、略读、跳读等,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并且让学生学习和实践。
  日本的中小学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在8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读十几篇文章;西方的阅读教学多采用泛读拓展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某主题或领域的阅读材料进行广泛的阅读。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读得太少”,我们完全可以删减掉课堂教学中那些重复的、枯燥的、无用的信息,节省时间,安排多篇阅读,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阅读的平台。既可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也可突破教材,以课内文本为主,增加课外阅读,一篇带多篇,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读得更多,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和效率。
  二、设计主题阅读,学会质疑发现
  美国语言学家古德曼提出“全语言理论”,主张把学生置于真实、自然、有趣、有意义、有目的的语言环境中,发展其语言及阅读能力。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让学生投入与探索,教师只需以设计和点拨提供必要的助力。为什么尽管教师做了很多努力,但经常在课文教学中学生还是缺少深度理解,缺少质疑,缺少发现,甚至缺乏读的新鲜感和探究欲。因为,在这些课堂里,出现的问题大多是教师引导预设下的问题,呈现的发现大多是教师期待的发现,这是教师的课堂而非学生的阅读空间。阅读的理解和发现往往与曾经的阅读、个人的生活体验或生活环境中的相似事件碰撞连接后产生,教师的阅读无法主宰或预测学生的阅读。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主题性群文阅读,在多篇阅读当中,学生容易始终保持新鲜感,主动阅读几率高,也为横向的比较性阅读提供了空间,触发了学生的高质量思考,真正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到有所发现才更容易出现在课堂上。
  三、借助整本书阅读涵养性情
  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读整本的书”,他说:“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2017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正式将“整本书阅读”列为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忽略的一片区域。
  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积淀,整本书阅读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空间,保证一定的閱读时间,学生能够相对长久地沉浸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可以说是弥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功利化阅读的一剂良药。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青少年时期阅读整本书,不是简单为获取信息而读,而更多应指向情感滋养和内心修为,甚至是偏向诗性,促进学生人格精神的成长。教师应引导学生成立读书团体,安排作品诵读、交流阅读心得、展示阅读笔记、举行读书报告会等活动,以活动促进阅读共同体的形成,读书氛围的营造比有形的读书监督体制更有意义。对于优秀学生,设计有挑战性的、有趣味性的阅读任务,是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进行整本书深度阅读的好方法。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并指导阅读方法,整本书阅读的阵地才会由课堂自然来到生活。
  四、通过理论阅读构建鉴赏体系
  涉及一些有理论深度的文章和书籍时,不仅学生向来敬而远之,不少教师也认为难度太大,高中阶段无需接触。但是,我们亦会发现,高考的论述文阅读历年都是学生感到棘手的内容,其文本取材社科类著作,有一定阅读难度,往往复习耗时多却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学生平时阅读中接触理论性的阅读文本太少,缺少应有的主题意识、整体意识,阅读效率低下。
  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构建认知的过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论述清晰而又平易近人的文学理论著作,既作为论述性阅读的训练素材,又帮助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知识,建立一定的文学鉴赏体系。如2019年全国Ⅰ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第7题:“D.……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以游戏笔墨颠覆……严肃性与真实性”“历史的虚无感”等表述绝非日常课堂讲解和习题答案所常见,极具迷惑性,但对于有一定文学理论著作阅读经验的学生,就是很容易理解与判断的。在教学古代诗歌散文和小说这样的学习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鲍鹏山《中国人的心灵》《鲍鹏山新读诸子百家》、王安忆《小说课堂》、毕飞宇《小说课》等著作,既提升阅读能力,又近距离聆听大师教导,即使只能领会部分内容,亦能欣赏到文学独特的魅力。
  总能有这样的发现,许多在语文学习上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是靠自己持之以恒的课外阅读支撑的。胡适先生曾说过:“据我们的观察和研究所得,可以断定有许多文字明白通畅的人,都不是在讲堂上听教师讲几篇唐宋八家的残篇古文而得的成绩;实在是他们平时或课堂上偷看小说而来的结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确实有责任去思考,去实践,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去革新阅读教学形式,重申开卷有益,增加阅读数量,丰富阅读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读出乐趣,品出深度。
  作者单位: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430223)
其他文献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试题材料给出对应五个时间点的五个任务,五个任务对应五个重要的政治热点事件,要求学生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来写作,并以书信体、演讲稿、观后感等形式呈现。尽管试题存在理性思维触发点不够明显、过渡与衔接合理性不足等问题,但必须承认,这样的作文命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唤起学生关心国事,彰显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忧天下,思考人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
期刊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文本仅仅是“课文阅读”教学的“例子”。新课程标准中涉及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可以借助归纳法和类比法等科学地理解文本的内容,自主研究文本的主旨和创作思路与结构,综合了解阅读知识,能够依据自己的实际生活对文本的思想艺术进行评价。要想切合实际开展“课文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就应该“因文解道”与“因道悟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一、明确授课思路  1
期刊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越是深入持久地思考,越是恒久地震撼心灵,那就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和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灿烂星空”就是指我们置身其中的大自然。千百年来,令人敬畏的大自然以其博大而灵动的面貌,让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发诸多感悟,为之吟诵而成就了众多经典美文。  这些对自然的感悟,是人们在某种情境下对自然的体会和感受,是心里突然生发的一种奇妙顿悟,是思维活动从量变到质变产生的
期刊
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要求,且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题目便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设问,如2019年全国卷Ⅰ是从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这本书进行提问,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考查的是萧红的《呼兰河传》。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下面笔者以《三国演义》为例谈谈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  一、运用多种阅读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整本书阅读教
期刊
“思辨”原本是哲学术语,将之引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意在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禁锢,对学生进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育,以发展其语文核心思维,塑造理性人格。具体到阅读教学实践中,就涉及到一个思辨什么和怎样思辨的问题,即思辨对象和思辨方法必须得到很好地解决,思辨性阅读教学才能正常进行。  一、思辨什么——明确思辨的对象  教师要从思辨的要义出发,明确思辨的对象。阅读教学的对象是文本,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学生核心
期刊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唯教参化的片面解读往往会造成“以言盖意”或“得意忘言”的问题,文言文解读的深度取决于它所呈现的言与意的客观深度,也取决于解读主体思想情感体验的主观深度。解读的起点是文本所具有的三境:字面之境、字中之境、字外之境。但教材文本如何发声,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有效解读文本理解的三境。教师的文本解读应该实现三个层次:  一、陌生阅读  以平和的心走进文本,以平实的态度审视文本。以《
期刊
在中国诗歌这块百花争艳的园地里,有一类意蕴深沉、富有哲理和魅力的奇葩,这便是哲理诗。诗人通过观察、感受、思考,对自然、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认识,然后用诗的形式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哲理诗就是将鲜明的艺术形象与深刻的道理融合成一个整体,可以说是哲学与诗情的结合。  中国古代有大量的哲理诗,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生命生生不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启示我们,当事人处在事
期刊
当前,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基本模式都是学一首鉴赏一首,学生通过熟读、赏析、背诵等方式对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达到提升诗歌鉴赏能力之目的。但我们知道诗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之分,词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别,诗词的流派是诗词所蕴含的不同风格的体现,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同时,孟子告诉我们,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一定要对作者和
期刊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为宴序,皆为锦绣文章,穿越历史时空历久弥新,大放异彩,后人奉为经典。细细咀嚼,两场精神盛宴呈给我们的是不同的美的意蕴,引发了不同的哲学思考,展现了不同的艺术格调。  一、时代背景不同  王羲之和李白身处不同的时代。时代格局不同,时代精神迥异,个体的思想境界也就大不相同,人生追求当然也就大相径庭。  东晋时国家分裂,五胡十六国与东晋并立,民族矛盾尖
期刊
身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对如何提高学生的高三语文复习质量进行了一番探索,最终发现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发散性工具可发挥出重要作用,能有效帮助学生做好语文知识的复习工作,下面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针对思维导图辅助下的高中语文有效复习谈谈自己的探索与体会。  一、思维导图在复习框架搭建中的运用  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看来,语文复习就是把之前学过的课文再回顾一遍,记记里面的词汇,背背其中重要的句子或者段落,这实质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