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思维的概念、思维方式的选择及注重思维创新,打破思维定式等方面,阐述了思维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在语文课堂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语文课堂;创新
思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智力的核心。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绝对离不开思维。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认知能力、考查能力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语文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有利于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渗透。所谓“通则变,变则通”,只有懂得变通,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把知识学透,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思维。只有在认识事物表象的同时,积极地去进行思考,才能理解事物的本质。
一、语文课堂要学会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有很多,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等,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在语文课堂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科学思维,即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只有思维方法运用得当,才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语文课的课文题材丰富,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应根据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相应的思维活动。比如,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章对青海湖及周边风景的描述,运用了很多优美的语言。如有一段:“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句话的描述想象当地的景象,蓝色、绿色、黄色交织,多美的风景。这篇课文的段落,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自己去想象那些描述的风景,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从生物学、植物生理学、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各方面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分析了花儿不同颜色的原理,用词准确、严密,逻辑性强,那么在教学中就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在说明事物的时候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二、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思维空间里才能孕育、诞生。因此要培养创新思维,必须转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有益于创新思维发展的良好氛围。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如,课文《懒惰的智慧》,目标要求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随着课文,逐步设疑,层层引导。课文一开始写道:“我们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起过懒汉,仿佛懒惰很不体面。”这是被世人所认可的。然而懒惰也有智慧?课文似乎一反常态,对懒人进行了褒扬,“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而对勤劳的人进行了贬斥,说他们“宁愿循规蹈矩,落得疲惫不堪,也不肯用心智去偷懒取巧。”真是这样吗?课文中的“懒人”与一般意义上的“懒人”是相同的吗?教师在质疑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且积极思考,让学生谈谈对本文所讲的“懒惰”的理解。最后得出本文中的懒惰指勤于动脑想主意,懒于动手出力气;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懈进取,不断创新;“智博”而非“拼搏”;“懒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问题意识等等,从而教育学生遇到事情,积极思考,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三、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灵活,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式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也称作“刻板印象”。这种思维定式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成为思维活动的严重障碍。课文《懒惰的智慧》,就是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得出“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说“不”,这样有利于突破思定式。又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一般的“红”指的就是红色,然而文中的“红”仅指红色吗?应该是什么意思呢?读了课文,我们就应该理解,这里的“红”不仅指红色,应该理解为万紫千红。这里就要求学生突破常规思想,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课文。因为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含义是不同的。
“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能使学生学会捕鱼的方法,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 贵州省遵义县新民镇中学)
编辑 马燕萍
关键词:思维;语文课堂;创新
思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智力的核心。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绝对离不开思维。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认知能力、考查能力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语文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有利于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渗透。所谓“通则变,变则通”,只有懂得变通,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把知识学透,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思维。只有在认识事物表象的同时,积极地去进行思考,才能理解事物的本质。
一、语文课堂要学会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有很多,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等,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在语文课堂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科学思维,即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只有思维方法运用得当,才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语文课的课文题材丰富,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应根据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相应的思维活动。比如,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章对青海湖及周边风景的描述,运用了很多优美的语言。如有一段:“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句话的描述想象当地的景象,蓝色、绿色、黄色交织,多美的风景。这篇课文的段落,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自己去想象那些描述的风景,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从生物学、植物生理学、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各方面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分析了花儿不同颜色的原理,用词准确、严密,逻辑性强,那么在教学中就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在说明事物的时候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二、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思维空间里才能孕育、诞生。因此要培养创新思维,必须转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有益于创新思维发展的良好氛围。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如,课文《懒惰的智慧》,目标要求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随着课文,逐步设疑,层层引导。课文一开始写道:“我们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起过懒汉,仿佛懒惰很不体面。”这是被世人所认可的。然而懒惰也有智慧?课文似乎一反常态,对懒人进行了褒扬,“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而对勤劳的人进行了贬斥,说他们“宁愿循规蹈矩,落得疲惫不堪,也不肯用心智去偷懒取巧。”真是这样吗?课文中的“懒人”与一般意义上的“懒人”是相同的吗?教师在质疑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且积极思考,让学生谈谈对本文所讲的“懒惰”的理解。最后得出本文中的懒惰指勤于动脑想主意,懒于动手出力气;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懈进取,不断创新;“智博”而非“拼搏”;“懒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问题意识等等,从而教育学生遇到事情,积极思考,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三、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灵活,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式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也称作“刻板印象”。这种思维定式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成为思维活动的严重障碍。课文《懒惰的智慧》,就是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得出“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说“不”,这样有利于突破思定式。又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一般的“红”指的就是红色,然而文中的“红”仅指红色吗?应该是什么意思呢?读了课文,我们就应该理解,这里的“红”不仅指红色,应该理解为万紫千红。这里就要求学生突破常规思想,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课文。因为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含义是不同的。
“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能使学生学会捕鱼的方法,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 贵州省遵义县新民镇中学)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