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数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是指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风情和人民生活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作品;它推动了少数民族美术事业的发展,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引入少数民族题材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创作出优秀作品的艺术能力。
关键词:黑衣壮服饰元素 工笔人物画 教学 线条 色彩
[本文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族艺术特色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JG201314)研究成果]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民族服饰的配色、图案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不仅可以为工笔画的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同时也为工笔画教学更具民族特色提供了条件。
一、广西黑衣壮服饰文化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省区。其中,广西壮族占全国壮族的百分之九十。根据人们的习惯,按壮族女子服饰颜色对其进行划分,一般分为白衣壮、蓝衣壮、青衣壮、灰衣壮和黑衣壮,共五类。
黑衣壮因其服装从头到脚只有黑、青两色而得名,根据其服饰特点,可以分为上衣下裙、长袍和上衣下裤三种类型。上衣下裙型主要分布在百色隆林、那坡,崇左大新的部分地区,它保留着上衣下裙、裙内穿裤的原始样式;长袍型主要分布在崇左大新、龙州一带,其女子外穿长袍、内着长裤;上衣下裤型分布在广西大部分的壮族地区,上衣为对襟衣或右衽衣,下为大裤腰宽腿裤。
黑衣壮女子的头饰也是丰富多彩,并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如百色隆林、崇左龙州一带的女子喜欢用白色头巾包头,头巾两端织有花纹,末端有白色垂线悬挂。百色那坡地区的成年女子发式为绾髻,头上插班簪、头笼、头花等,若盖上黑头巾,这些饰物仍露在外面;青年女子戴黑头巾,一般为三角形,两边布角自然垂下。
壮族的绣鞋,年轻人喜欢用艳丽的色彩来绣花,纹样有龙、凤、花、蝴蝶等动植物;老人多用厚重的颜色,纹样有云、龙、凤等。
二、工笔人物画的现状及其教学要求
工笔人物画是我国最早出现和形成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它的主要表现技法是以墨立形和以色赋彩。工笔人物画相对于其他画种来说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审美特点,它的现代化需要建立在民族文化传统之上;即使是借鉴西画,也应该“衡中西以相融”,存中国画之魂,表现中国气质和精神,这样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从高等艺术院校的工笔人物画教学可以看到,现代工笔人物画相对于传统工笔人物画而言多了兼容性。从艺术角度来看,西方绘画强调模仿和再现,中国绘画则强调传神和写意。现代工笔人物画在吸收西方艺术思想的营养后,表现形式不再单一,变得尤为多样。现代工笔人物画教学和创作中合理运用西方绘画的造型、光影、色彩等表现方法,从而使工笔人物画的题材、形式、语言、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工笔人物画教学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绘画思想的同时,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研究民族艺术特有的艺术品质,深入理解中国的艺术精神和审美标准,从而形成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
三、广西黑衣壮服饰元素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的表现
少数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是指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风情和人民生活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作品;在题材、形象以及审美上已成为工笔人物画创作重要文化资源。在广西,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以黑衣壮服饰元素为主题的工笔人物画创作,在教学中,相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重点也是难点。
第一,从线条来说,黑衣壮服饰样式比较简单,在画面中线条疏密若处理不好容易形成平均之势。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和服饰的各种元素中寻找疏密变化。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将画面中线疏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头发稠密的线条和面部轮廓的对比;第二层,肘关节内外轮廓和腹部线条的对比;第三层,膝关节部分的线条对比。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根据人物和服饰特征寻找细节的疏密对比,如:百色隆林“三层楼”壮族女子服饰(图1)整体分为短衣及臀、裙子及膝、长裤过脚,犹如楼层叠起、错落有致。上衣白色领口中下部有刺绣的花边,裙子为百褶裙,裙边有精细的几何纹样,并配有两条长短不一的绣带;裤子多为黑色土布。这样的服饰元素本身就非常具有画面感;领口花边和上衣的疏密对比、百褶裙和上衣、裤子的疏密对比以及裙子绣带和百褶裙的对比等等。在已经固定的三个层次的对比中加入这些细节的对比,画面中的线条就具有了节奏感。但是,也不能因为节奏感而忽略的整体感,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地启发学生,不能照搬,要学会取舍,组织线条。
黑衣壮服饰的布料以土布为主,土布的质感与普通布料相比,土布比较厚重、粗糙。怎样指导学生用线条将布料的质感表现出来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我们可以从线条的用笔用墨入手,如:笔上的水分可以干一些,线条可以略粗,这样画出来的效果就不会像普通布料那么柔和了。
第二,从色彩上来说,工笔人物画的色彩具有装饰性的特点。装饰性色彩不受固有色的限制,要求合理运用色彩之间的对比协调而产生最美的画面效果。黑衣壮服饰以黑、青纯色为主,其色彩的单一性,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启发指导学生在创作中将同样的颜色画出不同的效果,既表现出土布服饰的色彩又表现其厚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实际,逐渐引导学生意识到以下几点:1、黑衣壮服饰的色彩体现在工笔人物画种,主要表现在民族服饰色彩与传统工笔画色彩的融合;2、染色要一遍遍反复地分染、罩染,最终达到淡而不薄、厚而不腻的效果;3、工笔人物画的色彩不受光源色、环境色的影响,不是对固有色的再现,也不是纯粹主观地用色,更不是纯粹以画面构成赋彩,而是三者的完美结合。
在着色过程中,要考虑画面的统一协调性。最好选定某种色调来把握画面大的色彩效果,如:冷色调、暖色调或是蓝色调等等;一幅画面中如果没有主色,它将杂乱无章、平淡无奇。用色对比不能过于强烈刺激,也不能过于柔和。在创作中,要时刻提醒学生不能简单地再现固有色,只有在其本身的色彩上,加入作者的主观意识及画面构成需要,做到各个颜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方可相辅相成。“三层楼”壮族女子服饰的布料较粗,一般为蓝衣、蓝裙、黑裤或蓝衣、黑裙、黑裤,或黑衣、蓝裙、黑裤等。首先我们要选定画面基调,根据这个基调确定用色。如工笔人物画《壮家姐妹》(图2)中,画面以蓝色调为主,那么,画面中出现的所有顏色都要为蓝色服务。中国画的蓝色称之为青,颜料中有头青、二青、三青、花青、酞菁蓝,将这些颜色按照需求整合在画面中,即构成了画面的主色;其次,中国画的黑,以墨色为主。墨虽分五色,但不足以表达黑衣壮服饰中的黑。以黑色衣服为例,若画面中的黑色均用纯墨色来表现,那么,颜色单一,无法满足画面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给墨色一个色彩倾向;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墨色中加入胭脂、花青、赭石等颜色,使单一的墨色具有冷暖倾向,呈丰富多彩样,既不脱离现实又有一定的区别;最后,在色块的处理上,也要有一定的节奏,使之形成白蓝黑相间,相邻的色块要有区别。服饰中花边的处理,也要统一在蓝色中,适当点缀些红黄等色调,不能喧宾夺主。另外,为了表现土布服饰的粗糙感,可以在上色完成之后,以水洗之,力度要适中,不可洗过,以露出些许斑驳为宜。
四、结 语
少数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推动了少数民族美术事业的发展,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引入少数民族题材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创作出优秀作品的艺术能力。所以,要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追求方向,养成一种整体连贯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养成多视角、多方位地认识观察对象的习惯。只有通过双向学习,借鉴融合,自立面貌,加强造型和专业基础的严格训练,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语言,为今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少数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红晓.广西少数民族服饰[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
[2] 魏恕.现代工笔人物画教学的新思考[J].大家,2012(03)
[3] 谷丽虹.浅析新时期的工笔画教学[J].成功,2009(02)
[4] 孙利波.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色墨关系[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5] 周燕弟.对工笔画教学现状的一点认识[J].书画艺术,2002(06)
作者简介:
靳森媛,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系讲师。
关键词:黑衣壮服饰元素 工笔人物画 教学 线条 色彩
[本文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族艺术特色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JG201314)研究成果]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民族服饰的配色、图案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不仅可以为工笔画的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同时也为工笔画教学更具民族特色提供了条件。
一、广西黑衣壮服饰文化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省区。其中,广西壮族占全国壮族的百分之九十。根据人们的习惯,按壮族女子服饰颜色对其进行划分,一般分为白衣壮、蓝衣壮、青衣壮、灰衣壮和黑衣壮,共五类。
黑衣壮因其服装从头到脚只有黑、青两色而得名,根据其服饰特点,可以分为上衣下裙、长袍和上衣下裤三种类型。上衣下裙型主要分布在百色隆林、那坡,崇左大新的部分地区,它保留着上衣下裙、裙内穿裤的原始样式;长袍型主要分布在崇左大新、龙州一带,其女子外穿长袍、内着长裤;上衣下裤型分布在广西大部分的壮族地区,上衣为对襟衣或右衽衣,下为大裤腰宽腿裤。
黑衣壮女子的头饰也是丰富多彩,并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如百色隆林、崇左龙州一带的女子喜欢用白色头巾包头,头巾两端织有花纹,末端有白色垂线悬挂。百色那坡地区的成年女子发式为绾髻,头上插班簪、头笼、头花等,若盖上黑头巾,这些饰物仍露在外面;青年女子戴黑头巾,一般为三角形,两边布角自然垂下。
壮族的绣鞋,年轻人喜欢用艳丽的色彩来绣花,纹样有龙、凤、花、蝴蝶等动植物;老人多用厚重的颜色,纹样有云、龙、凤等。
二、工笔人物画的现状及其教学要求
工笔人物画是我国最早出现和形成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它的主要表现技法是以墨立形和以色赋彩。工笔人物画相对于其他画种来说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审美特点,它的现代化需要建立在民族文化传统之上;即使是借鉴西画,也应该“衡中西以相融”,存中国画之魂,表现中国气质和精神,这样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从高等艺术院校的工笔人物画教学可以看到,现代工笔人物画相对于传统工笔人物画而言多了兼容性。从艺术角度来看,西方绘画强调模仿和再现,中国绘画则强调传神和写意。现代工笔人物画在吸收西方艺术思想的营养后,表现形式不再单一,变得尤为多样。现代工笔人物画教学和创作中合理运用西方绘画的造型、光影、色彩等表现方法,从而使工笔人物画的题材、形式、语言、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工笔人物画教学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绘画思想的同时,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研究民族艺术特有的艺术品质,深入理解中国的艺术精神和审美标准,从而形成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
三、广西黑衣壮服饰元素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的表现
少数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是指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风情和人民生活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作品;在题材、形象以及审美上已成为工笔人物画创作重要文化资源。在广西,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以黑衣壮服饰元素为主题的工笔人物画创作,在教学中,相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重点也是难点。
第一,从线条来说,黑衣壮服饰样式比较简单,在画面中线条疏密若处理不好容易形成平均之势。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和服饰的各种元素中寻找疏密变化。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将画面中线疏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头发稠密的线条和面部轮廓的对比;第二层,肘关节内外轮廓和腹部线条的对比;第三层,膝关节部分的线条对比。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根据人物和服饰特征寻找细节的疏密对比,如:百色隆林“三层楼”壮族女子服饰(图1)整体分为短衣及臀、裙子及膝、长裤过脚,犹如楼层叠起、错落有致。上衣白色领口中下部有刺绣的花边,裙子为百褶裙,裙边有精细的几何纹样,并配有两条长短不一的绣带;裤子多为黑色土布。这样的服饰元素本身就非常具有画面感;领口花边和上衣的疏密对比、百褶裙和上衣、裤子的疏密对比以及裙子绣带和百褶裙的对比等等。在已经固定的三个层次的对比中加入这些细节的对比,画面中的线条就具有了节奏感。但是,也不能因为节奏感而忽略的整体感,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地启发学生,不能照搬,要学会取舍,组织线条。
黑衣壮服饰的布料以土布为主,土布的质感与普通布料相比,土布比较厚重、粗糙。怎样指导学生用线条将布料的质感表现出来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我们可以从线条的用笔用墨入手,如:笔上的水分可以干一些,线条可以略粗,这样画出来的效果就不会像普通布料那么柔和了。
第二,从色彩上来说,工笔人物画的色彩具有装饰性的特点。装饰性色彩不受固有色的限制,要求合理运用色彩之间的对比协调而产生最美的画面效果。黑衣壮服饰以黑、青纯色为主,其色彩的单一性,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启发指导学生在创作中将同样的颜色画出不同的效果,既表现出土布服饰的色彩又表现其厚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实际,逐渐引导学生意识到以下几点:1、黑衣壮服饰的色彩体现在工笔人物画种,主要表现在民族服饰色彩与传统工笔画色彩的融合;2、染色要一遍遍反复地分染、罩染,最终达到淡而不薄、厚而不腻的效果;3、工笔人物画的色彩不受光源色、环境色的影响,不是对固有色的再现,也不是纯粹主观地用色,更不是纯粹以画面构成赋彩,而是三者的完美结合。
在着色过程中,要考虑画面的统一协调性。最好选定某种色调来把握画面大的色彩效果,如:冷色调、暖色调或是蓝色调等等;一幅画面中如果没有主色,它将杂乱无章、平淡无奇。用色对比不能过于强烈刺激,也不能过于柔和。在创作中,要时刻提醒学生不能简单地再现固有色,只有在其本身的色彩上,加入作者的主观意识及画面构成需要,做到各个颜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方可相辅相成。“三层楼”壮族女子服饰的布料较粗,一般为蓝衣、蓝裙、黑裤或蓝衣、黑裙、黑裤,或黑衣、蓝裙、黑裤等。首先我们要选定画面基调,根据这个基调确定用色。如工笔人物画《壮家姐妹》(图2)中,画面以蓝色调为主,那么,画面中出现的所有顏色都要为蓝色服务。中国画的蓝色称之为青,颜料中有头青、二青、三青、花青、酞菁蓝,将这些颜色按照需求整合在画面中,即构成了画面的主色;其次,中国画的黑,以墨色为主。墨虽分五色,但不足以表达黑衣壮服饰中的黑。以黑色衣服为例,若画面中的黑色均用纯墨色来表现,那么,颜色单一,无法满足画面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给墨色一个色彩倾向;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墨色中加入胭脂、花青、赭石等颜色,使单一的墨色具有冷暖倾向,呈丰富多彩样,既不脱离现实又有一定的区别;最后,在色块的处理上,也要有一定的节奏,使之形成白蓝黑相间,相邻的色块要有区别。服饰中花边的处理,也要统一在蓝色中,适当点缀些红黄等色调,不能喧宾夺主。另外,为了表现土布服饰的粗糙感,可以在上色完成之后,以水洗之,力度要适中,不可洗过,以露出些许斑驳为宜。
四、结 语
少数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推动了少数民族美术事业的发展,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引入少数民族题材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创作出优秀作品的艺术能力。所以,要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追求方向,养成一种整体连贯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养成多视角、多方位地认识观察对象的习惯。只有通过双向学习,借鉴融合,自立面貌,加强造型和专业基础的严格训练,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语言,为今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少数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红晓.广西少数民族服饰[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
[2] 魏恕.现代工笔人物画教学的新思考[J].大家,2012(03)
[3] 谷丽虹.浅析新时期的工笔画教学[J].成功,2009(02)
[4] 孙利波.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色墨关系[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5] 周燕弟.对工笔画教学现状的一点认识[J].书画艺术,2002(06)
作者简介:
靳森媛,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