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
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但是在当今课改形势下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难以改变学生被动学知识,课堂死气沉沉的历史教学状况,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难以得到培养,
我所探索的新课改历史课堂分为,设疑,质疑,解疑,如何运用好这三个步骤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下面就这三步课堂结构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设疑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还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一).设疑的一些基本原则
设疑不仅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重要的是课堂设疑要适度,要符合学生实际,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实际,问题的语言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疑,课堂设疑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
设疑必须做到难易适中。不要提那些不加思索即可回答或书上有暗示性答案的问题,对所设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就是在设疑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高度。
(二).设疑的方法
1.设疑可以是教师设疑
教师在设疑时,要力求做到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设问,还要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不能一节课问个不停,应注意设问的密度和节奏。 例如在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这样讲:“同学们,我们每年五月四日都要过一天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这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板书),学生们的兴趣就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教师在设疑时可以与探究和创设情境相结合。课堂上的设疑不是孤立进行的,它需要与课堂上的其它环节互相配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教师可以从史料中设疑,史料包括典籍、图表、笔记、诗文、民谣等。教师可以利用搜集的大量的有关本节课的图片、地图、视频、音乐提出问题等素材制成课件设疑,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如:播放有关长征经典事件的VCD: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大会师等,再现红军长征等然后设疑
2.设疑也可以学生设疑
设疑还可以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设置问题,让学生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探疑
探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探疑的方法很多,下面就我一些探疑做法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 一).分组合作,探究质疑
分组合作,探究质疑 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质疑可以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例如,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一起交流学习方法,互相质疑问难,不但能增加学习动力与乐趣,而且也能有助于快乐记忆。(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探疑是探究学习的先导,它既是探究学习的资源,也是探究学习的推动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标新立异,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对于这种生成性的问题,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地探究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健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
(三).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多形式探疑
学生通过课外知识、网络,电影、学习等获取相关知识、通过已有知识去探疑、并可通过编演历史剧,体验历史情境等活动,融合口头、肢体语言表达活动,从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既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探究创新的能力。
三、解疑
解疑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漫无边际的历史问题中去寻求一种科学的探究方法,少走弯路,。为了更好探究一种科学解疑的方法,下面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解疑方法
(一).精讲解疑
精讲解疑是教师在讲授时的一个重要方法 ,教师精讲突出一个“精”字。”。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去解疑,不要面面俱到、不要解疑得清清楚楚,要给学生留有空间去解疑,教师解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采用组合媒体进行演示,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再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然后教师得出一个结论“妙” 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
(二).总结性解疑:
.总结性解疑就是通过学生探疑学习以后得出总结性的结论,如在西安事变的解疑中,.总结性解疑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先烈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捍卫了自己爱国的信念,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置自身的安危于不顾,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而中国共产党又高瞻远瞩,主张和平解决事变,从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三).启发引导 解疑
“学在知疑,贵在解疑”,“设疑”是发现的钥匙,解疑是创新探究的动力。历史教师应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激发了一些后进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但是在当今课改形势下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难以改变学生被动学知识,课堂死气沉沉的历史教学状况,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难以得到培养,
我所探索的新课改历史课堂分为,设疑,质疑,解疑,如何运用好这三个步骤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下面就这三步课堂结构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设疑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还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一).设疑的一些基本原则
设疑不仅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重要的是课堂设疑要适度,要符合学生实际,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实际,问题的语言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疑,课堂设疑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
设疑必须做到难易适中。不要提那些不加思索即可回答或书上有暗示性答案的问题,对所设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就是在设疑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高度。
(二).设疑的方法
1.设疑可以是教师设疑
教师在设疑时,要力求做到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设问,还要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不能一节课问个不停,应注意设问的密度和节奏。 例如在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这样讲:“同学们,我们每年五月四日都要过一天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这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板书),学生们的兴趣就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教师在设疑时可以与探究和创设情境相结合。课堂上的设疑不是孤立进行的,它需要与课堂上的其它环节互相配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教师可以从史料中设疑,史料包括典籍、图表、笔记、诗文、民谣等。教师可以利用搜集的大量的有关本节课的图片、地图、视频、音乐提出问题等素材制成课件设疑,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如:播放有关长征经典事件的VCD: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大会师等,再现红军长征等然后设疑
2.设疑也可以学生设疑
设疑还可以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设置问题,让学生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探疑
探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探疑的方法很多,下面就我一些探疑做法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 一).分组合作,探究质疑
分组合作,探究质疑 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质疑可以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例如,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一起交流学习方法,互相质疑问难,不但能增加学习动力与乐趣,而且也能有助于快乐记忆。(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探疑是探究学习的先导,它既是探究学习的资源,也是探究学习的推动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标新立异,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对于这种生成性的问题,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地探究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健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
(三).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多形式探疑
学生通过课外知识、网络,电影、学习等获取相关知识、通过已有知识去探疑、并可通过编演历史剧,体验历史情境等活动,融合口头、肢体语言表达活动,从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既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探究创新的能力。
三、解疑
解疑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漫无边际的历史问题中去寻求一种科学的探究方法,少走弯路,。为了更好探究一种科学解疑的方法,下面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解疑方法
(一).精讲解疑
精讲解疑是教师在讲授时的一个重要方法 ,教师精讲突出一个“精”字。”。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去解疑,不要面面俱到、不要解疑得清清楚楚,要给学生留有空间去解疑,教师解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采用组合媒体进行演示,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再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然后教师得出一个结论“妙” 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
(二).总结性解疑:
.总结性解疑就是通过学生探疑学习以后得出总结性的结论,如在西安事变的解疑中,.总结性解疑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先烈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捍卫了自己爱国的信念,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置自身的安危于不顾,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而中国共产党又高瞻远瞩,主张和平解决事变,从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三).启发引导 解疑
“学在知疑,贵在解疑”,“设疑”是发现的钥匙,解疑是创新探究的动力。历史教师应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激发了一些后进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