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发展与稳定是当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要务。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过程中,着重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概括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党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之一,并在论述这条基本经验时指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首先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邓小平早就论述过稳定对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事实也正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我们始终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其次要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但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它们有可能引起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因此,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时,必须注意消除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做任何事情,不能只顾局部利益,而不考虑整体利益,不能只考虑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而不注意整个经济社会全局的稳定和发展。 对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要及时妥善地加以处理,防止矛盾激化而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内部团结,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基本经验。
最后应当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稳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不稳定因素,但并不表明改革和发展与社会稳定是相矛盾的。实际上,这种稳定难题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上的历史现象,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较低。从长远来看,改革和发展与社会稳定是根本一致的。而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根本一致性,不仅表现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且也表现为改革和发展是实现稳定的基本途径。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 就可能全局受挫。 所以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
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稳定问题。
所谓稳定,顾名思义就是平稳、安定。社会稳定,就是要有一个平稳、安定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法律秩序、伦理秩序等等良好的社会状态。古今中外,历代历朝统治者无不把保持社会稳定或良好秩序当作重要国纲和治国的基本方针。任何社会剧烈的动荡和变革也都会毫无例外地最终归结为一种秩序目标,既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稳定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符合党心、民心。社会稳定的构成因素和形式具有多样性。从矛盾构成来说,有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从层次范围来说,有宏观稳定和微观稳定;从地域范围来说,有区域稳定和全局稳定;从社会属性来说,有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法律稳定和伦理稳定等等。如何维护社会稳定,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不是单靠某一个部门、某一种简单的强制手段就能奏效的。
江泽民同志在著名的“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始终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始终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这一重要论述, 对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统筹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在堅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稳定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必然要求。必须树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理念。要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做到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防止片面性、绝对化;要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和平、合作、和解、和谐理念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营造安定团结的良好氛围。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要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来。要坚持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以群众利益作为决策的依据,在决策的制定和落实的各个环节中,要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充分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努力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全面、协调、可持续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改革、保持稳定、促进和谐的内在要求。在制定解决发展遇到的问题的措施时,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不仅要有着力解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矛盾的措施,包括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医疗、义务教育等,而且要有着力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不平衡矛盾的措施。在制定保持稳定遇到的问题的措施时,不仅要有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的措施,还要有着力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地看待形势、正确地处理遇到的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的措施。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在推进各项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推进科学发展时,要与改善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统一起来;在维护稳定方面,要把握好人民群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解决好各种实际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简介:邱中玉 中共永城市委党校讲师 毕业于郑州大学法学院 主攻方向:经济学、党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过程中,着重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概括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党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之一,并在论述这条基本经验时指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首先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邓小平早就论述过稳定对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事实也正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我们始终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其次要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但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它们有可能引起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因此,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时,必须注意消除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做任何事情,不能只顾局部利益,而不考虑整体利益,不能只考虑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而不注意整个经济社会全局的稳定和发展。 对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要及时妥善地加以处理,防止矛盾激化而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内部团结,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基本经验。
最后应当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稳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不稳定因素,但并不表明改革和发展与社会稳定是相矛盾的。实际上,这种稳定难题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上的历史现象,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较低。从长远来看,改革和发展与社会稳定是根本一致的。而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根本一致性,不仅表现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且也表现为改革和发展是实现稳定的基本途径。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 就可能全局受挫。 所以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
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稳定问题。
所谓稳定,顾名思义就是平稳、安定。社会稳定,就是要有一个平稳、安定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法律秩序、伦理秩序等等良好的社会状态。古今中外,历代历朝统治者无不把保持社会稳定或良好秩序当作重要国纲和治国的基本方针。任何社会剧烈的动荡和变革也都会毫无例外地最终归结为一种秩序目标,既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稳定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符合党心、民心。社会稳定的构成因素和形式具有多样性。从矛盾构成来说,有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从层次范围来说,有宏观稳定和微观稳定;从地域范围来说,有区域稳定和全局稳定;从社会属性来说,有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法律稳定和伦理稳定等等。如何维护社会稳定,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不是单靠某一个部门、某一种简单的强制手段就能奏效的。
江泽民同志在著名的“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始终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始终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这一重要论述, 对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统筹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在堅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稳定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必然要求。必须树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理念。要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做到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防止片面性、绝对化;要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和平、合作、和解、和谐理念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营造安定团结的良好氛围。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要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来。要坚持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以群众利益作为决策的依据,在决策的制定和落实的各个环节中,要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充分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努力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全面、协调、可持续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改革、保持稳定、促进和谐的内在要求。在制定解决发展遇到的问题的措施时,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不仅要有着力解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矛盾的措施,包括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医疗、义务教育等,而且要有着力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不平衡矛盾的措施。在制定保持稳定遇到的问题的措施时,不仅要有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的措施,还要有着力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地看待形势、正确地处理遇到的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的措施。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在推进各项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推进科学发展时,要与改善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统一起来;在维护稳定方面,要把握好人民群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解决好各种实际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简介:邱中玉 中共永城市委党校讲师 毕业于郑州大学法学院 主攻方向:经济学、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