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号与系统》是通信和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承上启下的核心课程。结合作者多年在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在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契机下,根据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和考核方法等进行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应用型;课程改革
“信号与系统”是我国高校电子、通信、电气类专业的核心技术基础课。该课程以《高等数学》、《电路原理》及《复变函数》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是学习后续《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在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信号、系统等重要概念的理解及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 1 ]。
该课程由于对数学有一定要求,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多,学时少,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学院面临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具体要求,对“信号与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作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体会,积极调整教学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新的考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调整教学目标
“信号与系统”课程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信号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掌握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各种描述方法,掌握线性非时变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掌握有关系统的稳定性、频响、因果性等工程应用中的一些重要理论等[ 2 ]。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数学公式与理论推导较多,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学生学习难度高,枯燥乏味。
同时,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而将原有注重理论推导的教学目标调整成为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并重,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要求。
二、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原有的偏重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将其发展成为连续和离散同样重要的电路信号与系统的课程系统。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内容的调整使得课时加大,因此,在调整课程体系的同时,在内容上也要进行同步整合。
对于不同科目之间有一定重复的内容,在制作教学周历时应统筹兼顾,这样就可以节约一定的课时量,为实验实践课比重增加和考核方法改革提供课时空间。比如:状态的变量法在“电路原理”中会设立独立章节,因此,可以把状态变量法交给“电路原理”课程。再比如:在“信号与系统”中需要将信号的分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将系统的分析重点交给“控制原理”等。对于“信号与系统”中微分方程的解题方法,则只注重了解它的物理意义即可,不必要了解复杂的求解过程。
同时,对于一些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理论基础的概念则必须充分重视,比如:信号频谱的概念,对频谱概念的掌握可以加强对频率特性与分析方法的理解,为后面学习离散信号打下很好的基础;系统函数的概念,为学习离散时间系统和自动控制原理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的考核方法
信号与系统的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因此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而信号与系统由于数学推导多,理论性强,使得闭卷考试对学生来说难度偏大,考试成绩往往不理想。而且考虑到学院向应用型转型的具体要求,以及新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淡化数学推导,突出对物理意义的理解也势在必行,因此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将课堂问答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种形式可以灵活考察学生对物理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可将实验考核计入考试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实验和理论并重的教学效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语
《信号与系统》是通信和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信号、系统等重要概念的理解及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
鉴于此,作者根据多年在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在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契机下,根据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和考核方法等进行改革与探讨,希望有助于提高该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工科电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面向21世纪电工电子系列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建议[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
[2] 张淑宁,赵惠昌.信号与系统课程改进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8(17)
[3] 金韦利.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的研究.江西:科技信息,2010.
作者简介:
王菲(1981-),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教师,电子信息工程系。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应用型;课程改革
“信号与系统”是我国高校电子、通信、电气类专业的核心技术基础课。该课程以《高等数学》、《电路原理》及《复变函数》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是学习后续《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在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信号、系统等重要概念的理解及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 1 ]。
该课程由于对数学有一定要求,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多,学时少,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学院面临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具体要求,对“信号与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作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体会,积极调整教学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新的考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调整教学目标
“信号与系统”课程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信号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掌握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各种描述方法,掌握线性非时变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掌握有关系统的稳定性、频响、因果性等工程应用中的一些重要理论等[ 2 ]。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数学公式与理论推导较多,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学生学习难度高,枯燥乏味。
同时,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而将原有注重理论推导的教学目标调整成为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并重,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要求。
二、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原有的偏重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将其发展成为连续和离散同样重要的电路信号与系统的课程系统。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内容的调整使得课时加大,因此,在调整课程体系的同时,在内容上也要进行同步整合。
对于不同科目之间有一定重复的内容,在制作教学周历时应统筹兼顾,这样就可以节约一定的课时量,为实验实践课比重增加和考核方法改革提供课时空间。比如:状态的变量法在“电路原理”中会设立独立章节,因此,可以把状态变量法交给“电路原理”课程。再比如:在“信号与系统”中需要将信号的分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将系统的分析重点交给“控制原理”等。对于“信号与系统”中微分方程的解题方法,则只注重了解它的物理意义即可,不必要了解复杂的求解过程。
同时,对于一些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理论基础的概念则必须充分重视,比如:信号频谱的概念,对频谱概念的掌握可以加强对频率特性与分析方法的理解,为后面学习离散信号打下很好的基础;系统函数的概念,为学习离散时间系统和自动控制原理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的考核方法
信号与系统的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因此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而信号与系统由于数学推导多,理论性强,使得闭卷考试对学生来说难度偏大,考试成绩往往不理想。而且考虑到学院向应用型转型的具体要求,以及新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淡化数学推导,突出对物理意义的理解也势在必行,因此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将课堂问答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种形式可以灵活考察学生对物理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可将实验考核计入考试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实验和理论并重的教学效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语
《信号与系统》是通信和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信号、系统等重要概念的理解及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
鉴于此,作者根据多年在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在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契机下,根据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和考核方法等进行改革与探讨,希望有助于提高该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工科电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面向21世纪电工电子系列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建议[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
[2] 张淑宁,赵惠昌.信号与系统课程改进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8(17)
[3] 金韦利.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的研究.江西:科技信息,2010.
作者简介:
王菲(1981-),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教师,电子信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