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做媒体,我一直在推一个讲堂计划:由杂志社邀请学界名家,到北京各高校做公益讲座,谈历史、谈文学、谈艺术、谈媒体,等等。我自己也曾数次到高校做讲座。但是,总体感觉是,校园越来越难进,讲座人选、话题的控制越来越严格,甚至,要提前给出讲座提纲来,越来越多的讲座无从展开。
但是,高校讲座,曾经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窗口,是引领我走向未来的那一缕光。
在我上大学的1980年代,那些充满温度和新意的学术讲座,是高校校园最美的风景之一。彼时各个高校,学术讲座风行,甚至有一段时间,一所高校若到周末竟然连讲座都没有,同学们就会自惭形秽。
学校敞开大门,欢迎社会和其他高校的学者来本校做讲座。讲座通常是由各学生社团组织邀请的,好像也没有印象需要特别申报和审批的程序,大家关心的是讲座内容质量对同学的吸引力。讲座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艺术、武术、气功,甚至特异功能等等各个领域,介绍的大多是当时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现实的社会问题,演讲者也都是当时的名家大腕,或者有独特见解的学者。他们讲述自己的研究发现,也与师生们一起讨论,每一次场面总是很热烈。
我就读的人民大学,几乎每周末都有各种讲座。小规模的,也有一两百人,规模最大的,是在人民大学当年最大的教室800人大教室举行,也几乎场场爆满。
800人大教室的听讲者,都是如饥似渴的学生和老师;来往的演讲者,算得上是群贤汇聚,星光熠熠。这些演讲者,当年用自己的学识修养,照亮了像我这样许多懵懂的乡下青年的前路。
那些讲座的内容,许多在教科书上,甚至书本上还不多见,可以说,那时候的大学讲座,是在我们学校课程教育之外,给我们打开了世界的另一扇窗。还有比这样的讲座更好的社会启蒙教育么?
彼时高校校园还没有被功利主义机会主义占领,学校的生活也不若今天丰富,但讲座无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余生活之一。我们为了听到讲座,常常得先去抢位置,用布兜装着的饭盆和书去有讲座的教室占位置。
前不久在某地,我还与已是某高校党委副书记的同学聊起当年大学讲座的盛况,同学回忆起自己当年作为学生干部,邀请学者来讲座时,近水楼台,先帮女朋友占了位置,结果被新闻系的同学强占了,还闹了不愉快。
为听讲座抢位置发生纠纷,甚至动手,这样的事,在那个年代经常发生。但在今天,已近乎天方夜谭了。
我第一次在学校听讲座,大概是1985年的秋冬,是在800人大教室,不过,听讲的内容已经毫无印象。那个时候的我,还刚刚从农村出来,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家人师长和媒体,还很难去理解明白讲座的内容,更多是一种随大流的跟风。不过,到二年级时,我和同学们几乎都是主动追逐着各种讲座了。到寒暑假回家,见了在其他地方上学的同学,还会如数家珍似地得瑟,一年听了多少场讲座,都是名家谁谁谁做的,充满着自豪。
那个年代,听讲座的,不仅有本校学生,也有其他高校学生,我们也曾去其他高校听过。大家都追逐着各种讲座信息,选择自己喜欢的演讲者和题目,也颇有些追星的感觉。
盛况早已不再。
现在的高校学生,接触新鲜东西的途径与我们那个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是,我依然相信,充满温度的讲座,仍将是其他学习方法不能取代的。没有听过讲座,尤其是自由讲座的大学生活,将是人生的一个巨大的缺陷。
但是,高校讲座,曾经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窗口,是引领我走向未来的那一缕光。
在我上大学的1980年代,那些充满温度和新意的学术讲座,是高校校园最美的风景之一。彼时各个高校,学术讲座风行,甚至有一段时间,一所高校若到周末竟然连讲座都没有,同学们就会自惭形秽。
学校敞开大门,欢迎社会和其他高校的学者来本校做讲座。讲座通常是由各学生社团组织邀请的,好像也没有印象需要特别申报和审批的程序,大家关心的是讲座内容质量对同学的吸引力。讲座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艺术、武术、气功,甚至特异功能等等各个领域,介绍的大多是当时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现实的社会问题,演讲者也都是当时的名家大腕,或者有独特见解的学者。他们讲述自己的研究发现,也与师生们一起讨论,每一次场面总是很热烈。
我就读的人民大学,几乎每周末都有各种讲座。小规模的,也有一两百人,规模最大的,是在人民大学当年最大的教室800人大教室举行,也几乎场场爆满。
800人大教室的听讲者,都是如饥似渴的学生和老师;来往的演讲者,算得上是群贤汇聚,星光熠熠。这些演讲者,当年用自己的学识修养,照亮了像我这样许多懵懂的乡下青年的前路。
那些讲座的内容,许多在教科书上,甚至书本上还不多见,可以说,那时候的大学讲座,是在我们学校课程教育之外,给我们打开了世界的另一扇窗。还有比这样的讲座更好的社会启蒙教育么?
彼时高校校园还没有被功利主义机会主义占领,学校的生活也不若今天丰富,但讲座无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余生活之一。我们为了听到讲座,常常得先去抢位置,用布兜装着的饭盆和书去有讲座的教室占位置。
前不久在某地,我还与已是某高校党委副书记的同学聊起当年大学讲座的盛况,同学回忆起自己当年作为学生干部,邀请学者来讲座时,近水楼台,先帮女朋友占了位置,结果被新闻系的同学强占了,还闹了不愉快。
为听讲座抢位置发生纠纷,甚至动手,这样的事,在那个年代经常发生。但在今天,已近乎天方夜谭了。
我第一次在学校听讲座,大概是1985年的秋冬,是在800人大教室,不过,听讲的内容已经毫无印象。那个时候的我,还刚刚从农村出来,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家人师长和媒体,还很难去理解明白讲座的内容,更多是一种随大流的跟风。不过,到二年级时,我和同学们几乎都是主动追逐着各种讲座了。到寒暑假回家,见了在其他地方上学的同学,还会如数家珍似地得瑟,一年听了多少场讲座,都是名家谁谁谁做的,充满着自豪。
那个年代,听讲座的,不仅有本校学生,也有其他高校学生,我们也曾去其他高校听过。大家都追逐着各种讲座信息,选择自己喜欢的演讲者和题目,也颇有些追星的感觉。
盛况早已不再。
现在的高校学生,接触新鲜东西的途径与我们那个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是,我依然相信,充满温度的讲座,仍将是其他学习方法不能取代的。没有听过讲座,尤其是自由讲座的大学生活,将是人生的一个巨大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