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稳步推进的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须围绕著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了让学生满怀激情的学习语文,如鱼得水地运用语文,满怀兴趣地享受语文,从而热爱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语文教师要采取措施积极构建诗意化课堂,通过营造诗意课堂的情境氛围,调动诗意课堂的情感因素,提升诗意课堂的理性思维,为学生营造爱学、乐学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诗性课堂
为了适应新时期对我国教育教学的要求,需要结合新课改的内容,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以前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中的主要内容,为了发挥语文学科独有的育人优势,不仅需要对以前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构建诗意化课堂,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诗性课堂构建的时代背景
新时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了综合性分析,也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2019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2019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要求语文学科使用教育部统编版教科书;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加强综合素养评价。这一系列的顶层设计,把新课改逐步推向深入,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稳步推进的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须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需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激情的学习语文,如鱼得水地运用语文,满怀兴趣地享受语文,从而热爱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而这需要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一些改变,语文阅读教学要肩负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浸润心灵的职责,需要采取措施积极构建诗意化课堂,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为学生营造爱学、乐学的学习环境,提高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二、诗性课堂的特点
(一)重感悟
传统的语文课堂更注重细碎的文本解读,让文章支离破碎,过分关注文本知识的归纳梳理,让学生缺乏情感体悟,只流于浅层表面的结构分析,缺乏深度的思维提升,诗意课堂旨在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走进文本,用纯真的心灵感悟文本,用理性的思维挖掘文本。
(二)重文学滋养
语文课不同于别的科目的原因在于语文课侧重语言,侧重文学、文化,一节缺少语言和文学文化因素的语文课,一定不是好的成功的语文课。语文教育是直抵人心的,是可以触动学生心灵世界的,而打开他们心灵世界的钥匙,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文学的滋养。语文课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完成由课堂到课外的延续,而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文字和文学的魅力,从而让学生热爱阅读,用经典为自己的成长补钙。
(三)重生成
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有话可讲,有事可做,由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身处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课堂生成往往是不曾预约的精彩。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诗性课堂构建
(一)营造诗性课堂的情境氛围
1.以读造境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不同文体的文章需要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情感的文章会有不同的朗读体验,不同内容的文章可以有不同形式的朗读要求。文言文需要通过句间、句中的停顿断句和重音来理解文意,诗歌需要通过节奏和情感来把握诗意,剧本需要通过台词的语气来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是单独朗读,还是集体朗读,是男生读还是女生读,是分角色读还是个性化朗读……都取决于教学时的文本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智慧,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哪种方式,都是为了营造和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氛围,读《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那一部分文字时就要读出良辰好景、赏心乐事的喜悦感,而读到“岂不痛哉”那部分文字时,就要读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乐景不常、生死难测的生命不能承受之痛来,诚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
2.课堂语言的诗意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1]。”马卡连柯也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2]”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会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恰当、准确、充满语文味的语言往往会迅速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使学生快速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无论是开课之初的导入语,针对文本的解读语,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语都应该体现一个语文老师的语言修养。在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可以这样导入:“臧克家在济南辛弃疾纪念馆题写了这样的对联: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辛弃疾出身行伍,以武起事,却以文为业,他的“壮词”中始终洋溢着一派爱国激情,今天我们通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学习感受词人的情怀。”在分析《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时可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妻子跟妹妹说起自家的南阁子,是因为它特别华美吗?”在引导学生时可用“俗话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一个人,妻子爱南阁子,是因为南阁子中有她深爱的人,有她最甜美的爱情”等语提点学生,让缺少特殊情感体验的学生能够理解为何只是淡淡几笔夫妻日常生活的描写,却蕴含了无限的追忆之痛。当然诗意性的课堂用语也少不了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地引入大量的课外资源。学习《琵琶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色罗裙翻酒污”中“血色”所映照的琵琶女在灯红酒绿的歌舞场上被消磨的青春岁月和饱含屈辱的血泪遭遇,可以举《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对《诗经》里的“青色”更饱满更有力更稳固地引用,李贺诗歌对色彩出神入化地使用,《飘》中郝思嘉让白瑞德念念不忘的绿裙,《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白衣黑裙的学生装,《巴黎圣母院》中吉普赛女郎热情奔放的一袭红裙……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所蕴含的独特密码。 3.辅助手段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营造氛围,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但是在选择这些资源时要慎重,一方面要考虑情境氛围。另一方面不能喧宾夺主,还要考虑选用资源的质量。
(二)调动诗性课堂的情感因素
1.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要素
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是文本解读,充分的文本解读才能使学生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完成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可以说充分的文本解读才是学生构建主干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敏感地抓住一些具有表现力和穿透力的语言,争取以最惊艳的方式把它们的独特作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理解这些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所承载的思想和情感。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这一句中可否把“初”改为“出”的辨析,经过对比思考,学生就能明确“初”字表现了小乔初嫁时的年轻漂亮,以此来衬托周郎的雄姿英发,年轻有为。除了字词句,还可以对文本内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如学习《边城》时,学生普遍能发现文本中的环境美、人性美、风俗美,如此文本的解读一直都是浮在表面的,这些内容是一眼就能望得到的,有效的课堂还应该给学生他们朦朦胧胧能看到却始终看不清的东西。其实《边城》的结尾虽然用了留白的艺术方式,但全文始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填补留白的方式去理解文本中的遗憾和悲剧美,这同样是对美的解读和阐释,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美不只意味着尽善尽美,缺憾与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由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要素
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程度和专注程度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率,所以能否在课堂上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至关重要,好的课堂不只需要好的问题引领,还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边城》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畅谈对于文章结尾的看法,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过秦论》教学中可以根据“政治”、“军事”、“文化”、“法律”,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分别以“丞相”、“太尉”、“太常”、“廷尉”的身份来指摘秦王朝的过失,这种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筛选、重组和构建,使之内化为对文言知识的运用,提升了表达能力,足以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水平。《兰亭集序》教学中可以引入王羲之的部分丧乱帖,让学生看到一个为家事而悲,为国事而痛,为人事無定而起伤感,为时光流转而叹奈何的王羲之的形象。这样一个王羲之注定不是那个看淡生死的庄子,如果说庄子是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的话,那么王羲之则是生已堪忧,死更痛哉。由此才可以真正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内涵。
(三)提升诗性课堂的理性思维
1.单篇课文的深度阅读
新的课改背景要求语文课堂要传授学生必备的主干知识,但传授知识绝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语文教学的终点在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思维。而提及“诗意”,很多人会觉得这个词太过于感性,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诗意与思维发展并不冲突,前者是后者得以实现的保障,只有营造学生乐学爱学的诗意课堂氛围,才有可能发展提升思维。学习《夜归鹿门歌》时,引导学生辨析教材中“鹿门月照开烟树”和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版本“鹿门月照烟中树”的优劣,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会发现“开”的妙处,这里的“开”更侧重过程性,体现了随着月亮的升起,被薄雾萦绕的树木由朦胧渐趋清晰的动态过程,这是“鹿门月照烟中树”传递不出的意蕴。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逐渐提高文字的鉴赏能力。最后还可以让学生探究“如此清幽之境,有人会生孤寂之感,有人会生悠然自得之情。你觉得诗人的心境属于哪一种呢?请立足诗作阐述理由”,鼓励学生通过对同一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群文阅读的高阶阅读
当前语文教学界普遍认为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阅读教学相比,是一种更为高阶的阅读教学形式,其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而在群文阅读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把群文材料联结在一起的议题,要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发展训练学生思维为核心。如学习《鸿门宴》时,学生普遍觉得项羽优柔寡断,为了让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可以把《鸿门宴》、《项羽之死》、《史记》中“破釜沉舟”、“怒杀宋义”、“坑埋秦兵”等片段作为群文阅读的材料,让学生在思辨质疑中更理性谨慎地评价历史人物,由此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3页。
[2]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57页。
甘肃省教育规划课题“高中语文阅读的诗性课堂建构”(GS[2018]GHB0162);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语文阅读的诗性课堂建构”(LZ[2018]GH404)。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诗性课堂
为了适应新时期对我国教育教学的要求,需要结合新课改的内容,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以前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中的主要内容,为了发挥语文学科独有的育人优势,不仅需要对以前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构建诗意化课堂,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诗性课堂构建的时代背景
新时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了综合性分析,也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2019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2019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要求语文学科使用教育部统编版教科书;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加强综合素养评价。这一系列的顶层设计,把新课改逐步推向深入,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稳步推进的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须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需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激情的学习语文,如鱼得水地运用语文,满怀兴趣地享受语文,从而热爱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而这需要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一些改变,语文阅读教学要肩负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浸润心灵的职责,需要采取措施积极构建诗意化课堂,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为学生营造爱学、乐学的学习环境,提高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二、诗性课堂的特点
(一)重感悟
传统的语文课堂更注重细碎的文本解读,让文章支离破碎,过分关注文本知识的归纳梳理,让学生缺乏情感体悟,只流于浅层表面的结构分析,缺乏深度的思维提升,诗意课堂旨在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走进文本,用纯真的心灵感悟文本,用理性的思维挖掘文本。
(二)重文学滋养
语文课不同于别的科目的原因在于语文课侧重语言,侧重文学、文化,一节缺少语言和文学文化因素的语文课,一定不是好的成功的语文课。语文教育是直抵人心的,是可以触动学生心灵世界的,而打开他们心灵世界的钥匙,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文学的滋养。语文课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完成由课堂到课外的延续,而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文字和文学的魅力,从而让学生热爱阅读,用经典为自己的成长补钙。
(三)重生成
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有话可讲,有事可做,由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身处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课堂生成往往是不曾预约的精彩。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诗性课堂构建
(一)营造诗性课堂的情境氛围
1.以读造境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不同文体的文章需要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情感的文章会有不同的朗读体验,不同内容的文章可以有不同形式的朗读要求。文言文需要通过句间、句中的停顿断句和重音来理解文意,诗歌需要通过节奏和情感来把握诗意,剧本需要通过台词的语气来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是单独朗读,还是集体朗读,是男生读还是女生读,是分角色读还是个性化朗读……都取决于教学时的文本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智慧,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哪种方式,都是为了营造和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氛围,读《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那一部分文字时就要读出良辰好景、赏心乐事的喜悦感,而读到“岂不痛哉”那部分文字时,就要读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乐景不常、生死难测的生命不能承受之痛来,诚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
2.课堂语言的诗意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1]。”马卡连柯也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2]”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会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恰当、准确、充满语文味的语言往往会迅速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使学生快速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无论是开课之初的导入语,针对文本的解读语,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语都应该体现一个语文老师的语言修养。在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可以这样导入:“臧克家在济南辛弃疾纪念馆题写了这样的对联: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辛弃疾出身行伍,以武起事,却以文为业,他的“壮词”中始终洋溢着一派爱国激情,今天我们通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学习感受词人的情怀。”在分析《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时可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妻子跟妹妹说起自家的南阁子,是因为它特别华美吗?”在引导学生时可用“俗话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一个人,妻子爱南阁子,是因为南阁子中有她深爱的人,有她最甜美的爱情”等语提点学生,让缺少特殊情感体验的学生能够理解为何只是淡淡几笔夫妻日常生活的描写,却蕴含了无限的追忆之痛。当然诗意性的课堂用语也少不了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地引入大量的课外资源。学习《琵琶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色罗裙翻酒污”中“血色”所映照的琵琶女在灯红酒绿的歌舞场上被消磨的青春岁月和饱含屈辱的血泪遭遇,可以举《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对《诗经》里的“青色”更饱满更有力更稳固地引用,李贺诗歌对色彩出神入化地使用,《飘》中郝思嘉让白瑞德念念不忘的绿裙,《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白衣黑裙的学生装,《巴黎圣母院》中吉普赛女郎热情奔放的一袭红裙……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所蕴含的独特密码。 3.辅助手段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营造氛围,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但是在选择这些资源时要慎重,一方面要考虑情境氛围。另一方面不能喧宾夺主,还要考虑选用资源的质量。
(二)调动诗性课堂的情感因素
1.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要素
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是文本解读,充分的文本解读才能使学生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完成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可以说充分的文本解读才是学生构建主干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敏感地抓住一些具有表现力和穿透力的语言,争取以最惊艳的方式把它们的独特作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理解这些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所承载的思想和情感。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这一句中可否把“初”改为“出”的辨析,经过对比思考,学生就能明确“初”字表现了小乔初嫁时的年轻漂亮,以此来衬托周郎的雄姿英发,年轻有为。除了字词句,还可以对文本内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如学习《边城》时,学生普遍能发现文本中的环境美、人性美、风俗美,如此文本的解读一直都是浮在表面的,这些内容是一眼就能望得到的,有效的课堂还应该给学生他们朦朦胧胧能看到却始终看不清的东西。其实《边城》的结尾虽然用了留白的艺术方式,但全文始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填补留白的方式去理解文本中的遗憾和悲剧美,这同样是对美的解读和阐释,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美不只意味着尽善尽美,缺憾与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由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要素
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程度和专注程度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率,所以能否在课堂上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至关重要,好的课堂不只需要好的问题引领,还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边城》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畅谈对于文章结尾的看法,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过秦论》教学中可以根据“政治”、“军事”、“文化”、“法律”,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分别以“丞相”、“太尉”、“太常”、“廷尉”的身份来指摘秦王朝的过失,这种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筛选、重组和构建,使之内化为对文言知识的运用,提升了表达能力,足以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水平。《兰亭集序》教学中可以引入王羲之的部分丧乱帖,让学生看到一个为家事而悲,为国事而痛,为人事無定而起伤感,为时光流转而叹奈何的王羲之的形象。这样一个王羲之注定不是那个看淡生死的庄子,如果说庄子是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的话,那么王羲之则是生已堪忧,死更痛哉。由此才可以真正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内涵。
(三)提升诗性课堂的理性思维
1.单篇课文的深度阅读
新的课改背景要求语文课堂要传授学生必备的主干知识,但传授知识绝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语文教学的终点在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思维。而提及“诗意”,很多人会觉得这个词太过于感性,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诗意与思维发展并不冲突,前者是后者得以实现的保障,只有营造学生乐学爱学的诗意课堂氛围,才有可能发展提升思维。学习《夜归鹿门歌》时,引导学生辨析教材中“鹿门月照开烟树”和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版本“鹿门月照烟中树”的优劣,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会发现“开”的妙处,这里的“开”更侧重过程性,体现了随着月亮的升起,被薄雾萦绕的树木由朦胧渐趋清晰的动态过程,这是“鹿门月照烟中树”传递不出的意蕴。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逐渐提高文字的鉴赏能力。最后还可以让学生探究“如此清幽之境,有人会生孤寂之感,有人会生悠然自得之情。你觉得诗人的心境属于哪一种呢?请立足诗作阐述理由”,鼓励学生通过对同一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群文阅读的高阶阅读
当前语文教学界普遍认为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阅读教学相比,是一种更为高阶的阅读教学形式,其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而在群文阅读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把群文材料联结在一起的议题,要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发展训练学生思维为核心。如学习《鸿门宴》时,学生普遍觉得项羽优柔寡断,为了让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可以把《鸿门宴》、《项羽之死》、《史记》中“破釜沉舟”、“怒杀宋义”、“坑埋秦兵”等片段作为群文阅读的材料,让学生在思辨质疑中更理性谨慎地评价历史人物,由此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3页。
[2]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57页。
甘肃省教育规划课题“高中语文阅读的诗性课堂建构”(GS[2018]GHB0162);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语文阅读的诗性课堂建构”(LZ[2018]GH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