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以来,榆阳区累计投入24亿元发展“三农”,明确“市场主导、产权推动、工业反哺、科技支撑、产业特色、融资多元、生态文明、城乡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榆阳模式”,并确定2020年前全区“三农”发展的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一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画卷正在展开。
打造粮仓核心区
—农业科技贡献率全市领先
榆阳区将农业发展定位于打造陕西第二粮仓的核心区。围绕“粮薯菜羊猪杏”六大主导产业,结合北部滩区、南部山区、公路沿线川道区的不同立地条件,打造玉米高产集成技术、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小杂粮旱作丰产、高效设施精品果菜、适度规模特色养殖“五条产业示范带”,调优产业结构,实现错位发展。
围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榆阳区致力于做大农业园区,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引进107个示范项目,是国家级农科示范区,逐步形成科技示范覆盖全区、辐射周边,带动农业基地、企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引擎。该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创新,推出了种薯繁育、大漠蔬菜、富硒种植等一批“榆阳成果”,并在全区复制推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强力支撑。
大力推进业态创新,发展良种扩繁、饲草种植,推广粮经饲结合、种养加一体的产业化、标准化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围绕中心城区发展都市农业,发展集种养殖、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农庄经济。南部山区杏花景观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鱼河沿线设施果菜建成特色农业观光采摘带,王圪堵水利风景区、麻黄梁摄影写生基地、花园沟塞上牡丹之乡等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成为发展新亮点。
狠抓水利生态建设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
榆阳区把农田水利基建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近10亿元,重点实施小型农田水利、灌区改造、河道治理、库坝除险加固等项目,在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治项目区全部推行节水灌溉技术,集中力量在北部滩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在南部山区建设“小平原”式旱作农田,古塔镇韩家梁、刘千河乐家畔等治理区成为全省农田水利基建的示范样板。
狠抓生态建设、保护生态成果、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四位一体”,近三年累计投入5亿元,新增造林50万亩,全区林木保存面积480.2万亩,林木覆盖率45.4%。大力实施三年植绿大行动、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以及重点园区、矿区、道路等生态建设工程,全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更加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全面加快三大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三年新发展大扁杏5万亩,每亩补助400元;长柄扁桃14万亩,每亩补助200元;五年新发展沙棘60万亩,其中丰产园每亩补助400元,生态林每亩补助175元,总投资2亿元,努力使林业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支柱。
建设“美丽乡村”
—115个新农村示范村“出炉”
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每年重点推进5个镇、20个村庄、500个农户的“三美”示范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提升。
首先抓规划,围绕中心城区、园区矿区、农业基地、偏远贫困地区四类板块,以榆林中心城区大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统筹谋划,率先完成5个卫星城镇和36个城郊村规划修编,全区建成115个新农村示范村;设计推出10套“美丽农居”样板户型,引导群众建设美观实用的新农居,每平方米补助100元,带动2000多户群众申报建设。
其次补短板,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基本完成通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广播电视四个“全覆盖”工程;持续用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农村环境总体向好;启动实施矿区基础设施和疏干水综合利用规划,采空区治理成效明显;启动南部山区扶贫“幸福工程”,确保三年全面脱贫。特别是面对返乡农民增加趋势,加快提升镇村承载能力,让农民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回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返乡不返贫。
同时树典型,积极谋划打造陕北能化基地新型城镇化范例,构建“园区矿区-企业项目-城镇社区”协同发展、设施公用、利益共享新格局,金鸡滩田园城镇列入全国重点镇盘子,建成了牛家梁什拉滩、金鸡滩柳树滩等新型矿区移民安置社区;在南部山区实行精准扶贫、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全区贫困人口三年内由6.57万人减少到3.98万人,建成了古塔黄家圪公式、鱼河王新庄等示范样板。
抓住“牛鼻子”
—流转土地占总耕地68%
牵住土地流转这个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牛鼻子”,破解发展瓶颈,释放农业生产力。“十二五”以来,该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以全省土地细碎化整合试点为契机,财政每年安排奖补资金400万元,率先推开互换、转包、出租、入股等多种方式的土地流转,全区累计整合流转土地70.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8%,农业机械化率提升到58%。
北部滩区重点引导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流转200至500亩规模的耕地,推进产业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南部山区重点抓好整村、整组、整山流转,开展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经营试点,推广李官沟整村流转和新寨、白家沟等旱作农业园模式,通过整合土地,有效提高了经营效益。
大力开展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一村一品示范村、家庭农场“五个十强”创建,催生了大地种业、山立农贸、宏达养殖等260多个市级以上新型农经主体,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落实“三权分置”,完善流转机制,启动余兴庄赵家峁农村产权综合交易改革试点,推广鱼河峁高家峁村村办林场模式,为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了新路径。
打造粮仓核心区
—农业科技贡献率全市领先
榆阳区将农业发展定位于打造陕西第二粮仓的核心区。围绕“粮薯菜羊猪杏”六大主导产业,结合北部滩区、南部山区、公路沿线川道区的不同立地条件,打造玉米高产集成技术、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小杂粮旱作丰产、高效设施精品果菜、适度规模特色养殖“五条产业示范带”,调优产业结构,实现错位发展。
围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榆阳区致力于做大农业园区,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引进107个示范项目,是国家级农科示范区,逐步形成科技示范覆盖全区、辐射周边,带动农业基地、企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引擎。该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创新,推出了种薯繁育、大漠蔬菜、富硒种植等一批“榆阳成果”,并在全区复制推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强力支撑。
大力推进业态创新,发展良种扩繁、饲草种植,推广粮经饲结合、种养加一体的产业化、标准化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围绕中心城区发展都市农业,发展集种养殖、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农庄经济。南部山区杏花景观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鱼河沿线设施果菜建成特色农业观光采摘带,王圪堵水利风景区、麻黄梁摄影写生基地、花园沟塞上牡丹之乡等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成为发展新亮点。
狠抓水利生态建设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
榆阳区把农田水利基建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近10亿元,重点实施小型农田水利、灌区改造、河道治理、库坝除险加固等项目,在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治项目区全部推行节水灌溉技术,集中力量在北部滩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在南部山区建设“小平原”式旱作农田,古塔镇韩家梁、刘千河乐家畔等治理区成为全省农田水利基建的示范样板。
狠抓生态建设、保护生态成果、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四位一体”,近三年累计投入5亿元,新增造林50万亩,全区林木保存面积480.2万亩,林木覆盖率45.4%。大力实施三年植绿大行动、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以及重点园区、矿区、道路等生态建设工程,全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更加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全面加快三大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三年新发展大扁杏5万亩,每亩补助400元;长柄扁桃14万亩,每亩补助200元;五年新发展沙棘60万亩,其中丰产园每亩补助400元,生态林每亩补助175元,总投资2亿元,努力使林业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支柱。
建设“美丽乡村”
—115个新农村示范村“出炉”
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每年重点推进5个镇、20个村庄、500个农户的“三美”示范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提升。
首先抓规划,围绕中心城区、园区矿区、农业基地、偏远贫困地区四类板块,以榆林中心城区大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统筹谋划,率先完成5个卫星城镇和36个城郊村规划修编,全区建成115个新农村示范村;设计推出10套“美丽农居”样板户型,引导群众建设美观实用的新农居,每平方米补助100元,带动2000多户群众申报建设。
其次补短板,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基本完成通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广播电视四个“全覆盖”工程;持续用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农村环境总体向好;启动实施矿区基础设施和疏干水综合利用规划,采空区治理成效明显;启动南部山区扶贫“幸福工程”,确保三年全面脱贫。特别是面对返乡农民增加趋势,加快提升镇村承载能力,让农民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回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返乡不返贫。
同时树典型,积极谋划打造陕北能化基地新型城镇化范例,构建“园区矿区-企业项目-城镇社区”协同发展、设施公用、利益共享新格局,金鸡滩田园城镇列入全国重点镇盘子,建成了牛家梁什拉滩、金鸡滩柳树滩等新型矿区移民安置社区;在南部山区实行精准扶贫、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全区贫困人口三年内由6.57万人减少到3.98万人,建成了古塔黄家圪公式、鱼河王新庄等示范样板。
抓住“牛鼻子”
—流转土地占总耕地68%
牵住土地流转这个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牛鼻子”,破解发展瓶颈,释放农业生产力。“十二五”以来,该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以全省土地细碎化整合试点为契机,财政每年安排奖补资金400万元,率先推开互换、转包、出租、入股等多种方式的土地流转,全区累计整合流转土地70.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8%,农业机械化率提升到58%。
北部滩区重点引导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流转200至500亩规模的耕地,推进产业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南部山区重点抓好整村、整组、整山流转,开展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经营试点,推广李官沟整村流转和新寨、白家沟等旱作农业园模式,通过整合土地,有效提高了经营效益。
大力开展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一村一品示范村、家庭农场“五个十强”创建,催生了大地种业、山立农贸、宏达养殖等260多个市级以上新型农经主体,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落实“三权分置”,完善流转机制,启动余兴庄赵家峁农村产权综合交易改革试点,推广鱼河峁高家峁村村办林场模式,为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