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冥婚现象浅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658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冥婚习俗在我国产生并流传已久,多分布于我国山西、陕西、河南等内陆省份,以及广东和东南沿海地区,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传统习俗,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变迁。本文试图通过对山西冥婚现象的研究,探究其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冥婚;发展原因;影响
  一、冥婚概说
  冥婚起源众说纷纭,但众多说法中笔者认同冥婚从商就已形成一说。据考证冥婚始于“殉葬”,古代君王去世皆须活人殉葬,这便是冥婚最早的雏形。《墨子·节葬》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随着时代进步,人们思想意识开始觉醒,以活人殉葬之俗逐渐遭遇抵制,但人们对于灵魂不灭的信仰始终存在,于是以陶俑殉葬和冥婚两种形式应运而生,秦始皇的兵马俑就是陶俑殉葬的典型,而“冥婚”一词的出现已是唐代。
  冥婚从起源开始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批判,儒家重视婚礼,认为冥婚的形式不符合婚礼的特定程序,其次冥婚无子嗣,无法达到婚姻下承子嗣的目的,因此是对婚礼的亵渎。然而冥婚是联系着民众情感,伴随着人们的真实需求产生的,并非统治阶层一声令下就能轻易禁止的风俗,因此魏晋至唐代上层社会一直流行着冥婚之俗,尤其唐代的史料中关于冥婚的记载明显增多,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也逐渐增多,这一习俗在当时已基本被大众接受,此后宋元两代一度消沉,直至明清时期又开始传播开来,如今这一习俗也普遍存在于我国内陆及沿海城市。
  二、山西冥婚概说
  山西位于太行山以东,徐珂的《清稗类钞》中关于冥婚的记载说到,“此风以山右为盛”指的就是山西。山西地处我国内陆,古老的黄河流经境内,使这片土地蒙上人类文明的面纱,在经过漫漫历史的熏陶之后,仍然较完整的保存了中华文化的韵味,一些传统更是流传并沿用至今。
  山西的冥婚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而出现,跟随时代的变化其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纵观历史上山西存在的冥婚现象,其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双方于婚期前双双不幸去世,双方家人替其履行婚约,以生者婚礼为标准,以死者牌位为代替物,如约举行婚礼结为夫妻,得到生者所处社会的认可,之后进行合葬;
  (二)双方已定婚约,一方不幸去世,另一方将其牌位迎回家中供奉,若女子去世,则男方取其牌位供于家中,将其奉为正室,随后可再娶她者为妻,若男子去世,则女子按照婚约去往男方家中守孝,终身不再嫁于他人;
  (三)婚期前男子突然病重,要求提前完婚,以期对其病情好转有所帮助,俗称“冲喜”。
  (四)父母待未婚早逝的子女成年后,通过“鬼媒人”为子女觅得一位年龄相仿且同样未婚的异性尸骨,将两具尸骨葬于同一个墓穴,为之举办冥婚。
  《广灵县志》记载:“新中国建立后,婚龄法定,婚姻新旧参半,但个人意愿基本成为婚姻成败的关键,婚礼程度大为简化。未婚女子死后不扎女坟,一般均须冥婚。”建国初期国家明令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的温饱都成问题,冥婚自然消歇了一段时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们生活水平开始提高,冥婚于是又开始繁盛。如今在山西境内仍然普遍存在着冥婚现象,人们只要经济能力允许,都会尽力为家中去世的未婚者寻觅“配偶”举行冥婚,以达到让家庭成员人生“圆满”的目的,经济能力实在不允许的人家只能不得已放弃。此时山西的冥婚早已摒弃其中有悖人伦的部分,尤其以活人参与冥婚的现象早已不存在,例如已有婚约但未成婚的男女双方其中一方死亡,双方自动取消婚约,不同以往定了婚约一辈子不能更改;又如“冲喜”现象如今已很难见到,除非两人特别恩爱,女方愿意嫁给一个将死之人,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笔者的几位受访者均表示没有见过。
  三、冥婚的发展原因探析
  笔者认为生者选择为未婚去世的亲人举办冥婚,除了表达对死者的追思以及弥补之情以外,其原因最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是人类长期以来对于灵魂不灭的信仰。当未成年人去世以后,在活着的人看来阴曹地府不会收留他们,因此他们的灵魂固然会变得不安分,四处游荡,用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观点来讲,这时所谓的灵魂处于“阈限”状态,没有规则可以约束的了他们,因此活着的人们会产生恐惧心理,急于采取一种措施使这些飘荡的灵魂能得以约束,从而在慰藉未婚早逝的亲人的同时,使活人的世界得以安宁。
  其二是传统的宗族观念的直接影响。在以山西为代表的传统思想影响较深的地方,都有着一套严格的宗族规则和观念,例如在山西,未成年死亡的人不会被列入族谱,且未举行婚礼的人是不能有子嗣的,因此对于未婚去世的人,家人也无法为其过继子嗣,使家族的香火得以延续,且家族生命的延续对他们来说是等大事,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是对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真实反映。而冥婚的形式则可以同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过世的女子通过冥婚可以进入男方家族的族谱,享受后世家族成员的香火供奉,男子只要通过冥婚,即便事实上他生前没有子嗣,家人也可以替其过继子嗣,使其享受后代香火供奉的同时,家族的生命也得以延续。
  其三,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推崇事死如生,《荀子·礼论》有云“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因此未婚去世的人会被当作活着的时候一样对待,到了适婚年龄家人会替其“择偶”完成终身大事,对活着的人来说,这象征着已故之人还是存在于家庭中的一员。这一观念不仅体现在冥婚,在山西的丧葬习俗中,人们往往会为已故之人准备成套的被褥、衣衫等为之“保暖”,还会烧纸做的房子、车子、金元宝等,尤其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仅上坟烧的纸制品种类都变得五花八门,甚至出现电视机、手机等,由此,当地“事死如生”观念的影响程度可见一斑。
  四、冥婚产生的影响
  冥婚的产生其实都是出于人们对传统思想的恪守,是活着的人对死去亲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补偿,以此方式来换取自己所处社会的安稳和平,此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一部分人不必要的恐惧心理,维护了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同时这一风俗的保留也不失为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但总有一部分人喜欢利用人的心理,他们想趁此机会从中赚取暴利,不惜触碰法律的底线,打听到哪里有未婚少女的孤坟就去偷偷将其挖出,卖给需要为亲人举办冥婚的人家,更有甚者不惜铤而走险,杀害少女只为得其尸体进行交易,恶劣行迹令人发指,最终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
  五、综述
  冥婚的出现由来已久,从殉葬开始就已初见冥婚的雏形,经过漫长岁月的流逝和人类思想意识的觉醒,冥婚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但究其根本还是传统观念的现代演变,它的存在也成为我们探究人类文化变迁的活化石,我们不应作简单的二元判断,单方面的对它进行批评或支持,而应该从多角度客观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必然性,从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探究其传统观念是如何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及文化变迁而变化的。
  参考文献:
  [1] 高洪兴.黄石民俗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58-159.
  [2]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78.
  [3]齐涛主编.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430-431.
  [4] 姜成晋.广灵县志·民俗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00.
  [5] 黄景春.论我国冥婚的历史、现状及根源——兼与姚平教授商榷唐代冥婚问题[J].民间文化论坛,2005(5).
  [6] 江林.冥婚考述[J].湖南大学学报,2000(1).
  [7] 黄景春.从一篇东汉镇墓文看我國冥婚习俗[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6).
其他文献
【摘要】:日语中的复合词常有发生连浊的现象,连浊现象复杂多变,因此多年来虽然也有不少学者从多个角度探究发生连浊的规律,但至今未能得出满意的结果。复杂的连浊现象,给日语学习者着实带来了困扰,因而对日语连浊发生与不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复合词;连浊;词性;词素  日语的「連濁(れんだく)」是语音变化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汉语一般直接译成“连浊”。由于连浊的发生没有明显的规
期刊
【摘要】:言语幽默在近几年来一直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和关联理论的互补性来构建出关联整合模式,并通过例证分析来探究在该模式下言语幽默的认知机制。  【关键词】:言语幽默;关联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关联整合模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幽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无处不在。由于其广泛的使用,言语幽默已经引起不同领域学者的兴趣,并对此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本文利用概念整合
期刊
【摘要】:享誉世界文坛的美国作家福克纳以南方文化为背景创作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向我们呈现了美国南方妇女形象。本文旨在通过《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和《圣殿》这三部小说中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以重新阐释福克纳的女性观,并进一步指出福克纳的女性观并非单一的善恶,而是人道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女性观。  【关键词】:存在;语言;福克纳;女性观  女性在福克纳小说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
期刊
【摘要】: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笔者以绍兴市书圣故里历史街区为研究母体,对其进行探索性研究,并结合国内外历史街区环境改造较为成功的案例,从中发掘出对绍兴书圣故里历史街区改造和再利用的启示,为今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经验总结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书圣故里;保护;再利用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记载了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对以宜州市龙头乡向南村水族屯的环境概况、民族习俗、神话故事、标志建筑进行简述,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作出了思考。  【关键词】:向南水族屯;民族特色;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  三千多前,骆越人与殷商王朝同属一族,后融入百越,在周武伐纣、大军压境之时,被迫携老带幼,脱离了昏庸的商纣统治,带着自己的文明与尊严,从故土北国迁向了千里数外的岭南,此后为躲避战乱,又经过长
期刊
【摘要】:1789年7月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的君主专制政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拟从社会因素这一角度研究法国大革命,从而加深对大革命的认识。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巴士底狱;启蒙运动  1789年7月14日,法国群众攻占了专职统治的象征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正式拉开了帷幕。君主专制制度从此土崩瓦解。关于大革命结束的时间
期刊
【摘要】:群文文化的自觉是对传统艺术与创新结合起来的一种创作态度,这需要文化工作者和文学创作者对群文文化的有文化建设的自我担当。自觉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群文之中,发挥中国文化在群文文化的价值。  【关键词】:群文建设;文化;自觉性;传承  一、浅谈中国文化中的群文文化  中国的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各种学说,不同思想,价值观建树呈现繁荣景象。然而在各朝各代的群文文化也有雏形,《诗经》被称之为“先
期刊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本质与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继续加强专业素质的现代设计元素,设计理念和专业设计师,设计师需要积极和大胆地借鉴西方设计工程师设计风格,和西方文明;另一个需要挖掘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本质,在各个方面继承传统文化中值得学习借鉴的思想,从传统艺术,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首饰;继承;发展  一、现代首饰不同于传统首饰  随着现
期刊
【摘要】:视觉形象设计对品牌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四川茶史悠久,饮茶文化发达,产茶丰富,但川茶品牌建立还不足。本文通过对川茶视觉形象设计研究,希望能为树立川茶品牌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川茶;品牌;视觉形象  一、川茶品牌的现状  四川茶史悠久,饮茶文化发达。四川是主要的产茶地之一,产茶县有120多个,重点产茶县有30多个。茶叶经济是四川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雅安峨眉毛峰、竹叶青,宜宾早白尖
期刊
【摘要】:丧礼是一种文化,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一种精神体现。凉山彝族与日本近代的丧葬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同点,但又各具特色。笔者将经过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出其之间的存在的异同点,以便进一步了解两者的丧葬文化。  【关键词】:彝族;日本;丧葬;文化  葬礼是人生最后的仪式,传统观念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在人死后短暂停留在家的附近,渐渐地才远去离开,而这种仪式就是为了让死者从这个世界离开去到另一个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