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苏珊·凯恩的TED演讲《内向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内向的负面认识。这种负面认识很普遍,各行各业都有,连隔着屏幕不打照面的远程教育都不能幸免。远程教育协会、质量优先等远程教育规范组织,均在其网络课程的评审标准中设有“学生互动”这一项要求。2015年4月我在达拉斯的远程教育协会年会上听到文化人类学家伊藤瑞子的主题演讲,也是谈在这个链接的时代人们如何开展互动式学习。有意思的是,在随后的一场报告中,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斯蒂芬·韦兰德教授在题为《“典范做法”的问题:网络教育反思》的报告中和伊藤唱起了反调,他说不能说学习都必须让学生相互交流,有的人在独处中学得很好。他还引述了苏珊·凯恩的书《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我随即下单购买,好好看了看此书。
即便是在看此书之前,我也不觉得外向高内向一等,但觉得内向和外向似乎是各有所长。现在可能一味排斥内向的人也不是太多了,但内向型性格的优势如何发挥出来呢?我正是带着“怎样善用你的内向”这个问题看这本书的。总结下来,内向者想利用自己的“竞争力”,可做如下考虑。
学霸。在小学阶段,外向型的孩子成绩更好。但到高中和大学之后,内向型性格的学生普遍成绩好过外向型性格的学生。二者智商均等,但在注意力的“带宽”使用方面却大有不同,太喜欢热闹的孩子精力分散太多。另外,外向型性格的人过于追求结果,遇挫容易放弃。内向者不急着显摆,恒心和毅力更好,在近来颇为风行的“坚毅”(grit)一说上略胜一筹。有调查显示,在各项国际水平比赛上,成绩比较好的那些国家的孩子,也通常是耐力、恒心最强的。这些个性力量和学习成绩不无关联。美国的亚裔通常给人不善言辞、埋头学习的印象,这也使得他们成为在学习上拔尖的模范民族。在华人越来越多的加州,甚至出现了“白人大逃亡”的局面,因为白人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感觉拼不过华人。只不过需要警惕的是,这种优势据说在毕业时就结束。美国职场文化崇尚张扬、表现,你不说没人知道,所以亚裔的劣势就纷纷表现出来了,形成了“竹子天花板”。这种情形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如果多掌握一些美国社会的“潜规则”,就可以克服这些弊病。
择业。有不少职业非常适合内向者,包括写作、科学研究、艺术等。如果你更喜欢沉思默想,喜欢精神生活多过物质生活,这些职业对你来说都不错,内向的性格和独处的习惯还会帮你大忙。牛顿、肖邦、普鲁斯特、奥威尔、罗琳(《哈利·波特》作者)、苏斯博士等人都是深度内向者。他们的性格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成就。还有一些职业,比如教师,内向的性格也不一定对你有多大妨碍。在美国的大学里,内向型人士比比皆是。
演讲。或许你会说,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很多内向者害怕公众演讲,罗斯福夫人就是个例子。罗斯福在39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后,一度想退隐乡间做乡绅。罗斯福夫人无奈之下开始替他张罗公众事务,让罗斯福得以延续其政治生涯。后来内向的罗斯福夫人居然可以开记者招待会,上电台做脱口秀等。为什么会这样?很多时候,内向者能口若悬河地针对自己熟悉的话题发表演讲,但是他们不善于和陌生人拉家常。在求学、工作当中,内向者不妨扬长避短,回避暴露自己短处的家常场合,抓住机会去做有所准备的演讲、演示。技术也能助内向者一臂之力,比如而今演讲很多人都使用PowerPoint、Keynote等技术工具,避免紧张所导致的困境。
交往。通常情况下,性格开朗能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性格开朗的人善于经营关系。不过也要知道,关系的和谐、矛盾的解决,需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往往是外向型性格的短板。内向者对周围环境敏感,能洞察细致入微的变化,通常也更有能力体谅他人的处境,能够理解甚至讨论外向者容易忽略的“沉重”话题。内向者和人相处,容易以己度人,更有可能赢得尊敬和信任。他们可能不会狐朋狗友一大堆,但是容易与人建立长久的友谊。内向者对自己的言行通常更自觉,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更清楚。
理财。这一点也有些违反常识,通常大家觉得发财的一定都是那些风风火火的外向者。《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说外向型的人比较急功近利,容易受高回报的刺激,容易受外界波动的影响,对风险有时候视而不见。这本书中甚至称金融危机是过于冒进的外向型人士造成的,或者说是外向者搞垮了华尔街。内向者则处事谨慎,不大容易随大流,常常见好就收。巴菲特就是一个深度内向者,他有句名言:“只要你有寻常的智力即可,你需要的是那种克制冲动的秉性,以免冒失地陷入危险。”
领导。如果下属被动消极,需要人时常督促,外向型领导更合适。但在一些极需创意的行业,领导气场太强、太张扬、太压迫,会妨碍属下意见和创意的自然形成。这样的团队,内向的领导更适合一些。甘地、戈尔都是极其内向的人。甘地开会之前,对于很多问题极有看法,甚至都写了下来,可是开会的时候却害羞得一言不发。“我的害羞事实上是我的盾牌、我的防御,它让我成长,它帮助我寻求真相。”过早发言可能让人陷入某种姿态、见解。少说多听、延迟判断,能让人看到新的视角。一个领导开会的时候过早发言、定调子,会形成瀑布效应,观点会传下去,不利于形成群策群力的局面。
总的来说,此书对于内向和外向的看法比较辩证。内向和外向就好比阴阳的搭配与交错,其好处、坏处可能“此消彼长”。例如外向者更潇洒风光,但更容易出轨,家庭不稳定。外向者更喜欢刺激和锻炼,可是出事的情形也更多。
另外,内向和外向可以转化。内向型性格就好比左撇子,没有必要依据“性格开朗”的社会价值取向将其强扭过来。但是不是说,内向既然这么好,那么大家就都各行其是,谁也不搭理谁好了?有时候人为了尊重他人,适应社会场合,也必须做一些变通,比如适当拉升一下自己,根据环境外向一些,不要显得自己格格不入,这样有失谦卑。由于自己的性格而去显得自己高人一等,则什么性格都不好,管你是外向还是内向。需要注意的是,内向的人老是去扮外向,是很累很耗电的,需要经常有独处的环境来给自己充电。外向型性格的人在内向的氛围里待久了,也不健康,需要有适当的刺激环境,好让自己的身心得到调整。
现在可能很多人都不再反感和歧视内向者了,可是内向的力量能否发挥出来,还是事在人为。但愿上面的这些总结能让内向的朋友独自和解;同时,也希望大家善用自己之所长,把文静的力量使出来。
(摘自《发现》)
即便是在看此书之前,我也不觉得外向高内向一等,但觉得内向和外向似乎是各有所长。现在可能一味排斥内向的人也不是太多了,但内向型性格的优势如何发挥出来呢?我正是带着“怎样善用你的内向”这个问题看这本书的。总结下来,内向者想利用自己的“竞争力”,可做如下考虑。
学霸。在小学阶段,外向型的孩子成绩更好。但到高中和大学之后,内向型性格的学生普遍成绩好过外向型性格的学生。二者智商均等,但在注意力的“带宽”使用方面却大有不同,太喜欢热闹的孩子精力分散太多。另外,外向型性格的人过于追求结果,遇挫容易放弃。内向者不急着显摆,恒心和毅力更好,在近来颇为风行的“坚毅”(grit)一说上略胜一筹。有调查显示,在各项国际水平比赛上,成绩比较好的那些国家的孩子,也通常是耐力、恒心最强的。这些个性力量和学习成绩不无关联。美国的亚裔通常给人不善言辞、埋头学习的印象,这也使得他们成为在学习上拔尖的模范民族。在华人越来越多的加州,甚至出现了“白人大逃亡”的局面,因为白人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感觉拼不过华人。只不过需要警惕的是,这种优势据说在毕业时就结束。美国职场文化崇尚张扬、表现,你不说没人知道,所以亚裔的劣势就纷纷表现出来了,形成了“竹子天花板”。这种情形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如果多掌握一些美国社会的“潜规则”,就可以克服这些弊病。
择业。有不少职业非常适合内向者,包括写作、科学研究、艺术等。如果你更喜欢沉思默想,喜欢精神生活多过物质生活,这些职业对你来说都不错,内向的性格和独处的习惯还会帮你大忙。牛顿、肖邦、普鲁斯特、奥威尔、罗琳(《哈利·波特》作者)、苏斯博士等人都是深度内向者。他们的性格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成就。还有一些职业,比如教师,内向的性格也不一定对你有多大妨碍。在美国的大学里,内向型人士比比皆是。
演讲。或许你会说,这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很多内向者害怕公众演讲,罗斯福夫人就是个例子。罗斯福在39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后,一度想退隐乡间做乡绅。罗斯福夫人无奈之下开始替他张罗公众事务,让罗斯福得以延续其政治生涯。后来内向的罗斯福夫人居然可以开记者招待会,上电台做脱口秀等。为什么会这样?很多时候,内向者能口若悬河地针对自己熟悉的话题发表演讲,但是他们不善于和陌生人拉家常。在求学、工作当中,内向者不妨扬长避短,回避暴露自己短处的家常场合,抓住机会去做有所准备的演讲、演示。技术也能助内向者一臂之力,比如而今演讲很多人都使用PowerPoint、Keynote等技术工具,避免紧张所导致的困境。
交往。通常情况下,性格开朗能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性格开朗的人善于经营关系。不过也要知道,关系的和谐、矛盾的解决,需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往往是外向型性格的短板。内向者对周围环境敏感,能洞察细致入微的变化,通常也更有能力体谅他人的处境,能够理解甚至讨论外向者容易忽略的“沉重”话题。内向者和人相处,容易以己度人,更有可能赢得尊敬和信任。他们可能不会狐朋狗友一大堆,但是容易与人建立长久的友谊。内向者对自己的言行通常更自觉,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更清楚。
理财。这一点也有些违反常识,通常大家觉得发财的一定都是那些风风火火的外向者。《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说外向型的人比较急功近利,容易受高回报的刺激,容易受外界波动的影响,对风险有时候视而不见。这本书中甚至称金融危机是过于冒进的外向型人士造成的,或者说是外向者搞垮了华尔街。内向者则处事谨慎,不大容易随大流,常常见好就收。巴菲特就是一个深度内向者,他有句名言:“只要你有寻常的智力即可,你需要的是那种克制冲动的秉性,以免冒失地陷入危险。”
领导。如果下属被动消极,需要人时常督促,外向型领导更合适。但在一些极需创意的行业,领导气场太强、太张扬、太压迫,会妨碍属下意见和创意的自然形成。这样的团队,内向的领导更适合一些。甘地、戈尔都是极其内向的人。甘地开会之前,对于很多问题极有看法,甚至都写了下来,可是开会的时候却害羞得一言不发。“我的害羞事实上是我的盾牌、我的防御,它让我成长,它帮助我寻求真相。”过早发言可能让人陷入某种姿态、见解。少说多听、延迟判断,能让人看到新的视角。一个领导开会的时候过早发言、定调子,会形成瀑布效应,观点会传下去,不利于形成群策群力的局面。
总的来说,此书对于内向和外向的看法比较辩证。内向和外向就好比阴阳的搭配与交错,其好处、坏处可能“此消彼长”。例如外向者更潇洒风光,但更容易出轨,家庭不稳定。外向者更喜欢刺激和锻炼,可是出事的情形也更多。
另外,内向和外向可以转化。内向型性格就好比左撇子,没有必要依据“性格开朗”的社会价值取向将其强扭过来。但是不是说,内向既然这么好,那么大家就都各行其是,谁也不搭理谁好了?有时候人为了尊重他人,适应社会场合,也必须做一些变通,比如适当拉升一下自己,根据环境外向一些,不要显得自己格格不入,这样有失谦卑。由于自己的性格而去显得自己高人一等,则什么性格都不好,管你是外向还是内向。需要注意的是,内向的人老是去扮外向,是很累很耗电的,需要经常有独处的环境来给自己充电。外向型性格的人在内向的氛围里待久了,也不健康,需要有适当的刺激环境,好让自己的身心得到调整。
现在可能很多人都不再反感和歧视内向者了,可是内向的力量能否发挥出来,还是事在人为。但愿上面的这些总结能让内向的朋友独自和解;同时,也希望大家善用自己之所长,把文静的力量使出来。
(摘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