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是学文的原因吧,工作以来,一直想有机会采访冯其庸先生。岁末,与他的助理任晓辉先生取得联系,得知冯老因身体不适,正在医院疗养。我们如约来到医院探视,恰逢老人家休息。“最近来探视的人多,冯老挺累的,我跟你们聊聊吧!”与冯老情同父子的任晓辉说。我想也是,92岁高龄的冯老,被人们称为“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学者”,在他的助理眼中是怎样的人?他又有何与众不同的养生之道?从这个角度来描述他,也许能有不一样的发现。

年少铺就学术路
在众人眼中,很难在冯其庸这三个字前面冠上一个非常合适的称谓来描绘他,尽管我们都知道他是非常著名的红学家,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近他、去了解他,便会发现他其实更像是一位诗人、一位画家、一位书法家、一位摄影家,同时又是一位戏曲评论家。而在60多岁以后,某种程度上他又成为一位高龄的探险家。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人生拓展得如此饱满,在他的身上,非常完美地体现了诗与酒、剑与情的融合。“应该说,冯老演绎着中国传统文人某种理想化的生活。”任晓辉这样概括道。
1924年,冯其庸出生于江苏无锡,所谓“江南出才子”,在这个濒临太湖的山水毓秀之地,古往今来,曾经涌现出无数俊杰之士。然而,童年时的冯其庸,对江南的“富庶”并无感受。因为家贫,他小学只读到了五年级,10岁便开始在家种地,历时数年,凡田间农事,他无一不能。他的双手结满了厚茧,左手手指及手背,至今还能看到当年的镰刀割痕。
任晓辉说,如今的冯老,每每回想起儿时生活,最大的印象便是饥饿。全家经常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祖母和母亲愁得直掉眼泪。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一家人都靠南瓜果腹,很多时候,自家南瓜太少,邻居就送几个过来。多年以后,冯老为自己的书房命名“瓜饭楼”,还作诗云:“老去种瓜只是痴,枝枝叶叶尽相思。瓜红叶老人何在,六十年前乞食时”,字里行间满是辛酸。
“读书能使人聪明,启人智慧,读书是自我造就、自我成才的唯一道路,所以青年人应该勤奋读书。”冯老曾经这样劝告年轻人。年少辍学,并没有消磨冯其庸强烈的求学之心。每当从地里劳作归来,他连腿脚上的泥都顾不上洗,便躲到房里读书写字,在知识的天地里神游。秉烛夜读是常有的事,而晨起也会点亮蜡烛,一直读到天明。即使是下地干活,也要带本书,别人休息聊天,他便捧着书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他熟读了《论语》、《左传》、《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名著和众多诗词集。沉浸于书海,他感到无限的充实。
苦读加上悟性,使得这位青年积累了优秀的文学素养。1946年春天,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招生,冯其庸一举考中。无锡国专,这个名不惊人的学校,培养出了吴其昌、周振甫、杨廷福、黄永年、范敬宜等一大批国学鸿儒。冯其庸,毫无例外的是这璀璨群星中的一颗,而在这里求学的一段生涯,无疑为他日后的学术之路铺就了坚固的基石。
萦萦绕绕《红楼梦》
1954年,冯其庸被调至北京,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对于《红楼梦》,他仅在少年时代浮光掠影般读过,没有感悟,甚至没有兴趣。不久,社会上掀起对胡适、俞平伯等人的学术研究进行批判反思的潮流,冯其庸这才开始认真研读《红楼梦》,并对它在文学批评上有所反思。
“文革”开始,冯其庸前往江西干校,生活辗转,意外频出,命运随之起伏,他渐渐对《红楼梦》感慨颇深,“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人生无常,谁又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心态下,冯其庸对《红楼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真正领悟到小说中描写的跌宕与悲凉。1969年,因为担心《红楼梦》被红卫兵抄走,他开始瞒着所有人,手抄《红楼梦》。一年后的某个雨夜,他抄完了最后一个章节:白茫茫一片大地,贾宝玉身着大红斗篷向贾政下拜,一僧一道将他带走,口中念道:“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搁下笔,冯其庸感慨万分,赋诗道:“《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
1973年8月,随着红学热潮的兴起,冯其庸被北京市委宣传部调至评论《红楼梦》写作组,从此结下了与《红楼梦》的不解之缘。在他看来,研究《红楼梦》不仅是解读它的故事情节,而且主要是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所以需要读更多的书来印证,才能把它弄明白。在方法论上,冯其庸从曹雪芹的家世入手,做了己卯、庚辰、甲戌等早期主要抄本的研究,然后又进入《红楼梦》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的研究。有关解读《红楼梦》的文章,全部收入了他的《解梦集》中。
兢兢业业学者情
冯老不喜欢别人称他“大师”,他说自己只是个学者。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冯老受时任校长纪宝成力邀,出任新中国第一所国学院首任院长。“从事实来说,我是不足以胜任国学院院长之职的。当急需有人担当的时候,我如果推辞,那等于是逃避。”冯老说,国学教育与研究,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民族文化命脉之所系,“国学院要做,就认认真真地做,做个三五年之后才能看出它的结果来,一定不能太急于求成。”
近些年来,冯老的几次书画展和作品文集出版,逐渐让他的诸般才华为大众所知。2012年5月,“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共有60幅作品参展,其中40余幅是冯其庸先生近两年所作,多为大幅作品,诗、书、画合璧,修养深厚。其中一幅国画巨制《嵩阳古柏》,幅高5.8米、宽2.15米,以一棵千年古柏为表现对象,气势非凡。冯老在画中题诗:“汉武东巡事已陈,马迁史笔久封尘。嵩阳老柏今犹在,青眼看人万世情。汉唐盛世亲经历,又见东方出五星。昨夜嫦娥奔月府,红旗永驻九天青。”铿锵有力的诗作,正如冯老的铮铮风骨。 冯老的研究领域颇广,文学、书法、摄影、绘画、考古、戏曲等,远远超出了常人的余限。原因何在?任晓辉的一番话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翻开冯老的文集自述,可知他很多著述都是夜以继日完成的,有的甚至是在旅途中构思动笔,他的诗画则多在学术研究的间隙创作。记得有一次,冯老生病住院,我走进病房时,他正躺在床上休息,身体因为病痛而不能动弹,可手里依然握着一本书,正在潜心阅读。”
冯老曾说,多年的学术生涯,让自己愈来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有句老话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他只赞成上半句,因为它让人知道“不足”,然后知道奋进,也知道敬人。他不赞成下半句,认为人永远要比上,然后方能知不足,知谦虚、谨慎、努力,永远不要去“比下有余”,因为它可能让你自慰、自满而懈怠。
自成一家养生道
说起任晓辉与冯老的渊源,还得追溯到十年前。当时,任晓辉考取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研究生,冯老曾经是这里的副院长,由于年事已高,需要一位助理,帮他处理社会事务。估计是看中任晓辉在师门中年龄最大,行事相对成熟,导师张庆善将他推荐给了冯老。这么多年的相处,他与冯老之间已经不只是师生情,而更多的是难以替代的亲情。年过九旬的冯老如何养生?常伴随其左右的任晓辉颇为感慨:游走、爱思考、性情豁达,这便是冯老的养生之道。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这是冯老最喜欢引用的两句杜诗,而他也身体力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至理名言。年轻时下放江西,每年有一个月的探亲假,别人都坐火车,归去之心迫不及待。冯其庸也想家,但他更希望趁此机会游走名山大川,于是,他便徒步走回去。晚年的冯老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行走当年玄奘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于是从1986年到2005年,冯老就曾十次到新疆,重走玄奘路。2005年那次行走,冯老作为大型文化考察活动“玄奘之路”的总顾问,随同考察团以新疆库尔勒市为起点,从米兰进入罗布泊,穿越湖盆到达楼兰古城,最后的目的地是敦煌。对于这位如今已92岁高龄的学者而言,多次西域之行,留下的是艰难却美好的体验与回忆。
除了游走名山大川,冯老还保持着爱思考的习惯。直到2011年底,年近九旬的冯老仍然笔耕不辍,新作迭出,重新补充、编校《瓜饭楼丛稿》(35卷),将自己终身所学奉献给世人。文集中的图片及文字校对,皆由老先生自己动手完成。同年底,冯老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任晓辉说,冯老爱思考,在住院疗养期间也不停歇。比如护士拿给他的营养药,他会担心给身体增加糖分,对健康不利。如此细节,旁人都难以想到。
冯老长寿,还与他的豁达性格密不可分。他以“宽堂”为号,可能就是表达这种人格上的追求,而这种人格力量反映到他的画上,其宽厚的气势就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品格。他的画率意而天真,放浪形骸,寥寥数笔而能全其丰韵神采,一切无不透露学养功底。
结语:
冯老曾言:“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也许真正的大方之家才能如此从容自下、虚怀若谷吧?他曾经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我们同样可将此回赠给冯老,以表达对他奉献学术、追求艺术人生的由衷赞叹!

年少铺就学术路
在众人眼中,很难在冯其庸这三个字前面冠上一个非常合适的称谓来描绘他,尽管我们都知道他是非常著名的红学家,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近他、去了解他,便会发现他其实更像是一位诗人、一位画家、一位书法家、一位摄影家,同时又是一位戏曲评论家。而在60多岁以后,某种程度上他又成为一位高龄的探险家。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人生拓展得如此饱满,在他的身上,非常完美地体现了诗与酒、剑与情的融合。“应该说,冯老演绎着中国传统文人某种理想化的生活。”任晓辉这样概括道。
1924年,冯其庸出生于江苏无锡,所谓“江南出才子”,在这个濒临太湖的山水毓秀之地,古往今来,曾经涌现出无数俊杰之士。然而,童年时的冯其庸,对江南的“富庶”并无感受。因为家贫,他小学只读到了五年级,10岁便开始在家种地,历时数年,凡田间农事,他无一不能。他的双手结满了厚茧,左手手指及手背,至今还能看到当年的镰刀割痕。
任晓辉说,如今的冯老,每每回想起儿时生活,最大的印象便是饥饿。全家经常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祖母和母亲愁得直掉眼泪。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一家人都靠南瓜果腹,很多时候,自家南瓜太少,邻居就送几个过来。多年以后,冯老为自己的书房命名“瓜饭楼”,还作诗云:“老去种瓜只是痴,枝枝叶叶尽相思。瓜红叶老人何在,六十年前乞食时”,字里行间满是辛酸。
“读书能使人聪明,启人智慧,读书是自我造就、自我成才的唯一道路,所以青年人应该勤奋读书。”冯老曾经这样劝告年轻人。年少辍学,并没有消磨冯其庸强烈的求学之心。每当从地里劳作归来,他连腿脚上的泥都顾不上洗,便躲到房里读书写字,在知识的天地里神游。秉烛夜读是常有的事,而晨起也会点亮蜡烛,一直读到天明。即使是下地干活,也要带本书,别人休息聊天,他便捧着书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他熟读了《论语》、《左传》、《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名著和众多诗词集。沉浸于书海,他感到无限的充实。
苦读加上悟性,使得这位青年积累了优秀的文学素养。1946年春天,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招生,冯其庸一举考中。无锡国专,这个名不惊人的学校,培养出了吴其昌、周振甫、杨廷福、黄永年、范敬宜等一大批国学鸿儒。冯其庸,毫无例外的是这璀璨群星中的一颗,而在这里求学的一段生涯,无疑为他日后的学术之路铺就了坚固的基石。
萦萦绕绕《红楼梦》
1954年,冯其庸被调至北京,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对于《红楼梦》,他仅在少年时代浮光掠影般读过,没有感悟,甚至没有兴趣。不久,社会上掀起对胡适、俞平伯等人的学术研究进行批判反思的潮流,冯其庸这才开始认真研读《红楼梦》,并对它在文学批评上有所反思。
“文革”开始,冯其庸前往江西干校,生活辗转,意外频出,命运随之起伏,他渐渐对《红楼梦》感慨颇深,“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人生无常,谁又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心态下,冯其庸对《红楼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真正领悟到小说中描写的跌宕与悲凉。1969年,因为担心《红楼梦》被红卫兵抄走,他开始瞒着所有人,手抄《红楼梦》。一年后的某个雨夜,他抄完了最后一个章节:白茫茫一片大地,贾宝玉身着大红斗篷向贾政下拜,一僧一道将他带走,口中念道:“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搁下笔,冯其庸感慨万分,赋诗道:“《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
1973年8月,随着红学热潮的兴起,冯其庸被北京市委宣传部调至评论《红楼梦》写作组,从此结下了与《红楼梦》的不解之缘。在他看来,研究《红楼梦》不仅是解读它的故事情节,而且主要是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所以需要读更多的书来印证,才能把它弄明白。在方法论上,冯其庸从曹雪芹的家世入手,做了己卯、庚辰、甲戌等早期主要抄本的研究,然后又进入《红楼梦》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的研究。有关解读《红楼梦》的文章,全部收入了他的《解梦集》中。
兢兢业业学者情
冯老不喜欢别人称他“大师”,他说自己只是个学者。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冯老受时任校长纪宝成力邀,出任新中国第一所国学院首任院长。“从事实来说,我是不足以胜任国学院院长之职的。当急需有人担当的时候,我如果推辞,那等于是逃避。”冯老说,国学教育与研究,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民族文化命脉之所系,“国学院要做,就认认真真地做,做个三五年之后才能看出它的结果来,一定不能太急于求成。”
近些年来,冯老的几次书画展和作品文集出版,逐渐让他的诸般才华为大众所知。2012年5月,“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共有60幅作品参展,其中40余幅是冯其庸先生近两年所作,多为大幅作品,诗、书、画合璧,修养深厚。其中一幅国画巨制《嵩阳古柏》,幅高5.8米、宽2.15米,以一棵千年古柏为表现对象,气势非凡。冯老在画中题诗:“汉武东巡事已陈,马迁史笔久封尘。嵩阳老柏今犹在,青眼看人万世情。汉唐盛世亲经历,又见东方出五星。昨夜嫦娥奔月府,红旗永驻九天青。”铿锵有力的诗作,正如冯老的铮铮风骨。 冯老的研究领域颇广,文学、书法、摄影、绘画、考古、戏曲等,远远超出了常人的余限。原因何在?任晓辉的一番话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翻开冯老的文集自述,可知他很多著述都是夜以继日完成的,有的甚至是在旅途中构思动笔,他的诗画则多在学术研究的间隙创作。记得有一次,冯老生病住院,我走进病房时,他正躺在床上休息,身体因为病痛而不能动弹,可手里依然握着一本书,正在潜心阅读。”
冯老曾说,多年的学术生涯,让自己愈来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有句老话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他只赞成上半句,因为它让人知道“不足”,然后知道奋进,也知道敬人。他不赞成下半句,认为人永远要比上,然后方能知不足,知谦虚、谨慎、努力,永远不要去“比下有余”,因为它可能让你自慰、自满而懈怠。
自成一家养生道
说起任晓辉与冯老的渊源,还得追溯到十年前。当时,任晓辉考取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研究生,冯老曾经是这里的副院长,由于年事已高,需要一位助理,帮他处理社会事务。估计是看中任晓辉在师门中年龄最大,行事相对成熟,导师张庆善将他推荐给了冯老。这么多年的相处,他与冯老之间已经不只是师生情,而更多的是难以替代的亲情。年过九旬的冯老如何养生?常伴随其左右的任晓辉颇为感慨:游走、爱思考、性情豁达,这便是冯老的养生之道。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这是冯老最喜欢引用的两句杜诗,而他也身体力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至理名言。年轻时下放江西,每年有一个月的探亲假,别人都坐火车,归去之心迫不及待。冯其庸也想家,但他更希望趁此机会游走名山大川,于是,他便徒步走回去。晚年的冯老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行走当年玄奘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于是从1986年到2005年,冯老就曾十次到新疆,重走玄奘路。2005年那次行走,冯老作为大型文化考察活动“玄奘之路”的总顾问,随同考察团以新疆库尔勒市为起点,从米兰进入罗布泊,穿越湖盆到达楼兰古城,最后的目的地是敦煌。对于这位如今已92岁高龄的学者而言,多次西域之行,留下的是艰难却美好的体验与回忆。
除了游走名山大川,冯老还保持着爱思考的习惯。直到2011年底,年近九旬的冯老仍然笔耕不辍,新作迭出,重新补充、编校《瓜饭楼丛稿》(35卷),将自己终身所学奉献给世人。文集中的图片及文字校对,皆由老先生自己动手完成。同年底,冯老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任晓辉说,冯老爱思考,在住院疗养期间也不停歇。比如护士拿给他的营养药,他会担心给身体增加糖分,对健康不利。如此细节,旁人都难以想到。
冯老长寿,还与他的豁达性格密不可分。他以“宽堂”为号,可能就是表达这种人格上的追求,而这种人格力量反映到他的画上,其宽厚的气势就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品格。他的画率意而天真,放浪形骸,寥寥数笔而能全其丰韵神采,一切无不透露学养功底。
结语:
冯老曾言:“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也许真正的大方之家才能如此从容自下、虚怀若谷吧?他曾经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我们同样可将此回赠给冯老,以表达对他奉献学术、追求艺术人生的由衷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