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內涵的提升、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产业的转型、城市环境的建设以及城市管理模式的改变,给体育文化、体育消费、体育组织、体育设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春天,体育要抓好城市化发展所释放的机遇和资源,加快发展自身。
【关键词】:城市化 体育 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总量已居全球第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是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好的进展的一年,2018年我国GDP总量超过90万亿元。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加速转型这些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最终落实到城市发展上[1],会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推进经济的增长。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到2020年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4.2亿左右,城市化率要达到总人数的60%,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要达到总人数的70%,也就是说在这将近20年里要有将近1200人从农村转向城镇地区,这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1.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通常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城市在规模和数量上增加,地域分布渐趋均匀,城市间联系增加[2]。城市化的本质是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并不是单纯指的人口数量、城市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实现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融合发展,转变人民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使非农业人口亦能够享受一切城市化成果,从而真正实现农村和城市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加快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宏伟建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的广义涵义。
2.城市化背景下发展体育的必然
城市化进程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不是像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城市化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化、经济、生态、社会管理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国家政策或政府努力很难真正实现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体育在盘活城市活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要充分发挥体育的作用,以加快城市化进程。
2.1体育文化:城市文化发展之载体
城市化的文化内涵包涵了两个层面:一个是个人层面,城市化主要的一个体现就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这种转变的含义的不单单是指身份或者居住地的转变,更主要的是素质的一个转变,素质的提升迫切需要一条路径,体育文化扎根于人民,来源于生活,体育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方式主要部分,在提升人的人文素养方面是其他社会文化所不能相比的作用,毫无疑问这条路径就是体育文化。城市文化内涵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城市自身,包括城市自身的文化形象、文化理念和文化产业。以往很多城市的品牌形象主要是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如河南省洛阳市“牡丹之城”、山西省大同市“煤都”等,而现代城市想加快进程的速度,想更好的发展自身,就不能再采用这些辨识度不高的名片,更多要树立体现自身特色的而又具有活力的品牌形象,这些都为体育文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2.2体育消费:城市经济增长之动力
据统计,201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59.58%,比2017年末增加1790万人,提高1.06个百分点[3],人口集中化和产业的聚集就是城市化的作用,这种聚集效应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经济的增长促进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会促进购买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在教育、文化、服务类等领域的支出比例增加。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20岁以上人群有39%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人均消费达到926元,较2007年增加了五成[4]。在教育、文化、服务类等领域的消费额度提升、人口数量增加,导致最后的结果就是教育、文化、服务等领域的经济增长。所以城市经济增长会促进体育消费,体育消费又反过来会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2.3体育设施:城市环境之拓展
城市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统一体;广义上的城市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下的人工环境[5]。本文所说的城市环境指的就是人工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居民可以自由活动,可以进行文化、经济、社会等建设活动。城市化的主要体现之一就是人口数量增多,庞大的人口数量对原来的城市环境提出挑战,要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市环境建设迫在眉睫,据统计,2016年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达到5412,02(亿元)[6],城市基础设施的就建设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场地、设施。
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激发城市环境活力;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优化城市环境结构;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尊重城市环境规律;坚持发展的理念,拓展城市环境资源;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促进城市环境科学谋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引领城市环境绿色、可持续发展。目前很多城市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开始拓展城市环境资源,将各自区域的绿色空间进行整合规划,整合规划出城市绿色体育设施,如骑行绿道、健身步道、绿岛健身广场及各类城市主题公园等,以便于综合利用城市环境。
2.4体育组织:城市管理之门径
虽然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期,但是这种加速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在主导,很多地区的城市化只是土地的城市化,就是通过城市蔓延的方式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这种“病态式”的城市化方式导致城市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社会安全问题,解决社会安全问题的根本就是解决人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中,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活动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活动目的、结果都具有社会性,甚至他们的进行思维活动所使用的语言本身,都是社会所提供的,所以,任何一个人的活动,离不开他生活的社会和集体。体育活动是减少社会阻隔、提高社会资本、促进社会融入的最佳手段之一[1],促进身心健康,支撑者生命、社会、家庭的和谐。体育组织遍布生活的各个领域,遍及各阶层人群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具有引领、组织、渗透和辐射等功能。通过利用体育组织达到管理人的目的,从而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社会安全问题。 2.5体育产业:城市产业转型之方向
城市化进程导致中产阶级总人数持续上升,在2000年时中产阶级总人数仅占城市总人数的25%,2012年急剧上升至68%,目前我国中产阶级总人数为2.25亿,预计到2022年时候中产阶级总人数将达到6.3亿,将占全国总人数的45%[7]。这个庞大的群体的文化程度较高,消费观念相对较高,他们已经摆脱了最初的生存消费观,开始转向服务消费和发展消费,这种消费觀念的转变会加快体育产业结构的发展,体育产业结构的发展进而改变城市的产业结构,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是国务院指定的21世纪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所辐射的关联产业远超其自身,如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商业等,带动了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这种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城市不可替代的产业之一,成为城市产业转型的方向。
3.结语
我们即将迎来城市化大发展,未来的社会转型将会为体育释放更多的机遇与资源,寄希望未来体育的发展能在中国城市化背景下成长起来,成为体育文化、体育消费、体育组织、体育设施、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乐土”。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于永慧.我国体育改革与全民健身:回顾、展望及应关照的社会事实[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01):1-6.
【2】 蒋大椿,陈启能.史学理论大辞典[M].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07.
【3】 李希如.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901/t20190123_1646380.html,2019-01-23.
【4】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22/7300210.html.2015-11-16.
【5】海热提·涂尔逊,杨志峰,王华东.试论城市环境及其容载力[J].中国环境科学,1998(S1):24-30.
【6】 国家统计局.2016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年度报表[EB/OL].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C0H&sj=2016
【7】 麦肯锡.下一个十年中国的中产阶级:他们的面貌及其制约因素[EB/OL].http://www.Wendangku,net/doc/01f917e1ec3a87c24128c45c-2.html,2018-12-20.
【关键词】:城市化 体育 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总量已居全球第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是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好的进展的一年,2018年我国GDP总量超过90万亿元。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加速转型这些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最终落实到城市发展上[1],会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反过来推进经济的增长。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到2020年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4.2亿左右,城市化率要达到总人数的60%,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要达到总人数的70%,也就是说在这将近20年里要有将近1200人从农村转向城镇地区,这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1.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通常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城市在规模和数量上增加,地域分布渐趋均匀,城市间联系增加[2]。城市化的本质是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并不是单纯指的人口数量、城市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实现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融合发展,转变人民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使非农业人口亦能够享受一切城市化成果,从而真正实现农村和城市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加快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宏伟建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的广义涵义。
2.城市化背景下发展体育的必然
城市化进程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不是像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城市化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化、经济、生态、社会管理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国家政策或政府努力很难真正实现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体育在盘活城市活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要充分发挥体育的作用,以加快城市化进程。
2.1体育文化:城市文化发展之载体
城市化的文化内涵包涵了两个层面:一个是个人层面,城市化主要的一个体现就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这种转变的含义的不单单是指身份或者居住地的转变,更主要的是素质的一个转变,素质的提升迫切需要一条路径,体育文化扎根于人民,来源于生活,体育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方式主要部分,在提升人的人文素养方面是其他社会文化所不能相比的作用,毫无疑问这条路径就是体育文化。城市文化内涵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城市自身,包括城市自身的文化形象、文化理念和文化产业。以往很多城市的品牌形象主要是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如河南省洛阳市“牡丹之城”、山西省大同市“煤都”等,而现代城市想加快进程的速度,想更好的发展自身,就不能再采用这些辨识度不高的名片,更多要树立体现自身特色的而又具有活力的品牌形象,这些都为体育文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2.2体育消费:城市经济增长之动力
据统计,201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59.58%,比2017年末增加1790万人,提高1.06个百分点[3],人口集中化和产业的聚集就是城市化的作用,这种聚集效应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经济的增长促进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会促进购买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在教育、文化、服务类等领域的支出比例增加。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20岁以上人群有39%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人均消费达到926元,较2007年增加了五成[4]。在教育、文化、服务类等领域的消费额度提升、人口数量增加,导致最后的结果就是教育、文化、服务等领域的经济增长。所以城市经济增长会促进体育消费,体育消费又反过来会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2.3体育设施:城市环境之拓展
城市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统一体;广义上的城市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下的人工环境[5]。本文所说的城市环境指的就是人工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居民可以自由活动,可以进行文化、经济、社会等建设活动。城市化的主要体现之一就是人口数量增多,庞大的人口数量对原来的城市环境提出挑战,要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市环境建设迫在眉睫,据统计,2016年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达到5412,02(亿元)[6],城市基础设施的就建设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场地、设施。
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激发城市环境活力;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优化城市环境结构;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尊重城市环境规律;坚持发展的理念,拓展城市环境资源;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促进城市环境科学谋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引领城市环境绿色、可持续发展。目前很多城市为了实现绿色发展,开始拓展城市环境资源,将各自区域的绿色空间进行整合规划,整合规划出城市绿色体育设施,如骑行绿道、健身步道、绿岛健身广场及各类城市主题公园等,以便于综合利用城市环境。
2.4体育组织:城市管理之门径
虽然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期,但是这种加速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在主导,很多地区的城市化只是土地的城市化,就是通过城市蔓延的方式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这种“病态式”的城市化方式导致城市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社会安全问题,解决社会安全问题的根本就是解决人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中,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活动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活动目的、结果都具有社会性,甚至他们的进行思维活动所使用的语言本身,都是社会所提供的,所以,任何一个人的活动,离不开他生活的社会和集体。体育活动是减少社会阻隔、提高社会资本、促进社会融入的最佳手段之一[1],促进身心健康,支撑者生命、社会、家庭的和谐。体育组织遍布生活的各个领域,遍及各阶层人群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具有引领、组织、渗透和辐射等功能。通过利用体育组织达到管理人的目的,从而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社会安全问题。 2.5体育产业:城市产业转型之方向
城市化进程导致中产阶级总人数持续上升,在2000年时中产阶级总人数仅占城市总人数的25%,2012年急剧上升至68%,目前我国中产阶级总人数为2.25亿,预计到2022年时候中产阶级总人数将达到6.3亿,将占全国总人数的45%[7]。这个庞大的群体的文化程度较高,消费观念相对较高,他们已经摆脱了最初的生存消费观,开始转向服务消费和发展消费,这种消费觀念的转变会加快体育产业结构的发展,体育产业结构的发展进而改变城市的产业结构,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是国务院指定的21世纪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所辐射的关联产业远超其自身,如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商业等,带动了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这种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城市不可替代的产业之一,成为城市产业转型的方向。
3.结语
我们即将迎来城市化大发展,未来的社会转型将会为体育释放更多的机遇与资源,寄希望未来体育的发展能在中国城市化背景下成长起来,成为体育文化、体育消费、体育组织、体育设施、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乐土”。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于永慧.我国体育改革与全民健身:回顾、展望及应关照的社会事实[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01):1-6.
【2】 蒋大椿,陈启能.史学理论大辞典[M].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07.
【3】 李希如.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901/t20190123_1646380.html,2019-01-23.
【4】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22/7300210.html.2015-11-16.
【5】海热提·涂尔逊,杨志峰,王华东.试论城市环境及其容载力[J].中国环境科学,1998(S1):24-30.
【6】 国家统计局.2016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年度报表[EB/OL].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C0H&sj=2016
【7】 麦肯锡.下一个十年中国的中产阶级:他们的面貌及其制约因素[EB/OL].http://www.Wendangku,net/doc/01f917e1ec3a87c24128c45c-2.html,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