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感觉就像跟随一位熟悉汽车内部结构的老教练学车,他不仅是在分享经验,更是在研究每道程序背后的原理。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班主任的专业,源于经验积累与学理探索的紧密结合。
对于一些成功案例,不可盲目地借鉴,否则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相似现象背后的不同本质。只有经过反思且具备学理依据的经历,才可称之为经验,否则仅是偶然的成功,不具备普适性。面对一位班主任处理“早恋”问题的成功案例,王老师在肯定其敬业精神和职业的敏锐度之后,进一步思索该女生早恋的原因,并根据案例中的描述将其确定为“人际交往饥渴型”,认为提供针对性地引导才是治本之策。由此,我认识到,班主任应时刻处于研究、学习的状态,并能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诊断学生身上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在给予他们恰到好处的帮助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常用的教育方法,应从学理角度加以审视。例如,谈及说服,王老师认为,问题不在于学生“听说过很多名言”,而在于“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因此“教育不是输入真理,而是组织教育生活”——可谓一针见血。是啊,教育不是在白纸上书写,而是指导学生在自己的经验中建构对生活的认识,自觉形成价值观。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班会课上我侃侃而谈,学生却偷偷地写作业——我讲的,其实学生都懂,只是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我没有让他们意识到懂得并遵守这些道理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怀着侥幸或叛逆的心理“我行我素”。对于表扬,王老师有如下见解:“增加表扬的教育色彩,减少表扬的管理色彩”,表扬的目的是使学生“提升自我认识水平,增强信心”,最好以“私人赞许”的方式出现,并注意角度的多样性和语言的丰富性。这些都体现了“生本立场”,即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感受和需求,以唤醒学生自我觉醒和自我提升为出发点。
王老师认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要抓好三个重点:班风建设、班级日常管理、问题学生诊疗。三者不能平均用时用力,而应有所权衡:含金量最低的是日常管理,因为班风引导需要诊断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和一定的人格感召力,问题生诊疗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相对此二者而言,班级管理仅仅是完成显性任务,未必能对学生精神成长产生真正的影响。
王老师强调要注重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即通过辨析与分类,揭示相似表象背后的不同原因,只有找准病灶,方能药到病除。要想准确诊断“病因”,则需融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班主任特有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说,一切教育行为都要有学理依据,歪打正着的“偏方”“绝招”不具有普遍性,故不值得提倡——班主任工作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也要立足于艺术原理和创作规律,而不能单凭“妙手偶得之”。
总而言之,这本书以生活化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向读者展示了“专业”的魅力,使班主任丰富的教育经验与深厚的学理素养相结合。很多曾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经王老师点化,如今迎刃而解。当下不少班主任过于强调经验,忽视理论学习,事实上,如果我们缺乏反思与论证,缺少学理依据,所谓的经验就会变成限制自我发展的枷锁,削弱我们的专业敏感性,使我们陷入不断自我怀疑的怪圈。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不是万能法宝,但它为我们指明了获得法宝的途径,即在注意经验积累的同时,不断追问这些经验的科学性,探寻学理依据,树立班主任的专业尊严。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中学)
对于一些成功案例,不可盲目地借鉴,否则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相似现象背后的不同本质。只有经过反思且具备学理依据的经历,才可称之为经验,否则仅是偶然的成功,不具备普适性。面对一位班主任处理“早恋”问题的成功案例,王老师在肯定其敬业精神和职业的敏锐度之后,进一步思索该女生早恋的原因,并根据案例中的描述将其确定为“人际交往饥渴型”,认为提供针对性地引导才是治本之策。由此,我认识到,班主任应时刻处于研究、学习的状态,并能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诊断学生身上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在给予他们恰到好处的帮助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常用的教育方法,应从学理角度加以审视。例如,谈及说服,王老师认为,问题不在于学生“听说过很多名言”,而在于“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因此“教育不是输入真理,而是组织教育生活”——可谓一针见血。是啊,教育不是在白纸上书写,而是指导学生在自己的经验中建构对生活的认识,自觉形成价值观。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班会课上我侃侃而谈,学生却偷偷地写作业——我讲的,其实学生都懂,只是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我没有让他们意识到懂得并遵守这些道理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怀着侥幸或叛逆的心理“我行我素”。对于表扬,王老师有如下见解:“增加表扬的教育色彩,减少表扬的管理色彩”,表扬的目的是使学生“提升自我认识水平,增强信心”,最好以“私人赞许”的方式出现,并注意角度的多样性和语言的丰富性。这些都体现了“生本立场”,即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感受和需求,以唤醒学生自我觉醒和自我提升为出发点。
王老师认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要抓好三个重点:班风建设、班级日常管理、问题学生诊疗。三者不能平均用时用力,而应有所权衡:含金量最低的是日常管理,因为班风引导需要诊断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和一定的人格感召力,问题生诊疗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相对此二者而言,班级管理仅仅是完成显性任务,未必能对学生精神成长产生真正的影响。
王老师强调要注重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即通过辨析与分类,揭示相似表象背后的不同原因,只有找准病灶,方能药到病除。要想准确诊断“病因”,则需融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班主任特有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说,一切教育行为都要有学理依据,歪打正着的“偏方”“绝招”不具有普遍性,故不值得提倡——班主任工作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也要立足于艺术原理和创作规律,而不能单凭“妙手偶得之”。
总而言之,这本书以生活化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向读者展示了“专业”的魅力,使班主任丰富的教育经验与深厚的学理素养相结合。很多曾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经王老师点化,如今迎刃而解。当下不少班主任过于强调经验,忽视理论学习,事实上,如果我们缺乏反思与论证,缺少学理依据,所谓的经验就会变成限制自我发展的枷锁,削弱我们的专业敏感性,使我们陷入不断自我怀疑的怪圈。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不是万能法宝,但它为我们指明了获得法宝的途径,即在注意经验积累的同时,不断追问这些经验的科学性,探寻学理依据,树立班主任的专业尊严。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