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及为何会生第二二个宝宝,多数爸爸妈妈会说,想让孩子们彼此有个伴,希望他们的人生中能够体会到兄弟姐妹的情感,了解亲情的意义。
但处于纠结中的父母,考虑的则是五花八门的问题了:经济压力会很大吗?自己的精力够用吗?会影响两个人的生活质量吗?怎么平衡对两个孩子的爱……
对这个问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苏珊·纽曼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当然是生命的奇迹,但也是一项严肃的投资。‘要几个孩子’和‘要不要孩子’本质上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关键在于’做出任何有关家庭规模的决定之前,请务必想清楚,身为父母的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和质量,你展示给他们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法,才是决定你和他们是否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邀请了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的四个家庭,听听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感受。或许对于“要不要第二个孩子”你会从中找到最合适的答案。
老二是计划外的。
没怀孕前,夫妻俩对于“生一个好还是两个好”的问题,意见一致,觉得有和没有老二都可以。
拿Julia的话来说:“虽然,在很早之前我曾经有要两个孩子的想法,因为我相信两个孩子的家庭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们会从小就有机会学习如何与人分享,也不会孤单,也更利于孩子性格的建立,但是因为怀老大的过程太过痛苦,也对一个孩子的日子很满意,所以后来就对怀老二的想法不再强烈。”
但说归说,后来意外地怀上老二,也有点小惊喜。
除了家人的期待之外,先生和Julia也觉得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更利于他们的成长,得知怀孕时,觉得这是老天的恩赐,上帝送来的天使,当然应该珍惜。
问及对两个孩子的感受最深之处,Julia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精力”,她和先生都各自有自己的事业,工作比较忙,也没有老人能够帮忙,孩子小的时候还好,只要照顾好生活起居就OK了,而孩子大点,爸爸妈妈就要投入更大的精力陪伴,教育也要跟得上。
Julia总觉得,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比生活起居更重要的就是教育和陪伴,给予两个孩子富足的精神陪伴,陪他们玩,给他们读书,带着他们去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让他们的内心强大而有包容性,是她和先生努力的目标。
在面对两个孩子的问题上,一向有计划性的Julia是这样解决的:
和先生的口头协议。不成文的默契吧,各自按照自己的专长对孩子的养育有个分工:妈妈负责采购和生活照顾,爸爸负责陪着玩;妈妈负责自己擅长的英语,爸爸负责带着孩子们运动,如打篮球和跑步;能分开行动的就分开行动,但凡能全家一起行动的就尽量全家总动员。
找到一个好的帮手。Julia很幸运,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育儿嫂,从老大的月子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妹妹,都是阿姨在帮着她。育儿嫂有她的专业技能,能够在育儿中很好地帮到Julia,有了这样的帮手,她无论工作还是出差都很放心。
心态真的很重要。Julia说孩子的成长非常快,所以她更愿意“走一步看一步”,这个心态让她在“妈妈”这事儿上不纠结,不紧张,也不较真,这反而能让她快速找到当下最好的解决方案。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有完美异常的解决办法,但总会有最合适的那个,而Julia恰恰能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包括养育和教育两个孩子。
不一定非要做一个万能的妈妈
1.放轻松,给自己的心态放一个假。作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的父母来说,除非所有事情亲力亲为,否则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那么完美无缺,尤其是有两个孩子的妈妈,你的心态会直接影响两个孩子的情绪,所以你要明白,你不是万能的,万能的那是超人。
2.找到合适的定位。要真正达到家庭和个人的完美平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但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也不要变成这样的状态:在家的时候想着工作,工作时惦记着家里的孩子。或者全职的时候想着上班,而上班了又羡慕全职妈妈。所以,你要给你自己设定一个“角色定位”,在某个时间段或者工作时调整到相应的“档位”。如果你上班,就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尽量减少加班的几率。那么回家时调整到“居家档”,忘掉工作的事情,全心地陪孩子。而如果你全职,就不要羡慕职场妈妈的工作独立,而要让自己精神饱满,可以在孩子大一点的时候,能够拥有充分返回职场的可能。
3.利用帮手的力量。你真的要明白,这已经不是妈妈们要安顿孩子、带孩子去打针、孩子生病时要赶工作的年代了,作为妈妈,你可以安排饮食、采购家用,但你也要找到一个能帮到你的帮手,比如能够很好沟通的老人,有育儿经验的育儿嫂,甚至是能够提前做好分工的丈夫,即使你们就两个孩子的生活细节和教育做一个大概的分工,这样的分担也会让妈妈不至于完全限于两个孩子的养育中去。而且,如果丈夫能够参与进来,会最大限度地加深你们的感情,这种心态上的参与感也会让妈妈放松。
都觉得东吉和东珠就像两个天使,挥舞着小翅膀,在爸爸妈妈身边飞来飞去。
妈妈易佳说他们本身就是特别喜欢热闹、愿意给爱、渴望互爱的一类人,很渴望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感受和孩子们分享,所以在要老大之前,就和先生商量好还要第二个孩子。
易佳在生妹妹东珠前,最担心姐姐东吉的感受。姐姐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大家的心血和关注都在她的身上。如果有了老二,家里人包括自己能公平对待老二吗?如果有人会偏爱老二,姐姐会不会很失落?
在易佳和先生看来,老大的感受是最大的参考值。所以在要老二之前,她无数次和先生讨论“我们能不能给予孩子平等的爱?会不会因为关心老二,姐姐在这么小的年龄无法理解而有心理的缺失?”
但是生下东珠以后,这些担心都得到了解决,因为只要你给孩子传达的是真正的爱和温暖,她就会觉得“爸爸妈妈依然爱我,同样爱着妹妹,也同样爱着我”。
和易佳生老二之前想象的一样,他们每天的生活非常丰富,每天都会有两个天使一样的小人儿仰着脸,不停地叫你“妈妈”,肆意妄为地占据你的人和时间。 当然,有的时候会崩溃、会烦躁,但更多是满满的收获,因为她们会给予和“成功”二字等同重量的满足和感受。
问易佳:“两个孩子中会更喜欢哪个吗?”她说:两个孩子会带给你与一个孩子完全不同的感受——原来,孩子与孩子也是那么得不一样。姐姐是敏感型,嘴甜。妹妹是探究型,胆子大,爱探索。姐妹两个从性格和气质完全不同。
虽然理智告诉易佳,一定要平等地喜欢两个孩子,但事实上,哈哈,两个孩子带给你的感触是完全不同的,看见姐姐喜欢姐姐,看见妹妹喜欢妹妹。易佳还说,也许当两个孩子慢慢长大以后,随着性格和处世的不同,大多数父母还是会有些偏爱那个更像自己的一个。
所以在问:“两个孩子会吵架吗?”的问题时,易佳说,姐妹两个不仅仅是吵,还曾经打过。姐姐抢了妹妹的东西,撒腿就跑,姐姐把玩具藏在自己怀里,妹妹上去咬姐姐的屁股,姐姐大哭。
能说谁不对呢?从易佳个人而言,并不是很赞成逼着孩子硬要分享或是给别人自己的玩具。因为在大人看来就是一个玩具,在孩子们眼里那就是一辆“宝马”或一个“奢侈品”。父母能做的就是引导,去征询她们的意见,少一些干涉或是指责,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与人的相处之道。
无论如何,易佳觉得两个孩子自有两个孩子的好,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同伴。当看到妹妹被别人抢了东西,3岁的姐姐冲上去说:“你为什么让她哭?”这样的场面,怎么形容呢?易佳最后说:“两个孩子的家庭,更要懂得感受每个孩子的不一样,不要去评定谁好过谁。”
王芳是典型的北京姑娘范儿,爽利、能干,长得漂亮大气。
见面问她,谁在帮着带孩子。她轻描淡写回一句:就我们俩。
她说的是她和先生。瞬间觉得王芳的形象“高大”起来,是啊,你想啊,现在的年轻人自己带孩子的,真不多。而且是两个,都是男孩,真的是精力无限旺盛啊!
想当初,她和先生就是想让老大有个伴儿,让孩子知道兄弟姐妹间的“相亲相爱”和“相互扶持”。
最早的时候,王芳因为第一胎是剖腹产,曾经有犹豫,因为医生曾经告诉她,伤口愈合得并不是很好,所以第二胎的过程中会面临伤口开裂的危险。但王芳最后还是决定要第二个孩子,用王芳的话来说:“人有时候一狠心就什么都有了,而且老天特别眷顾我,工作时间还算自由,而且小区里的生活条件特别便利,附近有医院,这些在我考虑要不要老二之前,都考察好了。”
一个人带过孩子的妈妈都知道,就是这些生活细节最耗费精力。虽然看着两个儿子的眼睛都会放光,但王芳也实在地说,老大今年5岁了,这5年她的全部精力百分之百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几乎连照镜子的时间都没有。
这点可能是所有养育两个孩子妈妈的心声吧,在要第二个孩子之前,需要无数次地问自己:我可以吗?我的时间可以吗?我的精力可以吗?
王芳做到了。前提是这5年她牺牲了自己的个人时间、个人工作以及个人生活。
其实王芳也非常感谢自己的先生,孩子生病的时候,一早去医院挂号,上一天班,下班回来跟两个孩子一起闹一起玩,一个大男子汉带着两个小男子汉的镜头也是这个家庭最动人的一幕。
王芳觉得,大人要告诉孩子,“兄弟就是那个随时能跟你一起面对这个世界的最亲密的人”,而不是那个“会抢你玩具和好吃的坏蛋”。
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是他们教育两个孩子的基本原则。
有时候,她也会困惑:怎么能让老大觉得爸爸妈妈并没有因为弟弟的到来而减少对他的爱,又能让老二感受到自己并不是那个随时会受到老大欺负的“小萝卜头”呢?后来王芳和先生发现,其实很多两个孩子的家庭都会面临这个问题,而对此最好的解决方法并无定论,也许对孩子们来说,让他们自己自然地相处,一切都会顺理成章。
请相信孩子们,他们会找到自己最舒服最有效的成长方式,两个小朋友更懂得怎么与其他的孩子相处,这是父母给予他们的最天然和最为高贵的“成人礼”。
朱玲和邓岩都是独生子女,80后。
朱玲记得特别清楚,父母都要上班,自己小时候的每个假期几乎都是自己在家里度过的,特别特别渴望有个兄弟姐妹和自己在一起。所以对于弟弟恩彤的出世,毫无悬念。
但朱玲强调,在准备要生弟弟之前,她特意询问了姐姐的意见,不到4岁的雨彤奶声奶气又满含期待地说:“妈妈,你再给我生一个弟弟妹妹吧,我喜欢。”
朱玲说,其实在要第二个宝宝前,是要和老大“商量”一下的,听听她的想法,因为孩子的内心非常敏感。幸好雨彤是那种包容心比较强又有爱心的性格,弟弟出生的时候,雨彤就陪伴在妈妈的身边,她快乐得不得了!
两个孩子需要面临的问题,很有意思:
他们会懂得玩具怎么在两个人之间分配。
好吃的、好玩的也要与彼此分享才有意思。
姐姐懂得照顾弟弟,可以帮妈妈拿弟弟的尿不湿,当然也很愿意帮妈妈把尿不湿扔进垃圾桶,喂弟弟吃水果是她最乐意做的事。
弟弟的是姐姐的小尾巴,他乐意这样和姐姐在一起,小小肩膀会挡在对姐姐不够友好的小朋友的前面,姐姐哭的时候一直为她擦眼泪。
这里面的很多东西,抽象又难以解释,只有通过两个孩子的相处他们自己才会慢慢明白,这是父母用无数的道理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雨彤懂得相处,懂得宽容,对于自己的“姐姐”的角色已经融入到了她自己的性格和成长当中。
朱玲和邓岩的工作都与艺术相关,她在中央美院工作,先生邓岩在清华美院工作,艺术青年的感觉从两个人身上延伸到了孩子那里,对孩子的教育宽松而开放。拍摄现场两个孩子因为抢一个滑板车发生争执,还不懂事的弟弟用手掐了姐姐。朱玲和邓岩都像没有看见一样,悄悄地让他们去解决。姐姐自然是生气了,不理弟弟,一会儿,自觉做得不对的弟弟拉着姐姐的胳膊,又吹又亲被自己掐红的地方,还端了一杯水给姐姐,说:“给你,喝吧!”就此和好如初。
所以,朱玲说,只要做好相应的安全工作,现在她可以放心地把两个孩子放到一个房间里,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因为她知道,他们两个在一起,姐姐已经懂得照顾弟弟,他们也可以玩得很开心。当然,由于双方父母家庭都在北京,他们的父母也在平时帮着他们带孩子,这是她觉得养育两个孩子非常不容易的地方,毕竟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全天候的照顾是非常辛苦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有老人的协助,放松的教育心态,开放的教育方式,加上本身就是爱玩爱闹的天性,邓岩夫妇两个觉得,在两个孩子这事儿上,只有快乐和正能量,对于孩子的成长,他们充满期待。
但处于纠结中的父母,考虑的则是五花八门的问题了:经济压力会很大吗?自己的精力够用吗?会影响两个人的生活质量吗?怎么平衡对两个孩子的爱……
对这个问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苏珊·纽曼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当然是生命的奇迹,但也是一项严肃的投资。‘要几个孩子’和‘要不要孩子’本质上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关键在于’做出任何有关家庭规模的决定之前,请务必想清楚,身为父母的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和质量,你展示给他们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法,才是决定你和他们是否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邀请了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的四个家庭,听听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感受。或许对于“要不要第二个孩子”你会从中找到最合适的答案。
老二是计划外的。
没怀孕前,夫妻俩对于“生一个好还是两个好”的问题,意见一致,觉得有和没有老二都可以。
拿Julia的话来说:“虽然,在很早之前我曾经有要两个孩子的想法,因为我相信两个孩子的家庭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们会从小就有机会学习如何与人分享,也不会孤单,也更利于孩子性格的建立,但是因为怀老大的过程太过痛苦,也对一个孩子的日子很满意,所以后来就对怀老二的想法不再强烈。”
但说归说,后来意外地怀上老二,也有点小惊喜。
除了家人的期待之外,先生和Julia也觉得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更利于他们的成长,得知怀孕时,觉得这是老天的恩赐,上帝送来的天使,当然应该珍惜。
问及对两个孩子的感受最深之处,Julia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精力”,她和先生都各自有自己的事业,工作比较忙,也没有老人能够帮忙,孩子小的时候还好,只要照顾好生活起居就OK了,而孩子大点,爸爸妈妈就要投入更大的精力陪伴,教育也要跟得上。
Julia总觉得,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比生活起居更重要的就是教育和陪伴,给予两个孩子富足的精神陪伴,陪他们玩,给他们读书,带着他们去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让他们的内心强大而有包容性,是她和先生努力的目标。
在面对两个孩子的问题上,一向有计划性的Julia是这样解决的:
和先生的口头协议。不成文的默契吧,各自按照自己的专长对孩子的养育有个分工:妈妈负责采购和生活照顾,爸爸负责陪着玩;妈妈负责自己擅长的英语,爸爸负责带着孩子们运动,如打篮球和跑步;能分开行动的就分开行动,但凡能全家一起行动的就尽量全家总动员。
找到一个好的帮手。Julia很幸运,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育儿嫂,从老大的月子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妹妹,都是阿姨在帮着她。育儿嫂有她的专业技能,能够在育儿中很好地帮到Julia,有了这样的帮手,她无论工作还是出差都很放心。
心态真的很重要。Julia说孩子的成长非常快,所以她更愿意“走一步看一步”,这个心态让她在“妈妈”这事儿上不纠结,不紧张,也不较真,这反而能让她快速找到当下最好的解决方案。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有完美异常的解决办法,但总会有最合适的那个,而Julia恰恰能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包括养育和教育两个孩子。
不一定非要做一个万能的妈妈
1.放轻松,给自己的心态放一个假。作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的父母来说,除非所有事情亲力亲为,否则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那么完美无缺,尤其是有两个孩子的妈妈,你的心态会直接影响两个孩子的情绪,所以你要明白,你不是万能的,万能的那是超人。
2.找到合适的定位。要真正达到家庭和个人的完美平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但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也不要变成这样的状态:在家的时候想着工作,工作时惦记着家里的孩子。或者全职的时候想着上班,而上班了又羡慕全职妈妈。所以,你要给你自己设定一个“角色定位”,在某个时间段或者工作时调整到相应的“档位”。如果你上班,就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尽量减少加班的几率。那么回家时调整到“居家档”,忘掉工作的事情,全心地陪孩子。而如果你全职,就不要羡慕职场妈妈的工作独立,而要让自己精神饱满,可以在孩子大一点的时候,能够拥有充分返回职场的可能。
3.利用帮手的力量。你真的要明白,这已经不是妈妈们要安顿孩子、带孩子去打针、孩子生病时要赶工作的年代了,作为妈妈,你可以安排饮食、采购家用,但你也要找到一个能帮到你的帮手,比如能够很好沟通的老人,有育儿经验的育儿嫂,甚至是能够提前做好分工的丈夫,即使你们就两个孩子的生活细节和教育做一个大概的分工,这样的分担也会让妈妈不至于完全限于两个孩子的养育中去。而且,如果丈夫能够参与进来,会最大限度地加深你们的感情,这种心态上的参与感也会让妈妈放松。
都觉得东吉和东珠就像两个天使,挥舞着小翅膀,在爸爸妈妈身边飞来飞去。
妈妈易佳说他们本身就是特别喜欢热闹、愿意给爱、渴望互爱的一类人,很渴望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感受和孩子们分享,所以在要老大之前,就和先生商量好还要第二个孩子。
易佳在生妹妹东珠前,最担心姐姐东吉的感受。姐姐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大家的心血和关注都在她的身上。如果有了老二,家里人包括自己能公平对待老二吗?如果有人会偏爱老二,姐姐会不会很失落?
在易佳和先生看来,老大的感受是最大的参考值。所以在要老二之前,她无数次和先生讨论“我们能不能给予孩子平等的爱?会不会因为关心老二,姐姐在这么小的年龄无法理解而有心理的缺失?”
但是生下东珠以后,这些担心都得到了解决,因为只要你给孩子传达的是真正的爱和温暖,她就会觉得“爸爸妈妈依然爱我,同样爱着妹妹,也同样爱着我”。
和易佳生老二之前想象的一样,他们每天的生活非常丰富,每天都会有两个天使一样的小人儿仰着脸,不停地叫你“妈妈”,肆意妄为地占据你的人和时间。 当然,有的时候会崩溃、会烦躁,但更多是满满的收获,因为她们会给予和“成功”二字等同重量的满足和感受。
问易佳:“两个孩子中会更喜欢哪个吗?”她说:两个孩子会带给你与一个孩子完全不同的感受——原来,孩子与孩子也是那么得不一样。姐姐是敏感型,嘴甜。妹妹是探究型,胆子大,爱探索。姐妹两个从性格和气质完全不同。
虽然理智告诉易佳,一定要平等地喜欢两个孩子,但事实上,哈哈,两个孩子带给你的感触是完全不同的,看见姐姐喜欢姐姐,看见妹妹喜欢妹妹。易佳还说,也许当两个孩子慢慢长大以后,随着性格和处世的不同,大多数父母还是会有些偏爱那个更像自己的一个。
所以在问:“两个孩子会吵架吗?”的问题时,易佳说,姐妹两个不仅仅是吵,还曾经打过。姐姐抢了妹妹的东西,撒腿就跑,姐姐把玩具藏在自己怀里,妹妹上去咬姐姐的屁股,姐姐大哭。
能说谁不对呢?从易佳个人而言,并不是很赞成逼着孩子硬要分享或是给别人自己的玩具。因为在大人看来就是一个玩具,在孩子们眼里那就是一辆“宝马”或一个“奢侈品”。父母能做的就是引导,去征询她们的意见,少一些干涉或是指责,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与人的相处之道。
无论如何,易佳觉得两个孩子自有两个孩子的好,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同伴。当看到妹妹被别人抢了东西,3岁的姐姐冲上去说:“你为什么让她哭?”这样的场面,怎么形容呢?易佳最后说:“两个孩子的家庭,更要懂得感受每个孩子的不一样,不要去评定谁好过谁。”
王芳是典型的北京姑娘范儿,爽利、能干,长得漂亮大气。
见面问她,谁在帮着带孩子。她轻描淡写回一句:就我们俩。
她说的是她和先生。瞬间觉得王芳的形象“高大”起来,是啊,你想啊,现在的年轻人自己带孩子的,真不多。而且是两个,都是男孩,真的是精力无限旺盛啊!
想当初,她和先生就是想让老大有个伴儿,让孩子知道兄弟姐妹间的“相亲相爱”和“相互扶持”。
最早的时候,王芳因为第一胎是剖腹产,曾经有犹豫,因为医生曾经告诉她,伤口愈合得并不是很好,所以第二胎的过程中会面临伤口开裂的危险。但王芳最后还是决定要第二个孩子,用王芳的话来说:“人有时候一狠心就什么都有了,而且老天特别眷顾我,工作时间还算自由,而且小区里的生活条件特别便利,附近有医院,这些在我考虑要不要老二之前,都考察好了。”
一个人带过孩子的妈妈都知道,就是这些生活细节最耗费精力。虽然看着两个儿子的眼睛都会放光,但王芳也实在地说,老大今年5岁了,这5年她的全部精力百分之百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几乎连照镜子的时间都没有。
这点可能是所有养育两个孩子妈妈的心声吧,在要第二个孩子之前,需要无数次地问自己:我可以吗?我的时间可以吗?我的精力可以吗?
王芳做到了。前提是这5年她牺牲了自己的个人时间、个人工作以及个人生活。
其实王芳也非常感谢自己的先生,孩子生病的时候,一早去医院挂号,上一天班,下班回来跟两个孩子一起闹一起玩,一个大男子汉带着两个小男子汉的镜头也是这个家庭最动人的一幕。
王芳觉得,大人要告诉孩子,“兄弟就是那个随时能跟你一起面对这个世界的最亲密的人”,而不是那个“会抢你玩具和好吃的坏蛋”。
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是他们教育两个孩子的基本原则。
有时候,她也会困惑:怎么能让老大觉得爸爸妈妈并没有因为弟弟的到来而减少对他的爱,又能让老二感受到自己并不是那个随时会受到老大欺负的“小萝卜头”呢?后来王芳和先生发现,其实很多两个孩子的家庭都会面临这个问题,而对此最好的解决方法并无定论,也许对孩子们来说,让他们自己自然地相处,一切都会顺理成章。
请相信孩子们,他们会找到自己最舒服最有效的成长方式,两个小朋友更懂得怎么与其他的孩子相处,这是父母给予他们的最天然和最为高贵的“成人礼”。
朱玲和邓岩都是独生子女,80后。
朱玲记得特别清楚,父母都要上班,自己小时候的每个假期几乎都是自己在家里度过的,特别特别渴望有个兄弟姐妹和自己在一起。所以对于弟弟恩彤的出世,毫无悬念。
但朱玲强调,在准备要生弟弟之前,她特意询问了姐姐的意见,不到4岁的雨彤奶声奶气又满含期待地说:“妈妈,你再给我生一个弟弟妹妹吧,我喜欢。”
朱玲说,其实在要第二个宝宝前,是要和老大“商量”一下的,听听她的想法,因为孩子的内心非常敏感。幸好雨彤是那种包容心比较强又有爱心的性格,弟弟出生的时候,雨彤就陪伴在妈妈的身边,她快乐得不得了!
两个孩子需要面临的问题,很有意思:
他们会懂得玩具怎么在两个人之间分配。
好吃的、好玩的也要与彼此分享才有意思。
姐姐懂得照顾弟弟,可以帮妈妈拿弟弟的尿不湿,当然也很愿意帮妈妈把尿不湿扔进垃圾桶,喂弟弟吃水果是她最乐意做的事。
弟弟的是姐姐的小尾巴,他乐意这样和姐姐在一起,小小肩膀会挡在对姐姐不够友好的小朋友的前面,姐姐哭的时候一直为她擦眼泪。
这里面的很多东西,抽象又难以解释,只有通过两个孩子的相处他们自己才会慢慢明白,这是父母用无数的道理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雨彤懂得相处,懂得宽容,对于自己的“姐姐”的角色已经融入到了她自己的性格和成长当中。
朱玲和邓岩的工作都与艺术相关,她在中央美院工作,先生邓岩在清华美院工作,艺术青年的感觉从两个人身上延伸到了孩子那里,对孩子的教育宽松而开放。拍摄现场两个孩子因为抢一个滑板车发生争执,还不懂事的弟弟用手掐了姐姐。朱玲和邓岩都像没有看见一样,悄悄地让他们去解决。姐姐自然是生气了,不理弟弟,一会儿,自觉做得不对的弟弟拉着姐姐的胳膊,又吹又亲被自己掐红的地方,还端了一杯水给姐姐,说:“给你,喝吧!”就此和好如初。
所以,朱玲说,只要做好相应的安全工作,现在她可以放心地把两个孩子放到一个房间里,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因为她知道,他们两个在一起,姐姐已经懂得照顾弟弟,他们也可以玩得很开心。当然,由于双方父母家庭都在北京,他们的父母也在平时帮着他们带孩子,这是她觉得养育两个孩子非常不容易的地方,毕竟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全天候的照顾是非常辛苦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有老人的协助,放松的教育心态,开放的教育方式,加上本身就是爱玩爱闹的天性,邓岩夫妇两个觉得,在两个孩子这事儿上,只有快乐和正能量,对于孩子的成长,他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