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朗读,而且要求把它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不知从何时起,语文课堂特别是农村语文课堂上却很难听见琅琅书声,大多数语文课都是在“寂然无声”中“悄悄进行”,原应生动活泼、趣味无限的语文课,取而代之变成了令人厌烦、枯燥乏味的教材分析课,老师怕漏掉什么、学生不懂而一讲再讲,把朗读这一环节当作走过场,不加任何的指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随之越来越差,严峻的现实让我们语文教师为之汗颜。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现在语文课堂缺少的不是讲解而是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相信朗读必定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語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朗读,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一定会有许多心领神会的发现。只有经过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才能深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得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的成败。
二、教师要细致耐心,传授学生朗读的技巧
带着要求去读,学生有了目标,有的放矢,全身心地投入。例如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结果如何;某一段或某一句很重要,注意分析其作用;某一段是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要注意读出其语气和注意事项等,这样学生读起书来劲头也就更足了。当然,只有这些还不够,还要指导到位。朗读的三要素:正确、流利、有感情。一般来说,正确、流利比较容易做到,读出感情是三要素中最难做到的。文章皆有情,朗读时要牢牢把握这一点,真正读出作者之情,读出作品之韵。读出感情需要反复练习,更需要教师长期、耐心、细致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技巧,指导学生读好停顿、重音、语调,而且掌握好语速、节奏。一些教师在指导时往往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涵。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另外,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有的还读成了破句,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所以,光有要求还不够,还要指导得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三、教师要切实有效,做好朗读训练
1.诗歌的朗读训练。诗歌讲究韵律、琅琅上口,而且语言凝练,有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学生的朗读、感悟,才能真正的理解。所以,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朗读,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反复吟诵,让古诗词的学习弥散醉人的芬芳,在教学中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进而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如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文,首先,在预习时,我让学生采用自由朗读的方式大声朗读,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句读,结合老师提示的注释,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达到熟读的程度;其次,讲授新课时,先让学生齐读诗歌,要求把握语气、节奏、重音、停顿,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此时可以采用指名读、赛读的方式。最后,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以至背诵。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发言,思维活跃,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悟到诗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2.现代文的朗读训练。现代文一般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悟到文章的感情,“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要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和风格,读出课文的感情和韵味,形成心灵共鸣。如《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在教学本文时,首先,布置学生课前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停顿,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讲授新课时,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此时可以采用齐读、分角色读、个别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文本中受到感染,让真情在课堂上喷涌。这样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种读我们不能忘记,就是把课文中三个人的话语拿出来一个个读,那感觉又不一样。“我”说的话、护士说的话、母亲说的话,请同学们一遍遍地反复读这三个人的话,读着读着,学生就能够明白一切。文章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能力,“读”是一个有效的快捷途径。“三分文章七分读”,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个性的思考,读出对文本的理解,才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既快又好地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朗读必定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张寨镇关帝庙小学)
编辑/张俊英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語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朗读,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一定会有许多心领神会的发现。只有经过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才能深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得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的成败。
二、教师要细致耐心,传授学生朗读的技巧
带着要求去读,学生有了目标,有的放矢,全身心地投入。例如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结果如何;某一段或某一句很重要,注意分析其作用;某一段是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要注意读出其语气和注意事项等,这样学生读起书来劲头也就更足了。当然,只有这些还不够,还要指导到位。朗读的三要素:正确、流利、有感情。一般来说,正确、流利比较容易做到,读出感情是三要素中最难做到的。文章皆有情,朗读时要牢牢把握这一点,真正读出作者之情,读出作品之韵。读出感情需要反复练习,更需要教师长期、耐心、细致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技巧,指导学生读好停顿、重音、语调,而且掌握好语速、节奏。一些教师在指导时往往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涵。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另外,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有的还读成了破句,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所以,光有要求还不够,还要指导得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三、教师要切实有效,做好朗读训练
1.诗歌的朗读训练。诗歌讲究韵律、琅琅上口,而且语言凝练,有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学生的朗读、感悟,才能真正的理解。所以,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朗读,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反复吟诵,让古诗词的学习弥散醉人的芬芳,在教学中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进而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如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文,首先,在预习时,我让学生采用自由朗读的方式大声朗读,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句读,结合老师提示的注释,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达到熟读的程度;其次,讲授新课时,先让学生齐读诗歌,要求把握语气、节奏、重音、停顿,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此时可以采用指名读、赛读的方式。最后,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以至背诵。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发言,思维活跃,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悟到诗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2.现代文的朗读训练。现代文一般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悟到文章的感情,“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要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和风格,读出课文的感情和韵味,形成心灵共鸣。如《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在教学本文时,首先,布置学生课前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停顿,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讲授新课时,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此时可以采用齐读、分角色读、个别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文本中受到感染,让真情在课堂上喷涌。这样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种读我们不能忘记,就是把课文中三个人的话语拿出来一个个读,那感觉又不一样。“我”说的话、护士说的话、母亲说的话,请同学们一遍遍地反复读这三个人的话,读着读着,学生就能够明白一切。文章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能力,“读”是一个有效的快捷途径。“三分文章七分读”,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个性的思考,读出对文本的理解,才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既快又好地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朗读必定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张寨镇关帝庙小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