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而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梯度推进的过程。
什么是梯度推进呢?梯度推进理论核心是梯度推移理论。它认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存在着产业梯度和经济梯度,存在梯度地区就存在着推移的动力,就会形成相应的推移。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客观上也存在着知识和能力的梯度差异,这时候,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能力上形成相应的推移,这是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个人的一些浅见,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基础到能力、从浅易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的不断推进的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可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一入高一,无论是阅读还是检测,学生一来就是接受高考题型的训练,甚至有高一直接就用高考题进行检测的情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每教一篇文章,首先不是思考学生是否能够读懂,而是致力如何备好课教学生读懂,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始终处于老师的预设与框架之下,个性化的解读很难真正践行,一篇课文学下来,全是老师教给的对课文的理解;在日常检测中,一场考试下来,全是高考真题的再现,考得学生人仰马翻,惶恐不已。那些高考题型模式的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科技文阅读以及直接来自古籍的文言文阅读,无不让学生望而生畏。然后老师一边费力地讲解答案、指导审题答题技巧,学生一边机械的应对,要不就是通过多做题来加深对某一类题型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认识,学生该具备的相关能力,其实并未得到实际的提高。
这种语文能力培养的模式,其实质是费力不讨好的。高中语文学习,自有它独特的规律,它绝不是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今天做一套题,明天考一次试就可以逐步提高的。只有有步骤、有目的、分阶段的逐步推进,这样高中三年的学习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如何有步骤、有目的、分阶段的逐步推进高中语文能力培养呢?笔者在教学中大致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分析学情,对所教学生的语文能力心中有底,大致明确他们的能力与知识水平处于何种阶段,然后根据学情来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多数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只有先分析学情,搞好初高中之间的过渡衔接,在思想上、方法上、学习方式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很好地为高中语文学习服务。
2.防止“高原现象”,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的阶段性特点,尽可能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从事相关教学工作,在教学活动中逐步熏陶、逐步提升,养成正确的、科学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
在心理学中,把人在学习过程中技能的发展出现阶段性的停顿现象叫做“高原现象”,初中三年中,初三可视为活动结构、认知结构的效率极点,进入高中,如果旧的活动结构和认知结构没有来得及调整,新的活动、认知结构没有建立,那么学生的感知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不能形成满足更高层次思维活动需要的鲜明表象,学生的心智技能就会出现暂时的停顿。基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一定的习惯性思维,即定势思维,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规律,通晓一些规矩,并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切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进行一些科学的习惯和方法的指导。比如:课堂的科学提问,可多用判断性、叙述性、述理性、扩散性等形式,兼容并包,呈阶梯状分布,由易到难,或呈曲线状起伏,难易交替。如果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自己期望的目标越来越近,他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成就感就会越来越大,慢慢地其语文能力也会得到加强和提升!
3.克服教学取舍论,注重对教材的挖掘,要不偏不倚,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现象,那就是很多老师注重对文言文的教学,拿到新书,很多老师就是直接先把文言文教了,把文言的相关知识进行仔细的梳理和教授,然后期望学生通过时间去积累和记忆。对现代文,则根据个人爱好随意取舍,如果文章符合教师个人的口味,就按照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否则就提一下或者干脆不讲。甚至有个别年轻教师,干脆抛开课本,直接在网络上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大讲特讲,以此来完成所谓的对学生阅读趣味的熏陶、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如此教学,值得商榷。须知我们语文教材的选文,多是范文、美文,其中有很多值得教学挖掘和探究的地方,表面看似无味,就越是有值得探究的地方,如果随意偏颇,势必造成教学有利资源的浪费,舍近求远,大可不必。
4.分析高考题型,将语文能力训练分版块、有步骤地梯度推进。按照目前高考的模式,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能力训练板块分为:基础知识板块,包括字音、字形、成语、语病、文言实词虚词、名句等;阅读板块,包括大小阅读、文言阅读、诗歌鉴赏等;写作板块,包括复杂记叙文的写作、高中议论文的写作、童话故事、小小说、演讲辞、故事新编、读后感、漫画作文、高考短信、编写曲折动人的小故事、简单报告文学的写法、寓言故事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早晚自习和日常的课堂时间、测练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地梯度进行,每一阶段结束后,再进行彼此的整合训练、迁移拓展。这样学生也避免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散打式学习,教师的教学也能有的放矢。只要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语文能力的提高应该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总的说,上述问题,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前提,如何梯度推进是重点,那些知识、技巧的问题和教学的目的都要在这个环节中体现,因为整个教学程序是服务于学生的。我们如果能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教学就会锦上添花,异彩独放,使教学平添春色。
什么是梯度推进呢?梯度推进理论核心是梯度推移理论。它认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存在着产业梯度和经济梯度,存在梯度地区就存在着推移的动力,就会形成相应的推移。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客观上也存在着知识和能力的梯度差异,这时候,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能力上形成相应的推移,这是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个人的一些浅见,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基础到能力、从浅易到复杂、从单一到系统的不断推进的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可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一入高一,无论是阅读还是检测,学生一来就是接受高考题型的训练,甚至有高一直接就用高考题进行检测的情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每教一篇文章,首先不是思考学生是否能够读懂,而是致力如何备好课教学生读懂,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始终处于老师的预设与框架之下,个性化的解读很难真正践行,一篇课文学下来,全是老师教给的对课文的理解;在日常检测中,一场考试下来,全是高考真题的再现,考得学生人仰马翻,惶恐不已。那些高考题型模式的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科技文阅读以及直接来自古籍的文言文阅读,无不让学生望而生畏。然后老师一边费力地讲解答案、指导审题答题技巧,学生一边机械的应对,要不就是通过多做题来加深对某一类题型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认识,学生该具备的相关能力,其实并未得到实际的提高。
这种语文能力培养的模式,其实质是费力不讨好的。高中语文学习,自有它独特的规律,它绝不是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今天做一套题,明天考一次试就可以逐步提高的。只有有步骤、有目的、分阶段的逐步推进,这样高中三年的学习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如何有步骤、有目的、分阶段的逐步推进高中语文能力培养呢?笔者在教学中大致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分析学情,对所教学生的语文能力心中有底,大致明确他们的能力与知识水平处于何种阶段,然后根据学情来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多数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只有先分析学情,搞好初高中之间的过渡衔接,在思想上、方法上、学习方式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很好地为高中语文学习服务。
2.防止“高原现象”,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的阶段性特点,尽可能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从事相关教学工作,在教学活动中逐步熏陶、逐步提升,养成正确的、科学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
在心理学中,把人在学习过程中技能的发展出现阶段性的停顿现象叫做“高原现象”,初中三年中,初三可视为活动结构、认知结构的效率极点,进入高中,如果旧的活动结构和认知结构没有来得及调整,新的活动、认知结构没有建立,那么学生的感知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不能形成满足更高层次思维活动需要的鲜明表象,学生的心智技能就会出现暂时的停顿。基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一定的习惯性思维,即定势思维,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规律,通晓一些规矩,并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切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进行一些科学的习惯和方法的指导。比如:课堂的科学提问,可多用判断性、叙述性、述理性、扩散性等形式,兼容并包,呈阶梯状分布,由易到难,或呈曲线状起伏,难易交替。如果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自己期望的目标越来越近,他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成就感就会越来越大,慢慢地其语文能力也会得到加强和提升!
3.克服教学取舍论,注重对教材的挖掘,要不偏不倚,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现象,那就是很多老师注重对文言文的教学,拿到新书,很多老师就是直接先把文言文教了,把文言的相关知识进行仔细的梳理和教授,然后期望学生通过时间去积累和记忆。对现代文,则根据个人爱好随意取舍,如果文章符合教师个人的口味,就按照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否则就提一下或者干脆不讲。甚至有个别年轻教师,干脆抛开课本,直接在网络上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大讲特讲,以此来完成所谓的对学生阅读趣味的熏陶、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如此教学,值得商榷。须知我们语文教材的选文,多是范文、美文,其中有很多值得教学挖掘和探究的地方,表面看似无味,就越是有值得探究的地方,如果随意偏颇,势必造成教学有利资源的浪费,舍近求远,大可不必。
4.分析高考题型,将语文能力训练分版块、有步骤地梯度推进。按照目前高考的模式,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能力训练板块分为:基础知识板块,包括字音、字形、成语、语病、文言实词虚词、名句等;阅读板块,包括大小阅读、文言阅读、诗歌鉴赏等;写作板块,包括复杂记叙文的写作、高中议论文的写作、童话故事、小小说、演讲辞、故事新编、读后感、漫画作文、高考短信、编写曲折动人的小故事、简单报告文学的写法、寓言故事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早晚自习和日常的课堂时间、测练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地梯度进行,每一阶段结束后,再进行彼此的整合训练、迁移拓展。这样学生也避免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散打式学习,教师的教学也能有的放矢。只要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语文能力的提高应该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总的说,上述问题,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前提,如何梯度推进是重点,那些知识、技巧的问题和教学的目的都要在这个环节中体现,因为整个教学程序是服务于学生的。我们如果能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教学就会锦上添花,异彩独放,使教学平添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