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不少老师感慨:写诗难,读诗亦难,诗歌教学尤其难!诗意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在当前诗歌教学中,不少课堂教学思路依然机械陈旧,文本解读粗浅鄙陋,诵读不足,分析有余,学生与诗歌渐行渐远,因此寻求诗歌教学的策略颇有必要。
关键词:诗歌教学;创设情境;诵读
一、创设情境,激活想象
诗词的特点是短而精,在有限的篇幅里包蕴了深广丰富的内容,而其语言却往往是精微幽渺的,尽管这为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欣赏空间,但对于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与此相关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和把握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意蕴。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搭起一座通往感性认知世界的桥梁。
在新课标背景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诗词教学,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抓住认知时机,运用得适时、适度。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等;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首先引发的。传统的教法较少顾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被看成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多媒体教学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而且可以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
二、吟咏诵读,意到情浓
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也知对诗歌的学习重在读,所以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诗歌诵读注重情理,悟得诗情,方能入味。朱自清先生在《诵读与诗》一文中指出:“‘读’原是‘抽绎意蕴’的意思,默读只是‘玩索义蕴’的工作做得好,只有朗诵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新诗不要唱,不要吟:它的生命在诵读,它得生活在诵读里。”
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只要抓住了诗歌的特点,上课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对于语言指导诵读,才能够走进诗歌的内核,感受诗歌的魅力。诗中或轻快或沉滞,或舒缓或急促的节奏韵律变化,反映着诗人情绪的起伏波动。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进入诗歌的意境,更好的品味诗歌所传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自主感知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使学生通过诵读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歌的意境,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美的熏陶。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将学生放到课堂的第一位,所有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多诵读,多体验、多感动。把舞台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欣赏自己、成就自己。最后达到理解诗歌主旨,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意境,提高语文学习积极性这一最终目的。
诗歌的涵泳诵读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环节,也就是“三读”。一是“粗读”:自由阅读全诗,达到整体感知,了解文本的目的。二是“研读”:带着问题,局部诵读,以读来带动赏析。三是“美读”:带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体味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所营造的意境,达到“我即诗人,诗人即我”的境界。
三、发挥主体,教学互动
新课标背景下,要更新教育观念,确定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机会,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发挥主体精神,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录音朗读诗词是实践的一个好方法。让每个学生备一盘磁带作为诗词预习之用,要求将诗词制成朗读录音,课前用几分钟在全班同学面前抽查一、二个学生的录音,当堂播放,评论、打分,学生听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我的声音”,其乐趣无穷。此时学生又俨然成一个欣赏者,自己去体会诗词的感情色彩及分寸,去鉴别自己的朗读与作品原意符合不符合,去评判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劳动收获的欢愉可想而知了。用录音训练朗读的方法,可以达到的效果有:熟悉诗词;引起对诗词的兴趣;进入诗词的意境并加深理解;产生疑问,引起思考;养成认真读书、勤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己安排学习环节,自己检查学习质量,自己品尝学习成果,自己决定成功标准的自理自制能力等。
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目前,教育改革高潮迭起,语文教育正在逐渐回归诗性和人性,而青年学生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他们的生活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所以,我们的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能力、感悟人生的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诗歌,可以使他们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视友谊,思考时代,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并有高尚情趣的人。
关键词:诗歌教学;创设情境;诵读
一、创设情境,激活想象
诗词的特点是短而精,在有限的篇幅里包蕴了深广丰富的内容,而其语言却往往是精微幽渺的,尽管这为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欣赏空间,但对于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与此相关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和把握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意蕴。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搭起一座通往感性认知世界的桥梁。
在新课标背景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诗词教学,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抓住认知时机,运用得适时、适度。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等;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首先引发的。传统的教法较少顾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被看成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多媒体教学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而且可以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
二、吟咏诵读,意到情浓
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也知对诗歌的学习重在读,所以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诗歌诵读注重情理,悟得诗情,方能入味。朱自清先生在《诵读与诗》一文中指出:“‘读’原是‘抽绎意蕴’的意思,默读只是‘玩索义蕴’的工作做得好,只有朗诵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新诗不要唱,不要吟:它的生命在诵读,它得生活在诵读里。”
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只要抓住了诗歌的特点,上课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对于语言指导诵读,才能够走进诗歌的内核,感受诗歌的魅力。诗中或轻快或沉滞,或舒缓或急促的节奏韵律变化,反映着诗人情绪的起伏波动。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进入诗歌的意境,更好的品味诗歌所传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自主感知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使学生通过诵读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歌的意境,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美的熏陶。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将学生放到课堂的第一位,所有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多诵读,多体验、多感动。把舞台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欣赏自己、成就自己。最后达到理解诗歌主旨,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意境,提高语文学习积极性这一最终目的。
诗歌的涵泳诵读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环节,也就是“三读”。一是“粗读”:自由阅读全诗,达到整体感知,了解文本的目的。二是“研读”:带着问题,局部诵读,以读来带动赏析。三是“美读”:带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体味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所营造的意境,达到“我即诗人,诗人即我”的境界。
三、发挥主体,教学互动
新课标背景下,要更新教育观念,确定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机会,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发挥主体精神,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录音朗读诗词是实践的一个好方法。让每个学生备一盘磁带作为诗词预习之用,要求将诗词制成朗读录音,课前用几分钟在全班同学面前抽查一、二个学生的录音,当堂播放,评论、打分,学生听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我的声音”,其乐趣无穷。此时学生又俨然成一个欣赏者,自己去体会诗词的感情色彩及分寸,去鉴别自己的朗读与作品原意符合不符合,去评判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劳动收获的欢愉可想而知了。用录音训练朗读的方法,可以达到的效果有:熟悉诗词;引起对诗词的兴趣;进入诗词的意境并加深理解;产生疑问,引起思考;养成认真读书、勤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己安排学习环节,自己检查学习质量,自己品尝学习成果,自己决定成功标准的自理自制能力等。
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目前,教育改革高潮迭起,语文教育正在逐渐回归诗性和人性,而青年学生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他们的生活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所以,我们的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能力、感悟人生的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诗歌,可以使他们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视友谊,思考时代,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并有高尚情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