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术的功能与表现途径多种多样,它并不单一,随着社会发展,形式越来越丰富的美术产物广泛运用在各类领域中;每件事物都以各自独立的形态存在,而且每件事物的存在都与其他事物的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辩证思维令人们在独立思考、创作的同时,去观察、发现事物间存在的种种明显与不显的连结,而美术的广度、深度、涵盖能力,几乎可以容纳进人类开智发展的历史与种种历史事件,美术有其深刻记录能力,在其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后,成为一门跨学科最广的联动课程。
关键词: 美术;美术学科;联动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26-01
引言:
在人类发展史的研究中,美术作品是一项重要的参考资料,古早时穴局人类在岩穴墙壁上作画,可能在当时的人看来,他们只是在记录重要事件,如宗教祭祀、狩猎步骤、图腾信仰等;到了今日,美术能够涵盖的广度、深度,其深厚的底蕴与天然的热力也不曾消褪,甚至更甚于前;美术能打破各学科间的壁障,能冲破种种束缚与枷锁,美术具有极强的联动性。
一、美术学科具有极强的涵盖力
我们现在所见的人类早期美术作品之中,许多都有极强的记录意味,墙壁上的图案是早期人类的史书、日记、以及教典;从中不难看出,在美术的历史发展,早期美术就不单单承载着某一单一功能,美术特性多样、功能多元、魅力独特,人类发展的早期,美术扮演着一个旁观记录者,如同封建王朝的皇宫里记录帝王生平的起居注,到后来,美术在多个领域中出现并蓬勃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参与者,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时,它与史学、文学、音乐、哲学、化学、数学、物理学产生了明明暗暗、千丝万缕的关联,却不趋同,各学科都有其各自的特点[1]。美术作为一种记录手段的同时,本身就具有主观性,它诞生之初就包含了绘画者的情感:古早时期的图腾崇拜、部落间的竞争厮杀、生殖崇拜、宗教祭祀以及荣誉象征,情感艺术的表达在早期美术诞生时便早已深入美术本身。美术学科具有极强的涵盖力,我们看一幅画,画面构图的方式、画面的疏落、画面中的时段、明暗、天气、季节、人物间的神态、联系、视线的方向、脸孔的朝向,细细观察,深入探究,能发现其中的精彩与奥妙,不看人物画,单看静物或风景画,我们细致观察后都能品味出其中季节与时令、天光与物象中的联系,美术的表达能力无疑是主观而强烈的,甚至于应试美术中,一个画室的学生画一个主题,他们都能画出千差万别,而应试要求在“形准”、“神肖”、“画面够出挑”、“细节够精致”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的画风自成一派,高等美术院校看中的灵气与画风,正是美术主观印象的表达。
而美术中的主观印象是怎么来的呢?优秀的美术作品为何能贴合人的心理,打动人的心神,动彻人的心魄呢?美术具有的种种魔力是天生的么?
美术具有极强的涵盖力,我们被画作里的眼神、情境、隐藏的细节吸引,必然是因为其涵盖的内容引发了我们内心的共鸣;美术的主观表达,抽象概念与最终呈现出的作品,都是画者在创造时自身的感悟与思考,是一种美妙的,上一秒到来后下一秒就会消散,甚至永不再现的灵犀一照。美术学科同样也具有极强的涵盖性,它丰富、美丽、可以深究其长远历史,也可单从一幅画面中分析其作者作画时的心理与感悟,美术学科多样、多元,层次丰满。
二、美术学科的联动性
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指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其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术绝不是一门单纯的,对意象概括描绘的训练;绘画途中应该多加思考,而不是像一些家长推崇备至的那种“对着照片或大师作品不断临摹,画得逼真就好。”美术并不是一门“逼真即可”的学科,一些家长只是希望通过美术来加分,为将来孩子的升学埋下第二条路径;家长的审美并未达到足够水平,以“像”为美,也没有真正了解过孩子对美术是否喜爱,这是极糟糕的;一节以“鱼”为主题的学科联动课,孩子们就能从语文、数学、自然、美术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在课堂上关注自己所描绘的鱼是否真的像某一种类的鱼[3]。
美术学科天生的主观性联动性自然不能光靠是否“像”来判断,这种判断方式必然会令美术作品染上匠气,失了神髓;“美术”从字面上看,可直接理解为“美丽的艺术”、“美妙的术科”、“美好的技术”,真正的美术需要画者拥有深邃的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对色彩,对生活的感悟与表现能力,自然,也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历史、诗歌、音乐等知识积累,需要多种文学、理学与哲学的参与,美术是一门跨学科最广的联动课程[3],如同文学创作者需要深厚的文学底蕴,甚至洞明世事,人情练达,又或者至纯至性,不曾入世,但两者所需的底蕴不可或缺,我们经常觉得某某天生会写文章,觉得某句诗、某句词、挑灯夜读时的某句话真的是自己生活的现实写照,被突然打动,对作者生平产生好奇,然而文章诗词里显露的,永远不过是作者底蕴的冰山一角,美术亦然;我们透过美术作品也许一时看不到其深处的知识量与底蕴,甚至以大多数人的眼光,长久凝视都很难发现,但作品里的那股气性与神髓不可缺失;一幅画能吸引人们驻足观赏,在它的内部,必然有其作者凝聚的思想与力量,这些能量通过笔触、色彩、线条流泻而出,在他们出现在画布上的那一刻,便已经不再属于作者。
就仿佛文学创作,下笔后,到了一定时候,你会发现笔下的人物有了自己的感情与原则,人物在渐渐挣脱创造者的规则束缚,有了魂。
本体、时空和运动是美术发展学的三个逻辑性定论[4],美术在不断发展,时间在不断推进,美术学科的联动性也在不断变化;画者的绘笔下带出万千变化,在那些不断变化的无端色彩里,隐藏着画者的知識结构与隐秘的心灵感悟。
三、结束语
美术是一门跨学科最广的联动课程,其能达到的深度、广度可与人类思维的深度、广度基本等同,美术的灵动与联动性,值得人们不断探索、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王蓉.美术学科前沿性发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171-172.
[2] 夏循藻.一节以“鱼”为主题的学科联动课[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09):58.
[3] 寇思.素质教育体系中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初中美术教育为中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06):81-83.
[4] 娄小明.小学美术边际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架和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3):65-68.
关键词: 美术;美术学科;联动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026-01
引言:
在人类发展史的研究中,美术作品是一项重要的参考资料,古早时穴局人类在岩穴墙壁上作画,可能在当时的人看来,他们只是在记录重要事件,如宗教祭祀、狩猎步骤、图腾信仰等;到了今日,美术能够涵盖的广度、深度,其深厚的底蕴与天然的热力也不曾消褪,甚至更甚于前;美术能打破各学科间的壁障,能冲破种种束缚与枷锁,美术具有极强的联动性。
一、美术学科具有极强的涵盖力
我们现在所见的人类早期美术作品之中,许多都有极强的记录意味,墙壁上的图案是早期人类的史书、日记、以及教典;从中不难看出,在美术的历史发展,早期美术就不单单承载着某一单一功能,美术特性多样、功能多元、魅力独特,人类发展的早期,美术扮演着一个旁观记录者,如同封建王朝的皇宫里记录帝王生平的起居注,到后来,美术在多个领域中出现并蓬勃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参与者,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时,它与史学、文学、音乐、哲学、化学、数学、物理学产生了明明暗暗、千丝万缕的关联,却不趋同,各学科都有其各自的特点[1]。美术作为一种记录手段的同时,本身就具有主观性,它诞生之初就包含了绘画者的情感:古早时期的图腾崇拜、部落间的竞争厮杀、生殖崇拜、宗教祭祀以及荣誉象征,情感艺术的表达在早期美术诞生时便早已深入美术本身。美术学科具有极强的涵盖力,我们看一幅画,画面构图的方式、画面的疏落、画面中的时段、明暗、天气、季节、人物间的神态、联系、视线的方向、脸孔的朝向,细细观察,深入探究,能发现其中的精彩与奥妙,不看人物画,单看静物或风景画,我们细致观察后都能品味出其中季节与时令、天光与物象中的联系,美术的表达能力无疑是主观而强烈的,甚至于应试美术中,一个画室的学生画一个主题,他们都能画出千差万别,而应试要求在“形准”、“神肖”、“画面够出挑”、“细节够精致”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的画风自成一派,高等美术院校看中的灵气与画风,正是美术主观印象的表达。
而美术中的主观印象是怎么来的呢?优秀的美术作品为何能贴合人的心理,打动人的心神,动彻人的心魄呢?美术具有的种种魔力是天生的么?
美术具有极强的涵盖力,我们被画作里的眼神、情境、隐藏的细节吸引,必然是因为其涵盖的内容引发了我们内心的共鸣;美术的主观表达,抽象概念与最终呈现出的作品,都是画者在创造时自身的感悟与思考,是一种美妙的,上一秒到来后下一秒就会消散,甚至永不再现的灵犀一照。美术学科同样也具有极强的涵盖性,它丰富、美丽、可以深究其长远历史,也可单从一幅画面中分析其作者作画时的心理与感悟,美术学科多样、多元,层次丰满。
二、美术学科的联动性
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指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其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术绝不是一门单纯的,对意象概括描绘的训练;绘画途中应该多加思考,而不是像一些家长推崇备至的那种“对着照片或大师作品不断临摹,画得逼真就好。”美术并不是一门“逼真即可”的学科,一些家长只是希望通过美术来加分,为将来孩子的升学埋下第二条路径;家长的审美并未达到足够水平,以“像”为美,也没有真正了解过孩子对美术是否喜爱,这是极糟糕的;一节以“鱼”为主题的学科联动课,孩子们就能从语文、数学、自然、美术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在课堂上关注自己所描绘的鱼是否真的像某一种类的鱼[3]。
美术学科天生的主观性联动性自然不能光靠是否“像”来判断,这种判断方式必然会令美术作品染上匠气,失了神髓;“美术”从字面上看,可直接理解为“美丽的艺术”、“美妙的术科”、“美好的技术”,真正的美术需要画者拥有深邃的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对色彩,对生活的感悟与表现能力,自然,也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历史、诗歌、音乐等知识积累,需要多种文学、理学与哲学的参与,美术是一门跨学科最广的联动课程[3],如同文学创作者需要深厚的文学底蕴,甚至洞明世事,人情练达,又或者至纯至性,不曾入世,但两者所需的底蕴不可或缺,我们经常觉得某某天生会写文章,觉得某句诗、某句词、挑灯夜读时的某句话真的是自己生活的现实写照,被突然打动,对作者生平产生好奇,然而文章诗词里显露的,永远不过是作者底蕴的冰山一角,美术亦然;我们透过美术作品也许一时看不到其深处的知识量与底蕴,甚至以大多数人的眼光,长久凝视都很难发现,但作品里的那股气性与神髓不可缺失;一幅画能吸引人们驻足观赏,在它的内部,必然有其作者凝聚的思想与力量,这些能量通过笔触、色彩、线条流泻而出,在他们出现在画布上的那一刻,便已经不再属于作者。
就仿佛文学创作,下笔后,到了一定时候,你会发现笔下的人物有了自己的感情与原则,人物在渐渐挣脱创造者的规则束缚,有了魂。
本体、时空和运动是美术发展学的三个逻辑性定论[4],美术在不断发展,时间在不断推进,美术学科的联动性也在不断变化;画者的绘笔下带出万千变化,在那些不断变化的无端色彩里,隐藏着画者的知識结构与隐秘的心灵感悟。
三、结束语
美术是一门跨学科最广的联动课程,其能达到的深度、广度可与人类思维的深度、广度基本等同,美术的灵动与联动性,值得人们不断探索、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王蓉.美术学科前沿性发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171-172.
[2] 夏循藻.一节以“鱼”为主题的学科联动课[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09):58.
[3] 寇思.素质教育体系中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初中美术教育为中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06):81-83.
[4] 娄小明.小学美术边际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架和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