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沧州市是农业生产大市,可耕种土地面积77.93万hm2。玉米是第一大粮食作物。多年来,对于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病虫草发生种类及为害情况不太明晰。为此,笔者协同相关单位技术人员进行了初步调查,基本明确了发生在沧州地区玉米田的病虫草种类,并提出了相关防控建议。
关键词 玉米田;病虫草;种类;河北沧州
中图分类号 S435.13;S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41-03
玉米是滄州市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2008年以来播种面积均超过40万hm2,2013年全市播种面积达到了49.8万hm2。玉米田病虫草害的发生与危害,直接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玉米品种的更替,玉米田有害生物的种群结构亦不断地发生变化。为确保这一大宗农作物安全生长,实现玉米的稳产高产和农民增收增效,组织科研和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对玉米田的病虫草害种类进行了调查,初步明确了沧州市玉米田病、虫、草害的种类,为下一步提出合理化防控建议提供了科学依据。据调查统计,在沧州市玉米田危害明显的病虫草害共计100种,其中病害13种,虫害35种,杂草52种。
1 调查地点及方法
调查地点:沧县、任丘、河间、献县、肃宁、吴桥、东光、南皮、泊头、青县、孟村、盐山、黄骅、海兴。调查方法:普查、黑光灯诱集观测、田间踏查、饲养观察、走访调查、查阅历史资料。
2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当年发生和历年发生的病、虫、草害种类及危害情况。
3 调查结果
3.1 玉米田病害种类
根据田间发病症状和发生规律,结合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和历史资料,认为在沧州市玉米田发生的病害有13种,其中真菌性病害11种,病毒性病害2种,现将每种病害的发生情况阐述如下。
3.1.1 玉米大斑病。病原为玉米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常年发生。
3.1.2 玉米小斑病。病原为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常年发生。
3.1.3 玉米褐斑病。病原为玉蜀黍节壶菌(Physoderma mayd-is),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常年轻至中度发生。
3.1.4 玉米粗缩病。病原为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MRDV)]。1997年开始危害加重,一般年份轻至中度发生。
3.1.5 玉米丝黑穗病,病原为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a),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常年零星发生。
3.1.6 玉米瘤黑粉病。病原为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DC.)Corda],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前黑粉菌属,常年零星发生。
3.1.7 玉米纹枯病。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常年轻至中度发生。
3.1.8 玉米青枯病。病原有腐霉菌和镰刀菌两大类。腐霉菌类有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和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镰刀菌类有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和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其有性世代分别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和藤仓赤霉(G.fujikuroi),均属子囊菌亚门。轻至中度发生。
3.1.9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病原为[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属马铃薯Y病毒组,零星至轻度发生。
3.1.10 玉米疯顶病。病原为大孢指疫霉玉蜀变种(Sclerop-hthora macrospora),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任丘市部分玉米田发生。
3.1.11 弯孢霉叶斑病。又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为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常年轻发生。
3.1.12 拟眼斑病。病原为玉蜀黍球梗孢菌(Kabatiella zeae),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零星偶发。
3.1.13 玉米锈病。病原为高粱柄锈菌(Puccinia sorghi),属担子菌亚门真菌,零星偶发。
3.2 玉米田虫害种类
根据田间调查和饲养观察,结合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和历史资料,认为在沧州市玉米发生的虫害有35种,隶属7目14科。
3.2.1 鳞翅目。共12种,具体如下:
(1)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übner)],俗称玉米钻心虫,属螟蛾科。为常年多发性害虫,是玉米田的主要害虫之一。
(2)桃蛀野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ée),俗称桃蛀螟,属螟蛾科。是近几年玉米上的主要害虫,特别是在玉米生长后期,其危害程度甚至超过玉米螟。
(3)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又名棉铃实夜蛾,属夜蛾科,为玉米上的主要害虫之一。
(4)二点委夜蛾。学名为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异名:Athetis lepigone)[1],夜蛾科。2006年首次發现危害夏玉米苗,症状易与地老虎混淆。点片发生,小麦秸秆覆盖田块较重。2011年暴发危害。2012年危害较轻,2013年沧县黑光灯诱蛾量大,但田间少见幼虫和危害状。
(5)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灯蛾科。 2011年沧县植保站首次在玉米千秸秆中发现越冬蛹,经饲养观察,确认为美国白蛾[2]。 (6)粘虫(Leucamia separata Walker),属夜蛾科。为偶发性害虫,2012年暴发,超过66%的玉米田块百株虫量50~100头,严重地块平均百株虫量达1000头,个别地块单株虫量高达56头,426.67 hm2玉米绝收。献县、青县、河间、沧县4个县(市)的受害程度为20年之最。
(7)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属夜蛾科,是玉米上的次要害虫。
(8)蛀茎夜蛾[Helotropha leucostigma Laevis(Bater)],属夜蛾科,为次要害虫。
(9)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 Schiffermüller)。2种属夜蛾科,其幼虫为多食性,是主要地下害虫。
(10)稀点雪灯蛾[Spilosoma urticae(Esper)],俗称黄腹灯蛾。
(11)红缘灯蛾[Amsacta lactinea(Cramer)],俗称红袖灯蛾。
(10)和(11)2种均属灯蛾科。20世纪80年代曾严重发生,现已下降为次要害虫。
3.2.2 直翅目:共9种。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vnn);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Ivanov)];黃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中华剑角蝗(Acrida cinerea Thunberg),又名中华蚱蜢。以上6种均属蝗科,以若虫和成虫危害,为多食性害虫,暴发年份危害严重。
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属蝼蛄科。以成虫和幼虫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和幼芽、幼根、幼茎。为多食性地下害虫,是玉米上的次要害虫。斗蟋蟀(Gryllodes hemelytrus Saussure),属蟋蟀科,为次要害虫。中华蟋蟀(Gryllus chinensis weber),亦称家蟋蟀,属蟋蟀科,为次要害虫。
3.2.3 同翅目:共2种。
(1)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属蚜科,为常年发生的次要害虫。
(2)玉米耕葵粉蚧(Trionymus agrostis Wang et Zhang),属粉蚧科,是我国玉米上的新害虫,2001年在任丘首次发现,2004年达到危害高峰,严重地块减产70%以上。到2006年基本得到控制。
3.2.4 蜱螨目:共3种。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s Ehara),以上3种均属叶螨科。正常年份发生轻,夏季干旱年份危害较重。
3.2.5 缨翅目。玉米黄蓟马[Anaphothrips obscurus(Müller)],又称黄呆蓟马,属蓟马科,为次要害虫。
3.2.6 鞘翅目:共6种。其中,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属于鳃金龟科;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属于鳃金龟科。黑绒鳃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 Mots-chulsky),属于鳃金龟科。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属于丽金龟科。以上4种俗称地蚕,幼虫为多食性地下害虫。成虫取食玉米叶片,危害较轻,是玉米上的次要害虫。
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Faldemann)] 、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Miwa)],均属叩头虫科。幼虫为多食性地下害虫,是玉米上的次要害虫。
3.2.7 双翅目:共2种。
(1)瑞典秆蝇(Oscinella frit Linnaeus),属秆蝇科,为次要害虫。
(2)斑大蚊[Nephrotoma scalaris terminalis(Wiedemann)],属大蚊科[3]。2011年在吴桥县玉米和辣椒田发现,危害症状易与二点委夜蛾混淆,但发生时间较晚。
3.3 玉米田杂草种类
在沧州地区玉米田共发现21科51种杂草,其中马唐、牛筋草、小蓟、苣荬菜、藜、苘麻、田旋花、打碗花、铁苋菜、鹅绒藤、反枝苋、龙葵、葎草、马齿苋14种最为常见。
3.3.1 禾本科雜草。具体包括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Beauv]、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L.)Scop]、虎尾草(Chloris virgata Swartz)、牛筋草(Gramineae)、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inn.)Beauv]、狗牙根[Cynodondactylon(Linn.)Pers]8种杂草。
3.3.2 菊科杂草。具体包括小蓟(Herba Cirsii Setosi),又名刺儿菜;大蓟(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 DC);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 C);山苦菜[chinensis(Thunb )Nakai ];苍耳(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 X.strumarium L.);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鳢肠[Eclipta prostrata(L)L];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altaicus(Willd)Novo-pokr];飞蓬[Erigeron speciosus(Lindl.)DC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2003年在献县首次发现,河畔、路边、田梗等非耕作地发生重。 3.3.3 藜科杂草。具体包括:藜(Chenopodium album);小藜(Chenopodium serotinum L);猪毛菜(Salsola collina Pall),俗称扎蓬棵;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inn)。
3.3.4 蓼科杂草。具体包括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inn)、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
3.3.5 锦葵科。具体包括茼麻(Abutilon hybridum)、野西瓜苗(Hibiscus trionum)。
3.3.6 旋花科。具體包括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裂叶牵牛花(Pharhiris nil qianniuhua)、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L.)Voigt ]。
3.3.7 大戟科。具体包括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inn.)、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或 Euphorbia macu-lata L.)2種。
3.3.8 鸭跖草科。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inn )。
3.3.9 萝摩科。具体包括萝摩[Metaplexisjaponica(Thunb.)Makino]、鹅绒藤(Cynanchum chinense)。
3.3.10 苋科。具体包括苋菜(Amaranth)、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凹头苋(Amaranthus lividus L.)、腋花苋(Amaranthus roxburghianus Kung)。
3.3.11 十字花科。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
3.3.12 茄科。具体包括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龙葵(Solanum nigrum L.)。
3.3.13 桑科。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r.)Merr.]。
3.3.14 马齿苋科。马齿苋(purslane herb)。
3.3.15 莤草科。莤草[Paederia foetida(L.)]。
3.3.16 车前科。具体包括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inn.)、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 Willd.)。
3.3.17 唇形科。夏至草[Lagopsis supina(Steph.ex Willd.)Ik.-Gal.ex Knorr]。
3.3.18 酢浆草科。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 )。
3.3.19 莎草科。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 L)。
3.3.20 蔷薇科。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supina)。
3.3.21 夹竹桃科(Apocynaceae)。罗布麻(A.venetum L)。
4 玉米田病虫草害防控建议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害能力。二是改变栽培制度。适当早播或晚播,避免主要病虫发生高峰期和玉米高感期重叠;进行间作或轮作,减少虫源和病源侵染。三是搞好农田常年发生的主要病虫如粘虫、玉米螟、桃柱螟、大斑病、小斑病等的监测和预警,准确掌握最佳防治时机,提高防治效果[4]。四是密切关注新发病虫草种类,如黄顶菊、二点委夜蛾等,掌握其发生危害规律,科学指导防治。同时注意现有有害生物种群结构变化,明确防治重点。五是科学施用农药,注意交替用药和轮换用药,把握用药时间,同时严格控制用药浓度,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成本,提高药效[5]。
5 参考文献
[1] 沧州市农业局.农业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张玉聚,武予清,崔金杰,等.农业病虫草害防治新技术精解[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业昆虫[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4] 刘杰.2012年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9):25-28.
[5] 沈道喜.玉米病虫草害综防技术[J].农技服务,2016(8):90.
关键词 玉米田;病虫草;种类;河北沧州
中图分类号 S435.13;S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41-03
玉米是滄州市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2008年以来播种面积均超过40万hm2,2013年全市播种面积达到了49.8万hm2。玉米田病虫草害的发生与危害,直接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玉米品种的更替,玉米田有害生物的种群结构亦不断地发生变化。为确保这一大宗农作物安全生长,实现玉米的稳产高产和农民增收增效,组织科研和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对玉米田的病虫草害种类进行了调查,初步明确了沧州市玉米田病、虫、草害的种类,为下一步提出合理化防控建议提供了科学依据。据调查统计,在沧州市玉米田危害明显的病虫草害共计100种,其中病害13种,虫害35种,杂草52种。
1 调查地点及方法
调查地点:沧县、任丘、河间、献县、肃宁、吴桥、东光、南皮、泊头、青县、孟村、盐山、黄骅、海兴。调查方法:普查、黑光灯诱集观测、田间踏查、饲养观察、走访调查、查阅历史资料。
2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当年发生和历年发生的病、虫、草害种类及危害情况。
3 调查结果
3.1 玉米田病害种类
根据田间发病症状和发生规律,结合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和历史资料,认为在沧州市玉米田发生的病害有13种,其中真菌性病害11种,病毒性病害2种,现将每种病害的发生情况阐述如下。
3.1.1 玉米大斑病。病原为玉米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常年发生。
3.1.2 玉米小斑病。病原为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常年发生。
3.1.3 玉米褐斑病。病原为玉蜀黍节壶菌(Physoderma mayd-is),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常年轻至中度发生。
3.1.4 玉米粗缩病。病原为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MRDV)]。1997年开始危害加重,一般年份轻至中度发生。
3.1.5 玉米丝黑穗病,病原为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a),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常年零星发生。
3.1.6 玉米瘤黑粉病。病原为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DC.)Corda],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前黑粉菌属,常年零星发生。
3.1.7 玉米纹枯病。病原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常年轻至中度发生。
3.1.8 玉米青枯病。病原有腐霉菌和镰刀菌两大类。腐霉菌类有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和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镰刀菌类有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和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其有性世代分别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和藤仓赤霉(G.fujikuroi),均属子囊菌亚门。轻至中度发生。
3.1.9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病原为[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属马铃薯Y病毒组,零星至轻度发生。
3.1.10 玉米疯顶病。病原为大孢指疫霉玉蜀变种(Sclerop-hthora macrospora),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任丘市部分玉米田发生。
3.1.11 弯孢霉叶斑病。又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为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常年轻发生。
3.1.12 拟眼斑病。病原为玉蜀黍球梗孢菌(Kabatiella zeae),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零星偶发。
3.1.13 玉米锈病。病原为高粱柄锈菌(Puccinia sorghi),属担子菌亚门真菌,零星偶发。
3.2 玉米田虫害种类
根据田间调查和饲养观察,结合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和历史资料,认为在沧州市玉米发生的虫害有35种,隶属7目14科。
3.2.1 鳞翅目。共12种,具体如下:
(1)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übner)],俗称玉米钻心虫,属螟蛾科。为常年多发性害虫,是玉米田的主要害虫之一。
(2)桃蛀野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ée),俗称桃蛀螟,属螟蛾科。是近几年玉米上的主要害虫,特别是在玉米生长后期,其危害程度甚至超过玉米螟。
(3)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又名棉铃实夜蛾,属夜蛾科,为玉米上的主要害虫之一。
(4)二点委夜蛾。学名为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异名:Athetis lepigone)[1],夜蛾科。2006年首次發现危害夏玉米苗,症状易与地老虎混淆。点片发生,小麦秸秆覆盖田块较重。2011年暴发危害。2012年危害较轻,2013年沧县黑光灯诱蛾量大,但田间少见幼虫和危害状。
(5)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灯蛾科。 2011年沧县植保站首次在玉米千秸秆中发现越冬蛹,经饲养观察,确认为美国白蛾[2]。 (6)粘虫(Leucamia separata Walker),属夜蛾科。为偶发性害虫,2012年暴发,超过66%的玉米田块百株虫量50~100头,严重地块平均百株虫量达1000头,个别地块单株虫量高达56头,426.67 hm2玉米绝收。献县、青县、河间、沧县4个县(市)的受害程度为20年之最。
(7)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属夜蛾科,是玉米上的次要害虫。
(8)蛀茎夜蛾[Helotropha leucostigma Laevis(Bater)],属夜蛾科,为次要害虫。
(9)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 Schiffermüller)。2种属夜蛾科,其幼虫为多食性,是主要地下害虫。
(10)稀点雪灯蛾[Spilosoma urticae(Esper)],俗称黄腹灯蛾。
(11)红缘灯蛾[Amsacta lactinea(Cramer)],俗称红袖灯蛾。
(10)和(11)2种均属灯蛾科。20世纪80年代曾严重发生,现已下降为次要害虫。
3.2.2 直翅目:共9种。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vnn);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Ivanov)];黃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中华剑角蝗(Acrida cinerea Thunberg),又名中华蚱蜢。以上6种均属蝗科,以若虫和成虫危害,为多食性害虫,暴发年份危害严重。
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属蝼蛄科。以成虫和幼虫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和幼芽、幼根、幼茎。为多食性地下害虫,是玉米上的次要害虫。斗蟋蟀(Gryllodes hemelytrus Saussure),属蟋蟀科,为次要害虫。中华蟋蟀(Gryllus chinensis weber),亦称家蟋蟀,属蟋蟀科,为次要害虫。
3.2.3 同翅目:共2种。
(1)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属蚜科,为常年发生的次要害虫。
(2)玉米耕葵粉蚧(Trionymus agrostis Wang et Zhang),属粉蚧科,是我国玉米上的新害虫,2001年在任丘首次发现,2004年达到危害高峰,严重地块减产70%以上。到2006年基本得到控制。
3.2.4 蜱螨目:共3种。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s Ehara),以上3种均属叶螨科。正常年份发生轻,夏季干旱年份危害较重。
3.2.5 缨翅目。玉米黄蓟马[Anaphothrips obscurus(Müller)],又称黄呆蓟马,属蓟马科,为次要害虫。
3.2.6 鞘翅目:共6种。其中,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属于鳃金龟科;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属于鳃金龟科。黑绒鳃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 Mots-chulsky),属于鳃金龟科。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属于丽金龟科。以上4种俗称地蚕,幼虫为多食性地下害虫。成虫取食玉米叶片,危害较轻,是玉米上的次要害虫。
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Faldemann)] 、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Miwa)],均属叩头虫科。幼虫为多食性地下害虫,是玉米上的次要害虫。
3.2.7 双翅目:共2种。
(1)瑞典秆蝇(Oscinella frit Linnaeus),属秆蝇科,为次要害虫。
(2)斑大蚊[Nephrotoma scalaris terminalis(Wiedemann)],属大蚊科[3]。2011年在吴桥县玉米和辣椒田发现,危害症状易与二点委夜蛾混淆,但发生时间较晚。
3.3 玉米田杂草种类
在沧州地区玉米田共发现21科51种杂草,其中马唐、牛筋草、小蓟、苣荬菜、藜、苘麻、田旋花、打碗花、铁苋菜、鹅绒藤、反枝苋、龙葵、葎草、马齿苋14种最为常见。
3.3.1 禾本科雜草。具体包括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Beauv]、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L.)Scop]、虎尾草(Chloris virgata Swartz)、牛筋草(Gramineae)、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inn.)Beauv]、狗牙根[Cynodondactylon(Linn.)Pers]8种杂草。
3.3.2 菊科杂草。具体包括小蓟(Herba Cirsii Setosi),又名刺儿菜;大蓟(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 DC);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 C);山苦菜[chinensis(Thunb )Nakai ];苍耳(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 X.strumarium L.);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鳢肠[Eclipta prostrata(L)L];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altaicus(Willd)Novo-pokr];飞蓬[Erigeron speciosus(Lindl.)DC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2003年在献县首次发现,河畔、路边、田梗等非耕作地发生重。 3.3.3 藜科杂草。具体包括:藜(Chenopodium album);小藜(Chenopodium serotinum L);猪毛菜(Salsola collina Pall),俗称扎蓬棵;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inn)。
3.3.4 蓼科杂草。具体包括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inn)、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
3.3.5 锦葵科。具体包括茼麻(Abutilon hybridum)、野西瓜苗(Hibiscus trionum)。
3.3.6 旋花科。具體包括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裂叶牵牛花(Pharhiris nil qianniuhua)、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L.)Voigt ]。
3.3.7 大戟科。具体包括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inn.)、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或 Euphorbia macu-lata L.)2種。
3.3.8 鸭跖草科。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inn )。
3.3.9 萝摩科。具体包括萝摩[Metaplexisjaponica(Thunb.)Makino]、鹅绒藤(Cynanchum chinense)。
3.3.10 苋科。具体包括苋菜(Amaranth)、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凹头苋(Amaranthus lividus L.)、腋花苋(Amaranthus roxburghianus Kung)。
3.3.11 十字花科。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
3.3.12 茄科。具体包括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龙葵(Solanum nigrum L.)。
3.3.13 桑科。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r.)Merr.]。
3.3.14 马齿苋科。马齿苋(purslane herb)。
3.3.15 莤草科。莤草[Paederia foetida(L.)]。
3.3.16 车前科。具体包括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inn.)、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 Willd.)。
3.3.17 唇形科。夏至草[Lagopsis supina(Steph.ex Willd.)Ik.-Gal.ex Knorr]。
3.3.18 酢浆草科。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 )。
3.3.19 莎草科。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 L)。
3.3.20 蔷薇科。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supina)。
3.3.21 夹竹桃科(Apocynaceae)。罗布麻(A.venetum L)。
4 玉米田病虫草害防控建议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害能力。二是改变栽培制度。适当早播或晚播,避免主要病虫发生高峰期和玉米高感期重叠;进行间作或轮作,减少虫源和病源侵染。三是搞好农田常年发生的主要病虫如粘虫、玉米螟、桃柱螟、大斑病、小斑病等的监测和预警,准确掌握最佳防治时机,提高防治效果[4]。四是密切关注新发病虫草种类,如黄顶菊、二点委夜蛾等,掌握其发生危害规律,科学指导防治。同时注意现有有害生物种群结构变化,明确防治重点。五是科学施用农药,注意交替用药和轮换用药,把握用药时间,同时严格控制用药浓度,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成本,提高药效[5]。
5 参考文献
[1] 沧州市农业局.农业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张玉聚,武予清,崔金杰,等.农业病虫草害防治新技术精解[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业昆虫[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4] 刘杰.2012年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9):25-28.
[5] 沈道喜.玉米病虫草害综防技术[J].农技服务,2016(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