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或茎腐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但在我国近年来才有严重发生,尤其今年特别严重,感染该病后会迅速蔓延,来势凶猛,一般病株率在10-20%,严重的40-50%,特别严重的高达80%以上,农民称之为“暴死”,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笔者根据多年经验,简要介绍了玉米青枯病发病原因、表现症状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青枯病;发生;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72-1
1 青枯病表现症状
玉米青枯病是土传病害,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这些病菌能够长期存在土壤中,会以菌丝体、卵孢子、厚垣孢子形式在土壤和未腐熟的肥料中、植物残体中越冬。
青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的生长后期,从玉米灌浆期开始即可能发病,乳熟期到蜡熟期是玉米青枯病的感病高峰期。玉米感病后叶片一般会由下而上逐步扩展,表现出青枯症状,即青灰色,似开水烫过,最终玉米全株都表现出青枯症状,少数会表现出黄枯症状。病株的茎基部3-4节变褐色,腐烂,失水干缩,内部空软,易折倒。剥开茎,可见内部有白色菌丝或红色霉状物。感病植株果穗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果穗下垂,不易收获。据检测,病株果穗重减轻20%左右,千粒重减轻15%左右。该病可分为急性和普通两种。急性发病速度非常快,从开始发病到全株感病只需1-3天,没有明显的从下而上的蔓延过程,而是骤然全株呈现出青枯症状;普通型发病较慢,一般在5-10天内全株才表现症状。
2 发病原因
2.1 品种
种植品种不抗或抗青枯病能力较弱,导致青枯病严重发生。
2.2 病原菌出现变异
病原菌由于自身的生存需要在繁殖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原来抗病的品种丧失抗性。
2.3 栽培与管理因素
2.3.1 重茬连作 我国大面积种植玉米,玉米已经成为了农民创收的主要种植种类,农民亲切的把玉米称为“铁秆作物”。因此,玉米连作已相当普遍,由于连年种植,而种植户又疏于管理,导致病原菌群在土壤中大量聚集,而农民没有及时掌握田间土壤情况,到了玉米生长后期才发现病害的发生,此时病原菌已经大量蔓延。
2.3.2 种植密度过大 种植过密,造成田间郁闭度高,通风不良,光照强度不够,不适宜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同时种植过密,植株的营养面积小,植株弱小,导致自身的抗病性降低。
2.3.3 不合理施肥 氮肥施用过多,磷钾肥使用量不足,造成植株营养生长过旺,抗病能力下降。
2.3.4 病残体没有及时清理 前茬发病植株残体没有及时、彻底清理,病菌在植株的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病菌通过植株气孔或伤口侵入在此地块种植的玉米植株。
2.4 气候因素
连阴雨后天晴连续暴晒的气候条件利于玉米青枯病的大面积发生,尤其低洼地块更易爆发青枯病。例:2006年黄淮地区9月3日、4日普降大雨,接着5-6日两天暴晴,随后黄海地区玉米青枯病大面积发生,严重影响了黄淮地区玉米灌浆期的正常生长。
3 防治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青枯病强的玉米品种是一项有效的防治措施,更有利于规避大灾风险。事实表明,在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某些高抗病性品种的发病率一般会低于10%。
3.2 轮作、间作
间作可以提供适宜玉米生长的环境条件,利于植株通风透光及对养分的吸收,使植株生长旺盛不易感病。同时大力推广玉米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实践表明,玉米与大豆、花生等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可显著减轻病害的发生。如果条件不允许,即使不能进行作物间的轮作,也应该进行玉米品种间的轮作,避免连续多年种植单一品种,例如,我国部分地区大面积多年使用单一美系品种,在今年就造成了大面积的病害发生,因此,为了规避类似灾害发生,应该进行合理轮作。
3.3 彻底清洁田园
在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将病株、病叶带出田块外进行集中处理,减少病原的积累。在秋季整地时,深翻土壤,进行晒垡,也可以有效减少和控制侵染源。
3.4 使用包衣种子
种子包衣剂中含有杀菌剂、杀虫剂,能够抵抗病原菌得侵染。同时包衣剂中还含有微量元素能为幼苗提供部分营养,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实践表明,正确选用包衣剂能够达到80%以上防治效果。种子包衣剂的用量一般为种子量的1/40-1/50。
3.5 加强栽培管理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适时做好中耕、培土、除草工作,增强土壤通透性,以利于根系发育,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多施优质腐熟农家肥,注意要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锌、钾肥,能够促进玉米生長,提高玉米植株抗病性,从而降低发病率;低洼地块要注意及时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加强土壤通透性;同时,在发病初期,可以通过及时摘除病叶的方法减轻病害,切记要将病叶集中处理。
3.6 药剂防治
用50%托布津粉剂500-1000倍液浸种2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净后播种;在播种前用70%五氯硝基苯配制成含药量不超过0.7%的药土,播种后覆盖在种子表面;在喇叭口期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进行喷雾预防;当最初发现少数病株时,可使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喷施根茎或灌根,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进行2-3次。
参考文献
[1] 白石,赵杨,李士东.玉米青枯病大面积发生与防治建议[J].杂粮作物,2007,(1期) .
[2] 吴全安,梁克恭,朱小阳,等.北京和浙江地区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农业科学,1989,(5).
[3] 宋玉墀,陈鹏印.玉米青枯病调查研究简报[J].陕西农业科学,1984,(4).
[4] 温瑞,黄梧芳,康绍兰,等.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1).
[5] 宋佳兴,吴川,朱瑜.玉米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9).
作者简介:陈子宾(1963-),男,就职于吉林省农安县永安乡农业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工作。
关键词:玉米;青枯病;发生;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72-1
1 青枯病表现症状
玉米青枯病是土传病害,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这些病菌能够长期存在土壤中,会以菌丝体、卵孢子、厚垣孢子形式在土壤和未腐熟的肥料中、植物残体中越冬。
青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的生长后期,从玉米灌浆期开始即可能发病,乳熟期到蜡熟期是玉米青枯病的感病高峰期。玉米感病后叶片一般会由下而上逐步扩展,表现出青枯症状,即青灰色,似开水烫过,最终玉米全株都表现出青枯症状,少数会表现出黄枯症状。病株的茎基部3-4节变褐色,腐烂,失水干缩,内部空软,易折倒。剥开茎,可见内部有白色菌丝或红色霉状物。感病植株果穗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果穗下垂,不易收获。据检测,病株果穗重减轻20%左右,千粒重减轻15%左右。该病可分为急性和普通两种。急性发病速度非常快,从开始发病到全株感病只需1-3天,没有明显的从下而上的蔓延过程,而是骤然全株呈现出青枯症状;普通型发病较慢,一般在5-10天内全株才表现症状。
2 发病原因
2.1 品种
种植品种不抗或抗青枯病能力较弱,导致青枯病严重发生。
2.2 病原菌出现变异
病原菌由于自身的生存需要在繁殖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原来抗病的品种丧失抗性。
2.3 栽培与管理因素
2.3.1 重茬连作 我国大面积种植玉米,玉米已经成为了农民创收的主要种植种类,农民亲切的把玉米称为“铁秆作物”。因此,玉米连作已相当普遍,由于连年种植,而种植户又疏于管理,导致病原菌群在土壤中大量聚集,而农民没有及时掌握田间土壤情况,到了玉米生长后期才发现病害的发生,此时病原菌已经大量蔓延。
2.3.2 种植密度过大 种植过密,造成田间郁闭度高,通风不良,光照强度不够,不适宜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同时种植过密,植株的营养面积小,植株弱小,导致自身的抗病性降低。
2.3.3 不合理施肥 氮肥施用过多,磷钾肥使用量不足,造成植株营养生长过旺,抗病能力下降。
2.3.4 病残体没有及时清理 前茬发病植株残体没有及时、彻底清理,病菌在植株的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病菌通过植株气孔或伤口侵入在此地块种植的玉米植株。
2.4 气候因素
连阴雨后天晴连续暴晒的气候条件利于玉米青枯病的大面积发生,尤其低洼地块更易爆发青枯病。例:2006年黄淮地区9月3日、4日普降大雨,接着5-6日两天暴晴,随后黄海地区玉米青枯病大面积发生,严重影响了黄淮地区玉米灌浆期的正常生长。
3 防治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青枯病强的玉米品种是一项有效的防治措施,更有利于规避大灾风险。事实表明,在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某些高抗病性品种的发病率一般会低于10%。
3.2 轮作、间作
间作可以提供适宜玉米生长的环境条件,利于植株通风透光及对养分的吸收,使植株生长旺盛不易感病。同时大力推广玉米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实践表明,玉米与大豆、花生等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可显著减轻病害的发生。如果条件不允许,即使不能进行作物间的轮作,也应该进行玉米品种间的轮作,避免连续多年种植单一品种,例如,我国部分地区大面积多年使用单一美系品种,在今年就造成了大面积的病害发生,因此,为了规避类似灾害发生,应该进行合理轮作。
3.3 彻底清洁田园
在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将病株、病叶带出田块外进行集中处理,减少病原的积累。在秋季整地时,深翻土壤,进行晒垡,也可以有效减少和控制侵染源。
3.4 使用包衣种子
种子包衣剂中含有杀菌剂、杀虫剂,能够抵抗病原菌得侵染。同时包衣剂中还含有微量元素能为幼苗提供部分营养,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实践表明,正确选用包衣剂能够达到80%以上防治效果。种子包衣剂的用量一般为种子量的1/40-1/50。
3.5 加强栽培管理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适时做好中耕、培土、除草工作,增强土壤通透性,以利于根系发育,增强根系吸收能力;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多施优质腐熟农家肥,注意要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锌、钾肥,能够促进玉米生長,提高玉米植株抗病性,从而降低发病率;低洼地块要注意及时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加强土壤通透性;同时,在发病初期,可以通过及时摘除病叶的方法减轻病害,切记要将病叶集中处理。
3.6 药剂防治
用50%托布津粉剂500-1000倍液浸种2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净后播种;在播种前用70%五氯硝基苯配制成含药量不超过0.7%的药土,播种后覆盖在种子表面;在喇叭口期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进行喷雾预防;当最初发现少数病株时,可使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喷施根茎或灌根,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进行2-3次。
参考文献
[1] 白石,赵杨,李士东.玉米青枯病大面积发生与防治建议[J].杂粮作物,2007,(1期) .
[2] 吴全安,梁克恭,朱小阳,等.北京和浙江地区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农业科学,1989,(5).
[3] 宋玉墀,陈鹏印.玉米青枯病调查研究简报[J].陕西农业科学,1984,(4).
[4] 温瑞,黄梧芳,康绍兰,等.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1).
[5] 宋佳兴,吴川,朱瑜.玉米青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9).
作者简介:陈子宾(1963-),男,就职于吉林省农安县永安乡农业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