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对整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的开始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不仅能抓住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快速进入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下面谈谈我在导入新课时的几点做法:
一、生活导入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春夏秋冬的自然风光,学生从四季更替,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的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启发:“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有的说:“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周而复始。”有的说:“每个星期从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又从星期一……无穷无尽。”我又引导:“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 新课由此自然展开,学生眼中的数学不但活生生的,充满情感,富有生命,而且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二、故事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叙述,把学生带入教师设置故事氛围,使学生“乐之”进而求之。在教学“角”时,我就利用“小马过河”的童话故事导入:“小马离开妈妈到河对岸去,妈妈告诉它,过河时,选有‘角’图案标志的地方走,那里水浅,其他地方水深危险。小马到了河边,河里果然竖起许多牌子,上面尽是些稀奇古怪的图案,可是哪些是角呢?”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了,纷纷进行比较分析,终于找到了路线,也从中抽象出了角的概念。
三、情境导入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对周围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根据教材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春游展开话题:“今天我们要组织外出旅游,听到这个消息,可把大家乐坏了,尤其是小叮当,他太激动了,一晚上醒了好几次。大家看,这是小叮当几次醒来的时刻,你认识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这样,尊重学生已有的看钟表的生活经验,实现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又使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进而步入求索意境,可谓事半功倍!
四、设疑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设置悬念提出问题,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先写出“3、30、300”三个数,提问:“能添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吗?”学生陷入沉思。通过认真思考,有的说:“3元=30角=300分”;有的说:“3米=30分米=300厘米”……我予以肯定后,接着问:“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使之相等吗?”学生思维更加积极,就连平时不太爱动脑筋的也议论开了。都争先恐后地说:“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我接着提问:“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小数的性质。”火候到了,水到渠成引出课题《小数的性质》。这看似简单的三个数,却合理开发利用教材,尊重孩子的起点,依托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励探索,为孩子的成功创新铺下基石,成为一篇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
五、实践导入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并不单是以简单的“接受数学知识”为核心的,他们也应该获得那些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因此,新课的导入,要注重在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为学生铺路搭桥,用学生熟悉的实物为例,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尽可能让学生的脑、手、口并用,使学生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留下形象、生动的概念表象,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方面全方位有所准备的状态下开始学习。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量一个铁丝圈的周长,学生纷纷把铁丝剪开拉直量,我随后拿出一个硬币和一个圆形瓶盖让学生接着量,学生分组讨论后,发现滚动一周的长度即周长,所以用线绳绕一周量。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个圆,问:“怎么量周长?”接着适时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圆周长与直径,经过多次尝试,学生惊奇地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个结论对于学生来说不亚于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圆周率的概念在学生们的探讨下水到渠成地呈现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创设了一个实践发现的空间,学生不仅发现枯燥的数字背后还有智慧的花朵,也真真切切体会到数学学习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乐趣。
六、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抽象内容具体化,枯燥内容生动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我先出示了一张题卡6+6+6,学生不屑地喊:“等于18”,我把题卡展开了一些:6+6+6+6+6+6+6+6+6,学生有些沉默了,我又一下子把折叠的题卡全部展开了:6+6+6+6+6+6+6+6+6+……+6,学生顿时愣住了,我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挺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种新的运算——乘法。”这样的导入,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都离不开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启迪性。我们要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灵活设计,使导入——这个教学的“引子”,在学生心灵上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
一、生活导入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春夏秋冬的自然风光,学生从四季更替,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的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启发:“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有的说:“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周而复始。”有的说:“每个星期从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又从星期一……无穷无尽。”我又引导:“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 新课由此自然展开,学生眼中的数学不但活生生的,充满情感,富有生命,而且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二、故事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叙述,把学生带入教师设置故事氛围,使学生“乐之”进而求之。在教学“角”时,我就利用“小马过河”的童话故事导入:“小马离开妈妈到河对岸去,妈妈告诉它,过河时,选有‘角’图案标志的地方走,那里水浅,其他地方水深危险。小马到了河边,河里果然竖起许多牌子,上面尽是些稀奇古怪的图案,可是哪些是角呢?”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了,纷纷进行比较分析,终于找到了路线,也从中抽象出了角的概念。
三、情境导入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对周围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根据教材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春游展开话题:“今天我们要组织外出旅游,听到这个消息,可把大家乐坏了,尤其是小叮当,他太激动了,一晚上醒了好几次。大家看,这是小叮当几次醒来的时刻,你认识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这样,尊重学生已有的看钟表的生活经验,实现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又使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进而步入求索意境,可谓事半功倍!
四、设疑导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设置悬念提出问题,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先写出“3、30、300”三个数,提问:“能添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吗?”学生陷入沉思。通过认真思考,有的说:“3元=30角=300分”;有的说:“3米=30分米=300厘米”……我予以肯定后,接着问:“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使之相等吗?”学生思维更加积极,就连平时不太爱动脑筋的也议论开了。都争先恐后地说:“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我接着提问:“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小数的性质。”火候到了,水到渠成引出课题《小数的性质》。这看似简单的三个数,却合理开发利用教材,尊重孩子的起点,依托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励探索,为孩子的成功创新铺下基石,成为一篇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
五、实践导入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并不单是以简单的“接受数学知识”为核心的,他们也应该获得那些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因此,新课的导入,要注重在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为学生铺路搭桥,用学生熟悉的实物为例,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尽可能让学生的脑、手、口并用,使学生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留下形象、生动的概念表象,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方面全方位有所准备的状态下开始学习。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量一个铁丝圈的周长,学生纷纷把铁丝剪开拉直量,我随后拿出一个硬币和一个圆形瓶盖让学生接着量,学生分组讨论后,发现滚动一周的长度即周长,所以用线绳绕一周量。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个圆,问:“怎么量周长?”接着适时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圆周长与直径,经过多次尝试,学生惊奇地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个结论对于学生来说不亚于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圆周率的概念在学生们的探讨下水到渠成地呈现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创设了一个实践发现的空间,学生不仅发现枯燥的数字背后还有智慧的花朵,也真真切切体会到数学学习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乐趣。
六、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抽象内容具体化,枯燥内容生动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我先出示了一张题卡6+6+6,学生不屑地喊:“等于18”,我把题卡展开了一些:6+6+6+6+6+6+6+6+6,学生有些沉默了,我又一下子把折叠的题卡全部展开了:6+6+6+6+6+6+6+6+6+……+6,学生顿时愣住了,我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挺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种新的运算——乘法。”这样的导入,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都离不开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启迪性。我们要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灵活设计,使导入——这个教学的“引子”,在学生心灵上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