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从随堂课的调研来看,情境创设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往往脫离教材、学生的特点;也有的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情境发挥不了作用,只充当了课堂中的过客;还有的情境脱离生活实际,有生搬硬套之嫌……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的品德课堂中,有些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陷入了误区,迷失了方向。以下,为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促使其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谈几点看法。
1.以境激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又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的道德参与,从而积极探索新知识。
2.以境促思。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好玩,故事、游戏是他们的所爱。由于受生活经验局限,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极易受外界影响,在教学一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时,如果老师直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不爱听、不动脑。所以,教学中创设故事、游戏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其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3.以境促悟。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教师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产生新的认识和感悟。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只有创设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巧妙地组织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悟过程,才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引发他们来自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体验,悟出道理。
4.以境导行。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也就是说,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形成。然而,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学生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实际生活中却把道理抛到了脑后。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成为“坐而论道”,以致“华而不实”。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大舞台,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情境使学生把课内体验到的经验和产生的冲动延伸到课外,把正确的、已感受到的、真正理解到的道德认知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去。
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和道德感悟,促进道德内化,品德教学才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1.以境激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又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的道德参与,从而积极探索新知识。
2.以境促思。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好玩,故事、游戏是他们的所爱。由于受生活经验局限,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极易受外界影响,在教学一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时,如果老师直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不爱听、不动脑。所以,教学中创设故事、游戏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其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3.以境促悟。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教师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产生新的认识和感悟。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只有创设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巧妙地组织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悟过程,才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引发他们来自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体验,悟出道理。
4.以境导行。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也就是说,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形成。然而,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学生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实际生活中却把道理抛到了脑后。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与生活的联系,使课堂教学成为“坐而论道”,以致“华而不实”。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大舞台,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情境使学生把课内体验到的经验和产生的冲动延伸到课外,把正确的、已感受到的、真正理解到的道德认知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去。
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和道德感悟,促进道德内化,品德教学才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