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写爱情故事的90后,如何在自己的故事里描绘出她们这代人的爱情模板?
23岁那年,我觉得自己找到了可以结婚的对象。没有人催婚,只是遇到了,心動了,就决定了。
我无法容忍“灵魂粗鄙”的伴侣。因为从事文化出版的工作,加之幼时学美术,所以我更注重与伴侣的精神生活交流。在看脸的时代,颜值实际上远没有一个能聊几句文化艺术的男朋友重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读过不少书,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才能让我们随时都能聊天,并且能够聊到一起去。
我从来都不会把爱情与物质分开。物质基础牢固了谈的爱情,是锦上添花的事,否则它就成了可怕的消耗。
90后里也有爱情大过天的。同事A18岁就结婚生子,结婚时夫妻俩都是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但那时觉得有情饮水饱,爱情能解决一切难题。早期的甜蜜过后,生孩子、养孩子,都成了问题;而且太年轻就为人妻、为人母,自己变得很憔悴,男方又是啃老族,整天打游戏,要不就去喝酒玩闹。
贫贱夫妻百事哀,两口子吵了5年多,最后还是离了。再然后就不轻易谈感情,她决定等到自己什么都有了,才可以张开双臂迎接爱情。
我们可以不必强求在爱情阶段就有房有车,生活往往没有那么完美。所以结婚的标配我觉得应该是:
独立成熟的人格,互相尊重、爱慕的心,来源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
这也是能把日子过好的标配。
我特别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90后思想更开放、行事更大胆,所以对婚姻更不负责、更逃避婚姻,闪婚闪离的比例会更高。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年龄段都有闪婚闪离以及毕婚族,在我认识的人中,反倒是80后的恐婚族更多。
闪婚与不幸福不是因果关系,即便90后的离婚率会被其他年代的人都高,也不过是把爱情想得太好、对婚姻没有畏惧心、对分手没那么在意导致的。我有一个同龄的同行,虽然是毕婚族,但她和老公是青梅竹马,恋爱了很多年,这么多年的感情却在进入婚姻后只维持了不到三个月——领证后办完婚礼、度完蜜月就离婚了。
而我的一位美术老师,70后,与太太闪婚,两人幸福地过了十几年了。
还是那句话,幸福与否只与心智成熟度、责任感有关。
90后的包容性很强,年龄差、跨性别都已经是老掉牙的问题了,我们才不在乎。
大学时我有个老师,与自己的妻子相差30岁,现在他的孩子才几岁,带着儿子散步别人都会以为是他孙子。这件事也许有人会当谈资,可我们这群90后学生对他的生活基本不关心,别人讲起,也就是淡淡“哦”一声。
爱情这件事,只要双方愿意,且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差多少岁都可接受。
90后一方面可以很自我,想做什么、想选什么样的生活,不会考虑太多,做了再说。但在感情上我们却更倾向于传统的方式,比如相亲。
相亲对我们来说,不像70后、80后那样就是为了找一个结婚对象。我们把它当做一种社交方式:即使相亲后无法成为伴侣,成为朋友也是不错的选择啊;成为了朋友,通过他再认识人,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
但相亲这件事也有底线,我们从小就接受各种讯息的轰炸,思想更独立,不乐意被父母指手画脚。所以一旦觉得被管束了,就会毫不犹豫地反抗。
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认识对方,最后要走向婚姻,都必须建立在平等之上,既要对方爱我,同时我也必须爱对方,不对等的爱情是无法长久的。
有意思的是,当爱情和亲情发生冲突时,我的朋友们都选择了爱情,这也许是我们这代人最大的时代特征吧。个性强,一旦发生冲突就会变得格外激烈,要死要活的,离家出走的,私奔的……在狗血电视剧里看到的戏码都会上演一遍。或者说,我们受影视剧的影响很深。
但更有意思的一件事是,那些遭到父母反对的爱情,即使没有被亲情冲击垮掉,最后自己也会垮掉。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B就以绝食的方式赢得了父母的妥协,但这段感情只持续了几个月。因为B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精力、牺牲了那么多,男友却没多少感动,更没有加倍补偿她;男友则觉得B的行为给了他太大压力,承受不住了。而当初朋友母亲反对这段感情的理由就是:男孩性格犹犹豫豫,担不起事儿。
不撞得头破血流,我们很难在感情上听进去别人的意见。
父母那辈对婚姻的态度,我同意“务实”这点;但我不同意他们用忍耐来维持婚姻的态度。我认识一个经历过家暴的女孩,逆来顺受的她一次次被丈夫毒打,然而每次当她逃回家,父母都用“忍忍吧”这三个字来劝导她,她的妈妈亲口告诉她:等到丈夫老了打不动了,生活也就好了。
她忍了两年,终于还是选择了离婚,而这期间最大的阻力来自父母。老一辈对于忍耐有着令人称奇的执着,但并不能代表他们的忍耐全都是正确的。
70后在我的印象中是比较传统的,我曾经在收拾老家书柜时,发现叔叔写给婶婶的成堆信件和日记,那一代人的感情模式较坚实稳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反,80后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有些矫枉过正,似乎更注重“与众不同”和所谓的“自由”。一个80后的读者跟我说,她曾有过三十多个男朋友,现在自己快四十岁了,但找不到愿意娶她的人。如果按照我们的恋爱速度,那得从生下来就谈恋爱才能攒下这么多前男友,但她说:上午谈恋爱下午分手的多的是。
到今年,年龄最大的90后也有26岁了,从我身边的样本来看,我们其实很中规中矩。周围的同龄人大多数已经结婚,即使没有结婚的,也多数有了固定的伴侣,就等一个结婚的契机。
在看脸的时代看灵魂
23岁那年,我觉得自己找到了可以结婚的对象。没有人催婚,只是遇到了,心動了,就决定了。
我无法容忍“灵魂粗鄙”的伴侣。因为从事文化出版的工作,加之幼时学美术,所以我更注重与伴侣的精神生活交流。在看脸的时代,颜值实际上远没有一个能聊几句文化艺术的男朋友重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读过不少书,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才能让我们随时都能聊天,并且能够聊到一起去。
没有物质的爱情不要和我谈
我从来都不会把爱情与物质分开。物质基础牢固了谈的爱情,是锦上添花的事,否则它就成了可怕的消耗。
90后里也有爱情大过天的。同事A18岁就结婚生子,结婚时夫妻俩都是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但那时觉得有情饮水饱,爱情能解决一切难题。早期的甜蜜过后,生孩子、养孩子,都成了问题;而且太年轻就为人妻、为人母,自己变得很憔悴,男方又是啃老族,整天打游戏,要不就去喝酒玩闹。
贫贱夫妻百事哀,两口子吵了5年多,最后还是离了。再然后就不轻易谈感情,她决定等到自己什么都有了,才可以张开双臂迎接爱情。
我们可以不必强求在爱情阶段就有房有车,生活往往没有那么完美。所以结婚的标配我觉得应该是:
独立成熟的人格,互相尊重、爱慕的心,来源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
这也是能把日子过好的标配。
90后没那么恐惧婚姻
我特别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90后思想更开放、行事更大胆,所以对婚姻更不负责、更逃避婚姻,闪婚闪离的比例会更高。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年龄段都有闪婚闪离以及毕婚族,在我认识的人中,反倒是80后的恐婚族更多。
闪婚与不幸福不是因果关系,即便90后的离婚率会被其他年代的人都高,也不过是把爱情想得太好、对婚姻没有畏惧心、对分手没那么在意导致的。我有一个同龄的同行,虽然是毕婚族,但她和老公是青梅竹马,恋爱了很多年,这么多年的感情却在进入婚姻后只维持了不到三个月——领证后办完婚礼、度完蜜月就离婚了。
而我的一位美术老师,70后,与太太闪婚,两人幸福地过了十几年了。
还是那句话,幸福与否只与心智成熟度、责任感有关。
年龄从来不是问题
90后的包容性很强,年龄差、跨性别都已经是老掉牙的问题了,我们才不在乎。
大学时我有个老师,与自己的妻子相差30岁,现在他的孩子才几岁,带着儿子散步别人都会以为是他孙子。这件事也许有人会当谈资,可我们这群90后学生对他的生活基本不关心,别人讲起,也就是淡淡“哦”一声。
爱情这件事,只要双方愿意,且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差多少岁都可接受。
我们对相亲这件事的接受程度,也许是最高的
90后一方面可以很自我,想做什么、想选什么样的生活,不会考虑太多,做了再说。但在感情上我们却更倾向于传统的方式,比如相亲。
相亲对我们来说,不像70后、80后那样就是为了找一个结婚对象。我们把它当做一种社交方式:即使相亲后无法成为伴侣,成为朋友也是不错的选择啊;成为了朋友,通过他再认识人,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
但相亲这件事也有底线,我们从小就接受各种讯息的轰炸,思想更独立,不乐意被父母指手画脚。所以一旦觉得被管束了,就会毫不犹豫地反抗。
结婚的前提是:他爱我我也爱他
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认识对方,最后要走向婚姻,都必须建立在平等之上,既要对方爱我,同时我也必须爱对方,不对等的爱情是无法长久的。
有意思的是,当爱情和亲情发生冲突时,我的朋友们都选择了爱情,这也许是我们这代人最大的时代特征吧。个性强,一旦发生冲突就会变得格外激烈,要死要活的,离家出走的,私奔的……在狗血电视剧里看到的戏码都会上演一遍。或者说,我们受影视剧的影响很深。
但更有意思的一件事是,那些遭到父母反对的爱情,即使没有被亲情冲击垮掉,最后自己也会垮掉。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B就以绝食的方式赢得了父母的妥协,但这段感情只持续了几个月。因为B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精力、牺牲了那么多,男友却没多少感动,更没有加倍补偿她;男友则觉得B的行为给了他太大压力,承受不住了。而当初朋友母亲反对这段感情的理由就是:男孩性格犹犹豫豫,担不起事儿。
不撞得头破血流,我们很难在感情上听进去别人的意见。
婚姻要务实,但不能忍
父母那辈对婚姻的态度,我同意“务实”这点;但我不同意他们用忍耐来维持婚姻的态度。我认识一个经历过家暴的女孩,逆来顺受的她一次次被丈夫毒打,然而每次当她逃回家,父母都用“忍忍吧”这三个字来劝导她,她的妈妈亲口告诉她:等到丈夫老了打不动了,生活也就好了。
她忍了两年,终于还是选择了离婚,而这期间最大的阻力来自父母。老一辈对于忍耐有着令人称奇的执着,但并不能代表他们的忍耐全都是正确的。
比70后开放,比80后保守,90后的爱情刚刚好
70后在我的印象中是比较传统的,我曾经在收拾老家书柜时,发现叔叔写给婶婶的成堆信件和日记,那一代人的感情模式较坚实稳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反,80后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有些矫枉过正,似乎更注重“与众不同”和所谓的“自由”。一个80后的读者跟我说,她曾有过三十多个男朋友,现在自己快四十岁了,但找不到愿意娶她的人。如果按照我们的恋爱速度,那得从生下来就谈恋爱才能攒下这么多前男友,但她说:上午谈恋爱下午分手的多的是。
到今年,年龄最大的90后也有26岁了,从我身边的样本来看,我们其实很中规中矩。周围的同龄人大多数已经结婚,即使没有结婚的,也多数有了固定的伴侣,就等一个结婚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