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包括“实然”与“应然”两个层面。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这体现了教育的“实然”。同时,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必须适应或满足社会生产要求,这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除了满足社会需求外,学校教育还有为国家服务的价值需求,这回答的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构成了教育的“应然”。
不忘初心,一切以学生为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是立德树人。教育就是成人,于学校教育而言,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回归教育的本质,在学校活动中为了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即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文化立校、课程育人,开设双向自主选修课,即为了增加学生的选择与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基于实际生源质量,开展“前置学习”“学科单元项目化学习”,以期让学习真正发生;组织学生自治,依靠学生,解决手机使用、垃圾食品进校园等行为习惯问题;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我们立足学生实际,创新课堂教学,组织了基于真实情境的学科大单元项目化学习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学校探索并实践的“以生为本”学校治理体系,本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和唤醒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治理工作,在治理方法、制度的形成与实施过程中,实现文化认同。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学习管理中也是一样,只要我们站在学生立场、激发和唤醒学生主体参与,治理工作就能够成功,否则就会出现其他问题。
供需平衡,打通育人堵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点,实现供求动态平衡。对于教育而言,学校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间的堵点依然存在。这需要学校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发现影响教育效果的堵点,精准施策,落实核心素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课程是为学生设计的发展轨道,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为保证课程育人效果,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专题化、校本课程多元化、德育课程主题化。尽管如此,一些课程效果依然差强人意,问题在于课程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不够,未能打通学校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堵点,需要教师构建既基于课程标准又满足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实施过程。如我们探索的“1+N”体育课模式。“1”是基于标准的国家课程实施,在一节体育课的前20分钟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N”是在后20分钟,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在充分调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兴趣分组,分成“N个项目”进行个性化教学。
以往,活動类课程的开展多基于经验,而不是来自学生需求侧的真实反馈。如果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思考,活动类课程的实施需要对需求侧进行调研,从而关联学校“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每月一节”主题教育活动类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及实际获得,应在基于标准的基础上提供更多可供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学生的成就感与再次参与的意愿是活动类课程设计最重要的评价依据和价值取向。
家访是学校暖心教育的必要途径。目前家访内容、流程相对固化,如教师向家长汇报学校、班级近期工作,该学生的具体表现,以及对该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等。如此自上而下的程式性内容,家长和学生自然没有异议,但家访效果却并不理想,细思原因在于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和家庭的个体性差异。学生希望教师访什么?家长需要了解学生的什么情况?家访“供给侧”和“需求侧”信息不对等的堵点,使家访的针对性大打折扣。因此要进行“需求侧”的改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发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应先调研学生自主发展需求,并根据学生需求设计对应的供给方案。在家访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一起对方案进行研磨,达成三方协议,共同对学生近期发展需求实施公约式的治理。由此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在一次一次达成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成长,体验成功的快乐和自信。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体系,离不开学校的标准引领,但更需要注重的是对学生多层次内在需求的满足。通过调研学生、家长的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实施方案,是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具体教育样态。加强学校课程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打通学校“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的堵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必然要求。
五育并举,厚植家国情怀
立德树人需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体系,即以责任为导向的德育、以思维为导向的智育、以健康为导向的体育、以素质为导向的美育、以实践为导向的劳育。在五育并举基础上,坚持“人、爱、创新”发展理念。人(师生)的高质量、高素质发展,是起点的有教无类、过程的因材施教与结果的人尽其才这三者的结合;爱,即做有温度的暖心教育;创新,是育人模式改变创新,课程与课堂传承创新,具体包括——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全员、全学科、全过程育人),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与素养本位,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单学科转向多学科融合,从输入为本转向输出为本(突出应用),从标准答案的学习转向寻找问题的学习。
我们按照“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开足开齐必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按照“尊重选择、多元发展”的课程理念,开设丰富多彩、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同时按照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培养更多合格公民。
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植根于我们血脉之中的文化传承,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倡导具备“家国情怀”。
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学校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阅读经典名著、开展爱国主题演讲、参观抗战历史博物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伟大祖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校内外志愿者活动、校内实践周活动、“我手绘我心”班级文化建设、每月一节一主题的学生自主管理活动等,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在以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造成学生依赖教师,学习使命感、责任感缺失,只顾自己学习,缺乏家国情怀。为此我们实行基于真实情境的学科大单元项目化学习方式,以此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可谓成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励志精进,明德求真”,始终不忘“以人为本”的“初心”;通过“需求侧—供给侧联动”打通育人堵点;通过“五育并举”,厚植家国情怀,助力学生成就幸福而完整的人生。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王梦茜
不忘初心,一切以学生为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是立德树人。教育就是成人,于学校教育而言,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回归教育的本质,在学校活动中为了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即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文化立校、课程育人,开设双向自主选修课,即为了增加学生的选择与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基于实际生源质量,开展“前置学习”“学科单元项目化学习”,以期让学习真正发生;组织学生自治,依靠学生,解决手机使用、垃圾食品进校园等行为习惯问题;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我们立足学生实际,创新课堂教学,组织了基于真实情境的学科大单元项目化学习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学校探索并实践的“以生为本”学校治理体系,本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和唤醒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治理工作,在治理方法、制度的形成与实施过程中,实现文化认同。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学习管理中也是一样,只要我们站在学生立场、激发和唤醒学生主体参与,治理工作就能够成功,否则就会出现其他问题。
供需平衡,打通育人堵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点,实现供求动态平衡。对于教育而言,学校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间的堵点依然存在。这需要学校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发现影响教育效果的堵点,精准施策,落实核心素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课程是为学生设计的发展轨道,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为保证课程育人效果,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专题化、校本课程多元化、德育课程主题化。尽管如此,一些课程效果依然差强人意,问题在于课程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不够,未能打通学校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堵点,需要教师构建既基于课程标准又满足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实施过程。如我们探索的“1+N”体育课模式。“1”是基于标准的国家课程实施,在一节体育课的前20分钟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N”是在后20分钟,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在充分调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兴趣分组,分成“N个项目”进行个性化教学。
以往,活動类课程的开展多基于经验,而不是来自学生需求侧的真实反馈。如果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思考,活动类课程的实施需要对需求侧进行调研,从而关联学校“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每月一节”主题教育活动类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及实际获得,应在基于标准的基础上提供更多可供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学生的成就感与再次参与的意愿是活动类课程设计最重要的评价依据和价值取向。
家访是学校暖心教育的必要途径。目前家访内容、流程相对固化,如教师向家长汇报学校、班级近期工作,该学生的具体表现,以及对该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等。如此自上而下的程式性内容,家长和学生自然没有异议,但家访效果却并不理想,细思原因在于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和家庭的个体性差异。学生希望教师访什么?家长需要了解学生的什么情况?家访“供给侧”和“需求侧”信息不对等的堵点,使家访的针对性大打折扣。因此要进行“需求侧”的改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发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应先调研学生自主发展需求,并根据学生需求设计对应的供给方案。在家访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一起对方案进行研磨,达成三方协议,共同对学生近期发展需求实施公约式的治理。由此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在一次一次达成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成长,体验成功的快乐和自信。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体系,离不开学校的标准引领,但更需要注重的是对学生多层次内在需求的满足。通过调研学生、家长的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实施方案,是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具体教育样态。加强学校课程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打通学校“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的堵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必然要求。
五育并举,厚植家国情怀
立德树人需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体系,即以责任为导向的德育、以思维为导向的智育、以健康为导向的体育、以素质为导向的美育、以实践为导向的劳育。在五育并举基础上,坚持“人、爱、创新”发展理念。人(师生)的高质量、高素质发展,是起点的有教无类、过程的因材施教与结果的人尽其才这三者的结合;爱,即做有温度的暖心教育;创新,是育人模式改变创新,课程与课堂传承创新,具体包括——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全员、全学科、全过程育人),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与素养本位,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单学科转向多学科融合,从输入为本转向输出为本(突出应用),从标准答案的学习转向寻找问题的学习。
我们按照“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开足开齐必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按照“尊重选择、多元发展”的课程理念,开设丰富多彩、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同时按照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培养更多合格公民。
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植根于我们血脉之中的文化传承,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倡导具备“家国情怀”。
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学校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阅读经典名著、开展爱国主题演讲、参观抗战历史博物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伟大祖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校内外志愿者活动、校内实践周活动、“我手绘我心”班级文化建设、每月一节一主题的学生自主管理活动等,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在以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造成学生依赖教师,学习使命感、责任感缺失,只顾自己学习,缺乏家国情怀。为此我们实行基于真实情境的学科大单元项目化学习方式,以此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可谓成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励志精进,明德求真”,始终不忘“以人为本”的“初心”;通过“需求侧—供给侧联动”打通育人堵点;通过“五育并举”,厚植家国情怀,助力学生成就幸福而完整的人生。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王梦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