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介绍了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指出辽宁省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主要的推动力量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以沈阳市于洪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例子,阐述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措施,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的问题。
关键词:科技创新;发展;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37-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重大。“三农”问题包括农业问题,而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快速发展与科技创新更是密不可分。
1 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新发展的需要
新农村的农业,应当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农业。应当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農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只有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才能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的科技动力。
1.2 农业科技创新是增加农产品有效市场需求的需要
我国现在的人口对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农产品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改变农产品供求上存在的矛盾,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加农产品的数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来满足市场需求。
1.3 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我国由于耕地的人均占有率低,农业生产规模小,导致了农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偏高,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从而增大了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同时也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依靠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重视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农产品成本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1.4 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的需要
要想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只有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突破,取得更多更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核心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一大批先进实用重大科技成果,构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长效机制,才能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也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农民的持续增收和农村的持续发展。
2 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例子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近年来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们通过建设农业经济区,采取多元化投入、加大农业科技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1 建立多元化机制,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近年来,于洪区采取强有力措施,以招商为主要形式,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资等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一年多时间,就吸引各类投资8.17亿元,新上现代农业组团项目19个,现代高科技设施农业2.4万亩。沈阳西部富民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与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设的新科技农业园区,亩效益达2万多元;沈阳北科奥农业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800亩的沈阳陆家高新技术园区,亩产值可达35万元,亩利润达15万元。
2.2 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发展高科技农业
在已建成的19个现代农业项目中,于洪区注重强化了科技支撑作用,通过农业研发基地、农业科技示范户及免费培训班等形式,重点推广了日光温室高效节能、畜禽规范化养殖等十大农业先进技术,发展了知识密集型产业,使更多的农民成为高新技术的受益者和实践者。沈阳新北浅食品有限公司的现代化PC温室和工厂化育苗室,配备了世界先进的滴喷系统和现代化设备,发展了5万亩农产品深加工原料基地,每年给200多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3 采取“联姻”方式,促进规模经营
目前,全区共有3个近郊街道的7个村与远郊乡镇的9个村进行合作:设了11个农业园区、养殖园区和深加工企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规模集约发展。
2.4 强化服务,创新产业经营机制
于洪区在引进和扶植企业的同时,发挥企业的经营优势,以全方位服务为中心,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实现了由企业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的服务体系,创新了产业经营机制。沈阳环际精品蔬菜公司的深池浮板菜,亩效益达到10万元以上;阚千代生物食用菌有限公司生产的冬虫夏草,亩效益达到30万元以上。
2.5 强化龙头牵动作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为了形成完善的市场购销体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于洪区大力引进和扶植龙头企业发展,最大限度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起来,实现了从科研、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一体的产业链条。
3 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3.1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增加科技投入用于农业领域的比重,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构建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市场化程度。特别是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作为实施物质生产、流通和交换等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农业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将知识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2 注重农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农科教相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使科技成果能够尽快转移。加强农业专业队伍人员的继续培训工作,加强不同类型农业技术人才的教育,不断完善农业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通过专业培训、讲座、网络学习、科技入户等多种教育方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技术队伍、经纪人队伍。
3.3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能力建设工作,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以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为方向,以结构调整为核心,发展优质高产专用良种创新,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农业新品种选(繁)育人才、技术集中的优势,加强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配套集成技术的攻关,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3.4 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推进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努力扩大省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以及民间科技组织的对外交流,鼓励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强调软件和关键技术的引进,做好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
总之,我们深刻认识到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农村科技的根本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显著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需要农业科技的创新突破和强大的技术支撑,以从容应对新一轮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挑战,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193.
[2] 胡虹文,杨艳萍.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J].2003,(4).
[3] 李南征,张伟,郭强.技术创新与科技产业[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昭,就职于辽宁省果蚕管理总站,高级农艺师。
关键词:科技创新;发展;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37-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重大。“三农”问题包括农业问题,而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快速发展与科技创新更是密不可分。
1 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新发展的需要
新农村的农业,应当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农业。应当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農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只有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才能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的科技动力。
1.2 农业科技创新是增加农产品有效市场需求的需要
我国现在的人口对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农产品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改变农产品供求上存在的矛盾,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加农产品的数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来满足市场需求。
1.3 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我国由于耕地的人均占有率低,农业生产规模小,导致了农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偏高,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从而增大了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同时也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依靠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重视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农产品成本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1.4 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的需要
要想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只有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突破,取得更多更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核心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一大批先进实用重大科技成果,构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长效机制,才能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也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农民的持续增收和农村的持续发展。
2 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例子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近年来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们通过建设农业经济区,采取多元化投入、加大农业科技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1 建立多元化机制,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近年来,于洪区采取强有力措施,以招商为主要形式,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资等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一年多时间,就吸引各类投资8.17亿元,新上现代农业组团项目19个,现代高科技设施农业2.4万亩。沈阳西部富民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与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设的新科技农业园区,亩效益达2万多元;沈阳北科奥农业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800亩的沈阳陆家高新技术园区,亩产值可达35万元,亩利润达15万元。
2.2 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发展高科技农业
在已建成的19个现代农业项目中,于洪区注重强化了科技支撑作用,通过农业研发基地、农业科技示范户及免费培训班等形式,重点推广了日光温室高效节能、畜禽规范化养殖等十大农业先进技术,发展了知识密集型产业,使更多的农民成为高新技术的受益者和实践者。沈阳新北浅食品有限公司的现代化PC温室和工厂化育苗室,配备了世界先进的滴喷系统和现代化设备,发展了5万亩农产品深加工原料基地,每年给200多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3 采取“联姻”方式,促进规模经营
目前,全区共有3个近郊街道的7个村与远郊乡镇的9个村进行合作:设了11个农业园区、养殖园区和深加工企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规模集约发展。
2.4 强化服务,创新产业经营机制
于洪区在引进和扶植企业的同时,发挥企业的经营优势,以全方位服务为中心,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实现了由企业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的服务体系,创新了产业经营机制。沈阳环际精品蔬菜公司的深池浮板菜,亩效益达到10万元以上;阚千代生物食用菌有限公司生产的冬虫夏草,亩效益达到30万元以上。
2.5 强化龙头牵动作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为了形成完善的市场购销体系,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于洪区大力引进和扶植龙头企业发展,最大限度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起来,实现了从科研、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一体的产业链条。
3 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3.1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增加科技投入用于农业领域的比重,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构建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市场化程度。特别是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作为实施物质生产、流通和交换等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农业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将知识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2 注重农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农科教相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使科技成果能够尽快转移。加强农业专业队伍人员的继续培训工作,加强不同类型农业技术人才的教育,不断完善农业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通过专业培训、讲座、网络学习、科技入户等多种教育方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技术队伍、经纪人队伍。
3.3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能力建设工作,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以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为方向,以结构调整为核心,发展优质高产专用良种创新,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农业新品种选(繁)育人才、技术集中的优势,加强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配套集成技术的攻关,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3.4 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推进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努力扩大省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以及民间科技组织的对外交流,鼓励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强调软件和关键技术的引进,做好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
总之,我们深刻认识到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农村科技的根本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显著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需要农业科技的创新突破和强大的技术支撑,以从容应对新一轮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挑战,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193.
[2] 胡虹文,杨艳萍.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J].2003,(4).
[3] 李南征,张伟,郭强.技术创新与科技产业[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昭,就职于辽宁省果蚕管理总站,高级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