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中否定词的位置对句子的句法结构、语义、逻辑结构等诸方面都存在一定影响,不言而喻,特殊句式中的“把”字句的否定式所表现出来的各方面的变化也誓必隐藏着一定的规律。鉴于此,本文根据否定词语在“把”字句中的具体位置变化探究其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否定 逻辑否定 逻辑结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0000-00
1 语言否定与逻辑否定的关系
否定包括语言否定与逻辑否定,语言中的否定现象同否定这概念在逻辑中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逻辑中所讲的否定,乃是人们思维单位之间关系的一种存在形式,通常用符号~代表。一个命题P,否定后成为~P。在逻辑上,这意味着改变了该命题的真假值。如P为真,~P即为假;P为假,~P即为真。
逻辑否定可以看成是自然语言中否定现象的抽象和概括,它为我们分析自然语言中的否定现象提供了必要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逻辑否定和语言否定各自的内容和表现方法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自然语言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否定意义。
1.1逻辑中的否定符号~并不完全相当于语言中的否定成分。逻辑中,~(~P≡P),~~P≡P,是两条不易的规则。但在语言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否定成分显得多余,完全可以去掉而不影响句子的原意,如: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人来人往,好热闹
1.2命题逻辑中,否定符号作用于命题,而语言中的否定成分不但可以否定句子和词,还可以否定比词小的语素。如,“它们是非战斗人员。”
1.3谓词逻辑中所说的量词在汉语中往往用“一些”、“有些”、“所用”或者“都”这样的词。这些词同否定成分的关系,与逻辑中量词同否定符号的关系可以有所不同。在谓词逻辑中,量词同否定符号的关系完全根据位次和括号来确定,对于量词和否定符号来说,只有紧紧地挨在它们右边的成分才在它们的支配之下。否定符号和量词的相对位置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
而在这方面,汉语的表达方式同逻辑最为接近,否定成分和“有些”、“所有”、“都”等词的前后顺序决定了它们的意义范围,如:
a.所有的学生都不知道这件事。b.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这件事。
这也正是体现了:在中性语境条件下,受语言成分线性组合邻接原则的制约,在语义上,即:否定前事件﹥否定前后两个事件﹥否定后事件
总的来讲,逻辑否定是语言否定的意义核心。
2 “把”字句否定式中的逻辑结构关系
在思维与表达中,否定句与肯定句是平分秋色的,但在对话语的研究中,人们对否定句探究却不充分。我们认为,大部分肯定句都能引出相应的一串否定句,且这一串否定句彼此之间的联系或差异,都决定于它们的逻辑之状况及逻辑推导。而“把”字句作为现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其对否定式所体现的各种逻辑结构关系的研究必定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此我们仅以“我把花瓶打碎了”这一“把”字句的否定式为例,分析它们之间的各种逻辑结构关系。
代称语言表达逻辑结构
[肯] 我把花瓶打碎了 S把P
[否1]我没把花瓶打碎了 S没把P
[否2]不是我把花瓶打碎了 不是S把P
[否3]我不得不把花瓶打碎了 S不得不把P
[否4]不是我没把花瓶打碎了 不是S没把P
[肯]句在逻辑层面上是个A判断,根据A判断的真值域(A判断,在S与P是发生了关系时为真,其余情况下皆假),可以确认[肯]句是个真命题。确知了[肯]为真,我们再逐一考虑[否1]至[否4]的逻辑值,寻出它们各自与[肯]的逻辑联系。
[否1],在逻辑层上是一个 与[肯]同材料的E判断,与[肯]构成一对“反对判断”,二者不可同真,可以同假。现已确知[肯]为真,则[否1]为假。因此,在语用中,当我们认同[肯]的“S把P”时,就一定不会同时接受[否1]的“S没把P”。[否1]与[肯]在逻辑层上的这种“反对”关系,使得[肯]无论是真是假,都不能必然推出[否1]为真,而只能是由[肯]的真推出[否1]的假或由[否1]的真推出[肯]的假。这样,[肯]与[否1] 在逻辑层上的相互否定,就使得它们所表达出的语用意义必然是相反的。因此对于[肯]这一肯定句而言,[否1]确实是对其进行否决的,只是[否1]也有一点缺陷,当[肯]为假时,[否1]并不能保证为真。所以,[否1]在否决[肯]时也面临着被另外的真命题所否决的威胁,及可能存在“此与彼俱假”状况。如:“不完全是我把花瓶打碎的”。
[否2],在逻辑层上是一个与[肯]同素材的O判断,与[肯]构成一对“矛盾判断”,二者不可同真,亦不可同假。现已确知[肯]为真,则[否2]必假。[否2]与[肯]的这种“矛盾关系”,使得它们二者的逻辑值推演非常的确定。这样,[否2]与[肯]在逻辑层上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非此即彼的互相否定的一对判断。因而,[否2]与[肯]所表达的语用意义不僅相反,而且能确保其中一方提供了正确信息。所以,当我们在语用中向最有力地否决结构为“S把P”的语句时,不能选用看起来否决得很痛快的[否1]“S没把P”,而应采用[否2]“不是S把P”。
[否3]与[肯]在逻辑层上是等值关系。二者可以同真同假,并能互相推导。[肯]“S把P”经加工后便可以得到[否3]“S不得不把P”。同理,[否3]若经过变换后,便可还原为[肯]。[否3]与[肯]的这种等值关系,使得[否3]能圆满的表达出[肯]的信息,亦即[否3]不仅与[肯]是逻辑等值关系,而且语句的信息含义也相同,只是[否3]含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否4]与[肯]构成的是依附关系。即[否4]对[肯]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只能是对[肯]的“假否”但实际意义则是对[肯]的委婉认可、巧妙附和。[否4]与[肯]的这种逻辑关系,还使得[否4]能采用更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来曲折认可[肯],如“我不是故意把花瓶打碎的”。
3小结
从上文较为简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逻辑否定是语言否定的核心,在对句子进行语义、语用层面研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在逻辑层面上的语义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分析语句本身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逻辑分析及逻辑推导对现代汉语言的使用情况做出更加全面的阐释。
参考文献
[1] 徐盛桓.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再探索[J].外国语,1990 (5).
[2] 徐盛桓.否定范围、否定中心和否定转移[J].现代外语,1983 (1).
[3] 金玧廷[韩].现代汉语介词结构和否定词之间的语序关系[J],语文研究,
2000(3).
[4] 戴耀晶.试论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
[5] 方立.逻辑语义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6] 邹崇理.自然语言逻辑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语言否定 逻辑否定 逻辑结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0000-00
1 语言否定与逻辑否定的关系
否定包括语言否定与逻辑否定,语言中的否定现象同否定这概念在逻辑中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逻辑中所讲的否定,乃是人们思维单位之间关系的一种存在形式,通常用符号~代表。一个命题P,否定后成为~P。在逻辑上,这意味着改变了该命题的真假值。如P为真,~P即为假;P为假,~P即为真。
逻辑否定可以看成是自然语言中否定现象的抽象和概括,它为我们分析自然语言中的否定现象提供了必要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逻辑否定和语言否定各自的内容和表现方法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自然语言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否定意义。
1.1逻辑中的否定符号~并不完全相当于语言中的否定成分。逻辑中,~(~P≡P),~~P≡P,是两条不易的规则。但在语言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否定成分显得多余,完全可以去掉而不影响句子的原意,如: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人来人往,好热闹
1.2命题逻辑中,否定符号作用于命题,而语言中的否定成分不但可以否定句子和词,还可以否定比词小的语素。如,“它们是非战斗人员。”
1.3谓词逻辑中所说的量词在汉语中往往用“一些”、“有些”、“所用”或者“都”这样的词。这些词同否定成分的关系,与逻辑中量词同否定符号的关系可以有所不同。在谓词逻辑中,量词同否定符号的关系完全根据位次和括号来确定,对于量词和否定符号来说,只有紧紧地挨在它们右边的成分才在它们的支配之下。否定符号和量词的相对位置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
而在这方面,汉语的表达方式同逻辑最为接近,否定成分和“有些”、“所有”、“都”等词的前后顺序决定了它们的意义范围,如:
a.所有的学生都不知道这件事。b.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这件事。
这也正是体现了:在中性语境条件下,受语言成分线性组合邻接原则的制约,在语义上,即:否定前事件﹥否定前后两个事件﹥否定后事件
总的来讲,逻辑否定是语言否定的意义核心。
2 “把”字句否定式中的逻辑结构关系
在思维与表达中,否定句与肯定句是平分秋色的,但在对话语的研究中,人们对否定句探究却不充分。我们认为,大部分肯定句都能引出相应的一串否定句,且这一串否定句彼此之间的联系或差异,都决定于它们的逻辑之状况及逻辑推导。而“把”字句作为现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其对否定式所体现的各种逻辑结构关系的研究必定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此我们仅以“我把花瓶打碎了”这一“把”字句的否定式为例,分析它们之间的各种逻辑结构关系。
代称语言表达逻辑结构
[肯] 我把花瓶打碎了 S把P
[否1]我没把花瓶打碎了 S没把P
[否2]不是我把花瓶打碎了 不是S把P
[否3]我不得不把花瓶打碎了 S不得不把P
[否4]不是我没把花瓶打碎了 不是S没把P
[肯]句在逻辑层面上是个A判断,根据A判断的真值域(A判断,在S与P是发生了关系时为真,其余情况下皆假),可以确认[肯]句是个真命题。确知了[肯]为真,我们再逐一考虑[否1]至[否4]的逻辑值,寻出它们各自与[肯]的逻辑联系。
[否1],在逻辑层上是一个 与[肯]同材料的E判断,与[肯]构成一对“反对判断”,二者不可同真,可以同假。现已确知[肯]为真,则[否1]为假。因此,在语用中,当我们认同[肯]的“S把P”时,就一定不会同时接受[否1]的“S没把P”。[否1]与[肯]在逻辑层上的这种“反对”关系,使得[肯]无论是真是假,都不能必然推出[否1]为真,而只能是由[肯]的真推出[否1]的假或由[否1]的真推出[肯]的假。这样,[肯]与[否1] 在逻辑层上的相互否定,就使得它们所表达出的语用意义必然是相反的。因此对于[肯]这一肯定句而言,[否1]确实是对其进行否决的,只是[否1]也有一点缺陷,当[肯]为假时,[否1]并不能保证为真。所以,[否1]在否决[肯]时也面临着被另外的真命题所否决的威胁,及可能存在“此与彼俱假”状况。如:“不完全是我把花瓶打碎的”。
[否2],在逻辑层上是一个与[肯]同素材的O判断,与[肯]构成一对“矛盾判断”,二者不可同真,亦不可同假。现已确知[肯]为真,则[否2]必假。[否2]与[肯]的这种“矛盾关系”,使得它们二者的逻辑值推演非常的确定。这样,[否2]与[肯]在逻辑层上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非此即彼的互相否定的一对判断。因而,[否2]与[肯]所表达的语用意义不僅相反,而且能确保其中一方提供了正确信息。所以,当我们在语用中向最有力地否决结构为“S把P”的语句时,不能选用看起来否决得很痛快的[否1]“S没把P”,而应采用[否2]“不是S把P”。
[否3]与[肯]在逻辑层上是等值关系。二者可以同真同假,并能互相推导。[肯]“S把P”经加工后便可以得到[否3]“S不得不把P”。同理,[否3]若经过变换后,便可还原为[肯]。[否3]与[肯]的这种等值关系,使得[否3]能圆满的表达出[肯]的信息,亦即[否3]不仅与[肯]是逻辑等值关系,而且语句的信息含义也相同,只是[否3]含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否4]与[肯]构成的是依附关系。即[否4]对[肯]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只能是对[肯]的“假否”但实际意义则是对[肯]的委婉认可、巧妙附和。[否4]与[肯]的这种逻辑关系,还使得[否4]能采用更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来曲折认可[肯],如“我不是故意把花瓶打碎的”。
3小结
从上文较为简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逻辑否定是语言否定的核心,在对句子进行语义、语用层面研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在逻辑层面上的语义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分析语句本身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逻辑分析及逻辑推导对现代汉语言的使用情况做出更加全面的阐释。
参考文献
[1] 徐盛桓.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再探索[J].外国语,1990 (5).
[2] 徐盛桓.否定范围、否定中心和否定转移[J].现代外语,1983 (1).
[3] 金玧廷[韩].现代汉语介词结构和否定词之间的语序关系[J],语文研究,
2000(3).
[4] 戴耀晶.试论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
[5] 方立.逻辑语义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6] 邹崇理.自然语言逻辑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