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支撑了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存续数千年而不衰,这也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其中的有益成分,助力今天的语文教育教学,是很有意义的。
传统教育文化包括哪些特点呢?
第一,重视身教。
传统教育强调“身教重于言教”,突出了“身教”的重要性。现代语文教学,“身教”作用仍然突显出来。老师的身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爱语文。有爱才有激情。一个深爱语文的老师,一定会把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增强对语文的热爱,而热爱正是学习的重要条件。
二是自身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丰富的学识,高超的阅读、写作、表达能力。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老师更有语文老师的“范儿”,其举手投足对学生都有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会发现,一个书写比较好的老师,往往会“带出”不少小小“书法家”学生;一个诗人语文老师,往往也会教出一群小诗人出来;一个老师饱读诗书,他的学生往往也喜欢博览群书;老师是朗诵家、演说家,学生在口语表达上也一定很出色。这些不一定是老师有意去教的结果,而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的。
三是不断学习。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的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踩上现代语文教学的鼓点,跟上语文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以老师学习带来的源头活水,激荡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磅礴力量。
第二,重视“传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就是“文道”统一。重视思想教育,重视挖掘课文中积极的思想道德因素,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借鉴于现代语文教育上,至少可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要注意“文”“道”结合,选文中,不仅要重“文”,更要重“道”,把那些艺术性与思想性俱佳的美文选入语文课文中,使优秀的思想道德基因代代相传。近些年,有一种轻“道”倾向,一些富有“道”的英雄故事从语文课本上消失了,比如《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等,有人认为它们不符合孩子们阅读,这是很危险的。一个不知道、不崇敬自己民族英雄的民族,能有希望吗?我们上中小学时学的课文,如《小英雄雨来》《我的“自白书”》等一大批课文中的英雄形象,持久地影响着我们。
“道”要放在第一位,庸俗、颓废、消极的所谓“美文”必须被挡在语文课本之外,语文课文不仅是“美”的典范,更是“真”与“善”的典范。
二是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文道”结合,以“道”为先。语文教育中以“道”为先,不是要脱离“文”去枯燥教条地搞思想教育,而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个课堂要素中“道”的因素,做到“文道”的有机融合。教学《小英雄雨来》既要领略“英雄中的诗意”,感悟课文的“艺术美”,又要领略“诗意中的英雄”,感情其“精神美”;教学《祝福》,既要领悟作者为展现主题而在环境描写、情节设置、人物刻画方面的匠心,又要感悟作品对主人翁的同情,对社会的批判,对平等自由的渴望,更要对新社会增添热爱。反过来看,如果不从“道”出发,以“道”为先,许多课文的“文”也就失去意义,只是花架子,与“美”无缘了。
第三,重视经典。
中国传统教育文化,非常重视“经典”在教育中的作用。历代的“经”“书”“传”“文选”,都试图将承载着优秀思想文化内涵的文章录入各级种类学校课本。今天语文教学,依然要重视“经典”入课本、进课堂工作。课文要去粗取精,把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吸收进来。
重视经典,首先要发现经典,在教材的编写上,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做到古今兼顾,中外兼顾,传统与时代兼顾,在发现经典的问题上有两种倾向必须予以矫正,一是厚古薄今,主张大幅度提高文言文在课文中的比重,认为现代才短短一百年,没有什么“经典”;一是妄自菲薄,认为西方的都是好的。试想一下,如果中小学课本便是文言文,脱离生活,脱离时代,语文教育该是怎样的情景!“现代无美文”,割断历史,否定现当代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史和建设史,语文教育将陷入怎样的境地!
第四,重视感悟。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强调自我感悟的重要性。的确,文学语言是需要感悟的,许多经典作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渐渐明了其意旨,通过自我感悟,更能形成语感,形成语文素养,它带来的效果更透彻也更持久。
当代的语文教育,内受僵化的考试内容的掣肘,外受繁多学习科目的挤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老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压缩学生自我感悟的时间,讲得多了,但效果却没有达到。
要做到自我感悟,语文教育就要“少讲多悟”,明确界定“讲”与“学”的界限,当讲则讲,讲精讲到位。剩下的交给学生自我感悟。
“悟”也不是无的放矢,这里面老师可以大有可为,漫无边际的“悟”,不仅为时间不允许,更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五,重视读写。
“读”指诵读。诵读可以积累知识,增强语感,提高能力,将经典作品内化于心。當代语文教育,也应尽可能让学生诵读;“写”的能力在当代语文教育中被告严重弱化了,这里的“写”指书写即写字的能力。由于现代文字输入技术的发展进步,“书写”越来越不受重视,学生的书写水平普遍下降,能写一手好字的学生越来越少,强调发扬这个传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重视写字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实现途径。课文是由汉字构成的,认识汉字之美,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而能写“美的汉字”,更能强化这种感情。现实性中我们发现,字写得好的学生,语文能力普遍很好,就充分证明了书写与语文教育的密切关系了。
以上五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特别值得当代语文教育教学借鉴的方面,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文化节传统,则需要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不懈探索,结合实际工作创造性地实施。
传统教育文化包括哪些特点呢?
第一,重视身教。
传统教育强调“身教重于言教”,突出了“身教”的重要性。现代语文教学,“身教”作用仍然突显出来。老师的身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爱语文。有爱才有激情。一个深爱语文的老师,一定会把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增强对语文的热爱,而热爱正是学习的重要条件。
二是自身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丰富的学识,高超的阅读、写作、表达能力。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老师更有语文老师的“范儿”,其举手投足对学生都有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会发现,一个书写比较好的老师,往往会“带出”不少小小“书法家”学生;一个诗人语文老师,往往也会教出一群小诗人出来;一个老师饱读诗书,他的学生往往也喜欢博览群书;老师是朗诵家、演说家,学生在口语表达上也一定很出色。这些不一定是老师有意去教的结果,而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的。
三是不断学习。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的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踩上现代语文教学的鼓点,跟上语文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以老师学习带来的源头活水,激荡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磅礴力量。
第二,重视“传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就是“文道”统一。重视思想教育,重视挖掘课文中积极的思想道德因素,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借鉴于现代语文教育上,至少可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要注意“文”“道”结合,选文中,不仅要重“文”,更要重“道”,把那些艺术性与思想性俱佳的美文选入语文课文中,使优秀的思想道德基因代代相传。近些年,有一种轻“道”倾向,一些富有“道”的英雄故事从语文课本上消失了,比如《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等,有人认为它们不符合孩子们阅读,这是很危险的。一个不知道、不崇敬自己民族英雄的民族,能有希望吗?我们上中小学时学的课文,如《小英雄雨来》《我的“自白书”》等一大批课文中的英雄形象,持久地影响着我们。
“道”要放在第一位,庸俗、颓废、消极的所谓“美文”必须被挡在语文课本之外,语文课文不仅是“美”的典范,更是“真”与“善”的典范。
二是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文道”结合,以“道”为先。语文教育中以“道”为先,不是要脱离“文”去枯燥教条地搞思想教育,而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个课堂要素中“道”的因素,做到“文道”的有机融合。教学《小英雄雨来》既要领略“英雄中的诗意”,感悟课文的“艺术美”,又要领略“诗意中的英雄”,感情其“精神美”;教学《祝福》,既要领悟作者为展现主题而在环境描写、情节设置、人物刻画方面的匠心,又要感悟作品对主人翁的同情,对社会的批判,对平等自由的渴望,更要对新社会增添热爱。反过来看,如果不从“道”出发,以“道”为先,许多课文的“文”也就失去意义,只是花架子,与“美”无缘了。
第三,重视经典。
中国传统教育文化,非常重视“经典”在教育中的作用。历代的“经”“书”“传”“文选”,都试图将承载着优秀思想文化内涵的文章录入各级种类学校课本。今天语文教学,依然要重视“经典”入课本、进课堂工作。课文要去粗取精,把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吸收进来。
重视经典,首先要发现经典,在教材的编写上,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做到古今兼顾,中外兼顾,传统与时代兼顾,在发现经典的问题上有两种倾向必须予以矫正,一是厚古薄今,主张大幅度提高文言文在课文中的比重,认为现代才短短一百年,没有什么“经典”;一是妄自菲薄,认为西方的都是好的。试想一下,如果中小学课本便是文言文,脱离生活,脱离时代,语文教育该是怎样的情景!“现代无美文”,割断历史,否定现当代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史和建设史,语文教育将陷入怎样的境地!
第四,重视感悟。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强调自我感悟的重要性。的确,文学语言是需要感悟的,许多经典作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渐渐明了其意旨,通过自我感悟,更能形成语感,形成语文素养,它带来的效果更透彻也更持久。
当代的语文教育,内受僵化的考试内容的掣肘,外受繁多学习科目的挤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老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压缩学生自我感悟的时间,讲得多了,但效果却没有达到。
要做到自我感悟,语文教育就要“少讲多悟”,明确界定“讲”与“学”的界限,当讲则讲,讲精讲到位。剩下的交给学生自我感悟。
“悟”也不是无的放矢,这里面老师可以大有可为,漫无边际的“悟”,不仅为时间不允许,更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五,重视读写。
“读”指诵读。诵读可以积累知识,增强语感,提高能力,将经典作品内化于心。當代语文教育,也应尽可能让学生诵读;“写”的能力在当代语文教育中被告严重弱化了,这里的“写”指书写即写字的能力。由于现代文字输入技术的发展进步,“书写”越来越不受重视,学生的书写水平普遍下降,能写一手好字的学生越来越少,强调发扬这个传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重视写字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实现途径。课文是由汉字构成的,认识汉字之美,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而能写“美的汉字”,更能强化这种感情。现实性中我们发现,字写得好的学生,语文能力普遍很好,就充分证明了书写与语文教育的密切关系了。
以上五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特别值得当代语文教育教学借鉴的方面,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文化节传统,则需要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不懈探索,结合实际工作创造性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