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是中国传统健康养生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性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健康思想的当代发展,为治理我国当前健康领域问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和根本遵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深刻把握其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走好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推动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民健康;以人民为中心;健康中国;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D61;R19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1.02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阳财婷,李青嵩,骆丹.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探析[J].克拉玛依学刊,2021(1)11-17.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最高价值追求,人民身体健康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实现全面的、全民的健康是党对人民许下的庄重诺言。党中央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和发展人民健康事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改革和发展人民健康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
“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1]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在保障人民健康的实践中制定和实施了许多关键举措,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导向,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健康养生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健康的理论与实践,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健康论述提供了思想来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养生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内涵丰富的关于人的健康、养生思想,对人的生命价值有着深刻理解,从古至今的医疗制度发展也有许多今天值得借鉴之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健康理念,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都有着深刻的探讨和论述。儒家养生思想以“仁”为核心,基本理念是修身养性、中庸平和,注重食养、人有所好,提倡“仁德”和“孝道”;道家养生思想以“道法自然”为核心,注重人与天和谐发展,强调“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形神兼养”;佛家养生思想包含修心、养性、居食养生,主张在调心、调息、调身的过程中驱散杂念、思考问题,掌握修身養性的方法。同时,虽然我国古代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但整个医疗制度的发展已经进入萌芽阶段。如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在医疗方面已经出现较为明确的分工,发展出相应的医疗制度,对于医官通过考核确定其职务与薪水,可视为古代公费医疗的雏形阶段。又如宋朝,医疗中的教育与管理实行分离制度,由太医局负责医疗教育、翰林医官院负责医疗制度,药局的出现让药物进入了国家管治阶段,使得药物成本和价格得到合理控制,让百姓以合理的价格得到救治。历代王朝根据实际社情和发展水平不断完善、改进着医疗制度。中国古代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医疗救治策略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千年的养生思想和医疗制度从不同角度为解决当前人民健康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二)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民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民的理论,早在1839年,马克思首次指出“所以这些哲人和奥林帕斯山上的诸神的塑像一样极少人民性;他们的运动就是自我满足的平静,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同他们对待实体一样地客观。”[2]至1842年,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再次阐述了人民性的理论,认为自由报刊应该具有人民性并体现人民精神。1851年10月,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再次谈到人民性且论述了人民性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在马克思所描绘的全景里,既包含了不再有“异化”的情况,又包含了人的智力、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健康状态。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时,工人阶级的生存环境和健康状态都不容乐观。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人民大众探索自由解放的道路,成为帮助人民改变社会地位、提高生活质量的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使命和根本宗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健康的实践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都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健康权利,把卫生与健康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把维护人民健康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传染病肆虐、医疗资源贫乏、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4]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将资源向基层、农村和公共卫生倾斜,制定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措施。邓小平同志则强调“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5],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走好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不断增进人民健康,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卫生工作指导方针的核心“就是卫生工作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进步,包含着人民健康素质的提高。”[6] 胡锦涛同志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7]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和丰富对人民健康思想的理论,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重要实践来源。 二、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生命安全是个人存在的基本前提,身体健康是个人幸福的重要基础,人民生命健康是实现美好生活必然要求。科学技术的改革创新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同时,随着生活质量和健康养生理念的提升,各个群体对健康质量、健康水平和健康服务提出了更丰富和更高层次的要求。面对人民密切关注的健康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始终强调要全方位、全周期的保障人民健康,这一系列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促进了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更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指导人民健康工作的重要理论指南。
(一)治理当前健康领域问题的迫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在健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在生活水平提升和人均寿命延长的基础上,人们健康生活的意识增强,对健康的需求层次不断丰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8]然而,我国目前尚存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人们健康需求层次之间发展不均衡;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分工协作机制不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基础研究的组织运行和体制机制不健全;面对突发卫生事件医疗保障体系紧急预案和应急服务能力提供不充分;公共卫生法律体系存在一定漏洞有待完善等现实情况。针对这些不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快速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问题,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改善居民不适当的生活方式,迫切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统筹。这是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处理好人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涉及民主、正义、法治、安全、环境等方方面面,其中保障卫生健康是广大群众的共同追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解决卫生健康领域发展问题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前提;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在生命健康方面的幸福感、安全感,是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开展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且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健全了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补充完善了紧急救助制度,让“看病贵、看病难”不再成为人民群众牵挂的问题,为“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开辟一条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国家制定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十三五”衛生与健康规划》《“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纲要,并提出“三步走”的目标。[10]奋力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三)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要解决好人民健康权利保障、健康服务水平等问题都更为困难,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为了尽快改善这种状况,党和政府采取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10]的工作方针,发起了遍及人民群众的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基本卫生保健知识,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健康状况。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医疗卫生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物资、增加资源供给,将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确定为“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1]在2009年明确了要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改革开放中人民健康事业取得的成果,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革新,为实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了战略部署。经过长期努力,人民的健康水平、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中国的健康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8]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目前健康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三、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人民健康是立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科学分析了新时代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面临的新形势,作出了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出党对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责任与担当,为解决新时代人民卫生健康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实践中不断彰显出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我国卫生和健康事业发展的时代价值。
(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和血脉,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9 000多万名党员以忠贞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激励自己不断坚毅前行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人民健康。让人民获得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健康水平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基础;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全力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全稳定大局。“为什么人”的问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从一开始就明确要把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全国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治中,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造福人民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行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具体实践。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正确的带领人民前进,我们党以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因此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在健康问题上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放弃任何一个普通百姓、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之路。 (二)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问题是“为了谁、依靠谁和发展成果由谁享有”,党在实践中证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直以来都是党的坚定信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着力完善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关注最多、担忧最深的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现实生存问题,集中整治群众反映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深入治理民生领域的“微腐败”、妨碍惠民政策落实的“绊脚石”,全力做好各种兜底性、基础性、普惠性的民生问题,让人民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党中央格外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9]加快补齐公共卫生体系方面的短板弱项、切实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让人民健康事业由人民共建共享。
(三)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健康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蕴涵着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性认识。但马克思主义又同其他任何学说一样,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结论不可能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因此,它必须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人类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全民卫生健康事业进行探索实践。透过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发现,人的社会意识、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党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始终将这项重大民心工程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健康问题。将健康中国从建设任务提升至战略任务,坚定不移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形成一系列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关于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国健康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卫生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大创新成果。
四、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径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决议,将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新高度。建立各方面都较为发达完备的公共卫生体系,全方位地提高突发卫生情况紧急防治救治能力,完善公共卫生建设工作,关系到最广大人民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变革更新卫生健康理念
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抓手,是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对守护人民健康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重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将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制度进行巩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发挥群众工作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12] 因此,要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不断创新发展机制,群策群力、群防群治,不断丰富工作内涵。要进一步深入推广健康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践行健康卫生的生活理念;加强社会心理健康建设,做好心理疾病科普工作。从各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从环境卫生治理向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2.发挥中医药预防救治作用。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开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重要端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加强中医古籍、传统知识和诊疗技术的保护、抢救、整理,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力争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有所突破。”[12]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从国家战略层面作出部署。随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密集出台。201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将保护、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执政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一系列配套文件相继出台,预示着中医药管理制度逐项落地。同时继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积极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發挥中医药在预防疾病和救护治疗过程中的特有作用,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
(二)健全完善卫生健康制度
1.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是所有防范救治疾病中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13]公共卫生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坚持正确合理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从建设完备的机构职能体制、建立切实可行的责任机制、保障经费的周转等各方面进行完善,是全方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设置完备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结构、确立协同联动的协调配合体系、完善城乡社区疾控中心联动工作体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强化国家层面疾病防治能力建设,是从各方面更精准、更有效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2.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是维护人民健康、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针对通过新冠疫情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发现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13]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第一道防线的防控能力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面对现存的不足,要增强早期对不明原因疾病和健康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完善传染病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加强对异常情况的监测分析,更好地发挥监督检测、实时更新、动态播报、资源调配方面的作用。坚定不移地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提升普通人群对于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置、救治能力,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和应对预案体系,提升早期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大战大考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真正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三)提升卫生健康质量保障
1.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医疗卫生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党中央把这项重大民生工程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14]要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的调配,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医疗保健制度,建立并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内部和社会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和医疗设备,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切实提升医疗水准,逐步健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显著提高医院管理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2.强化公共卫生安全法治保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坚持运用法制思维和法制方式加强公共卫生法制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15]2020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强化公共卫生法制保障立法修改工作有关情况和工作计划的报告》。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安全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健全执法管理体制,明确执法责任主体,落实执法管理责任,是筑牢公共卫生安全法制防线的重要环节。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公共卫生安全法律机制,全面提高国家公共安全治理能力,进一步有效维护人民健康,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综合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全面、科学地分析了目前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面临的新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新方针,明确了新时代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总体任务、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等关键问题,为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根本指引,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0.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5-66.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思想年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263.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81.
[8]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N].光明日报,2016-08-21(1).
[9]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4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99.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1、115.
[13]习近平主持专家学者座谈会强调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N].人民日报,2020-06-03(1).
[14]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1.
[15]习近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J].求是,2020(5):6.
关键词: 人民健康;以人民为中心;健康中国;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D61;R19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1.02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阳财婷,李青嵩,骆丹.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探析[J].克拉玛依学刊,2021(1)11-17.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最高价值追求,人民身体健康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实现全面的、全民的健康是党对人民许下的庄重诺言。党中央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和发展人民健康事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改革和发展人民健康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
“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1]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在保障人民健康的实践中制定和实施了许多关键举措,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导向,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健康养生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健康的理论与实践,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健康论述提供了思想来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养生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内涵丰富的关于人的健康、养生思想,对人的生命价值有着深刻理解,从古至今的医疗制度发展也有许多今天值得借鉴之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健康理念,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都有着深刻的探讨和论述。儒家养生思想以“仁”为核心,基本理念是修身养性、中庸平和,注重食养、人有所好,提倡“仁德”和“孝道”;道家养生思想以“道法自然”为核心,注重人与天和谐发展,强调“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形神兼养”;佛家养生思想包含修心、养性、居食养生,主张在调心、调息、调身的过程中驱散杂念、思考问题,掌握修身養性的方法。同时,虽然我国古代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但整个医疗制度的发展已经进入萌芽阶段。如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在医疗方面已经出现较为明确的分工,发展出相应的医疗制度,对于医官通过考核确定其职务与薪水,可视为古代公费医疗的雏形阶段。又如宋朝,医疗中的教育与管理实行分离制度,由太医局负责医疗教育、翰林医官院负责医疗制度,药局的出现让药物进入了国家管治阶段,使得药物成本和价格得到合理控制,让百姓以合理的价格得到救治。历代王朝根据实际社情和发展水平不断完善、改进着医疗制度。中国古代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医疗救治策略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千年的养生思想和医疗制度从不同角度为解决当前人民健康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二)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民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民的理论,早在1839年,马克思首次指出“所以这些哲人和奥林帕斯山上的诸神的塑像一样极少人民性;他们的运动就是自我满足的平静,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同他们对待实体一样地客观。”[2]至1842年,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再次阐述了人民性的理论,认为自由报刊应该具有人民性并体现人民精神。1851年10月,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再次谈到人民性且论述了人民性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在马克思所描绘的全景里,既包含了不再有“异化”的情况,又包含了人的智力、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健康状态。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时,工人阶级的生存环境和健康状态都不容乐观。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人民大众探索自由解放的道路,成为帮助人民改变社会地位、提高生活质量的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使命和根本宗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健康的实践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都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健康权利,把卫生与健康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把维护人民健康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传染病肆虐、医疗资源贫乏、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4]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将资源向基层、农村和公共卫生倾斜,制定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措施。邓小平同志则强调“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5],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走好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不断增进人民健康,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卫生工作指导方针的核心“就是卫生工作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进步,包含着人民健康素质的提高。”[6] 胡锦涛同志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7]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和丰富对人民健康思想的理论,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重要实践来源。 二、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生命安全是个人存在的基本前提,身体健康是个人幸福的重要基础,人民生命健康是实现美好生活必然要求。科学技术的改革创新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同时,随着生活质量和健康养生理念的提升,各个群体对健康质量、健康水平和健康服务提出了更丰富和更高层次的要求。面对人民密切关注的健康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始终强调要全方位、全周期的保障人民健康,这一系列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促进了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更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指导人民健康工作的重要理论指南。
(一)治理当前健康领域问题的迫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在健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在生活水平提升和人均寿命延长的基础上,人们健康生活的意识增强,对健康的需求层次不断丰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8]然而,我国目前尚存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人们健康需求层次之间发展不均衡;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分工协作机制不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基础研究的组织运行和体制机制不健全;面对突发卫生事件医疗保障体系紧急预案和应急服务能力提供不充分;公共卫生法律体系存在一定漏洞有待完善等现实情况。针对这些不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快速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问题,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改善居民不适当的生活方式,迫切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统筹。这是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处理好人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涉及民主、正义、法治、安全、环境等方方面面,其中保障卫生健康是广大群众的共同追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解决卫生健康领域发展问题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前提;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在生命健康方面的幸福感、安全感,是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开展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且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健全了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补充完善了紧急救助制度,让“看病贵、看病难”不再成为人民群众牵挂的问题,为“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开辟一条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国家制定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十三五”衛生与健康规划》《“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纲要,并提出“三步走”的目标。[10]奋力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三)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要解决好人民健康权利保障、健康服务水平等问题都更为困难,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为了尽快改善这种状况,党和政府采取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10]的工作方针,发起了遍及人民群众的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基本卫生保健知识,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健康状况。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医疗卫生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物资、增加资源供给,将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确定为“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1]在2009年明确了要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改革开放中人民健康事业取得的成果,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革新,为实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了战略部署。经过长期努力,人民的健康水平、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中国的健康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8]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目前健康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三、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人民健康是立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科学分析了新时代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面临的新形势,作出了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出党对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责任与担当,为解决新时代人民卫生健康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实践中不断彰显出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我国卫生和健康事业发展的时代价值。
(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和血脉,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9 000多万名党员以忠贞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激励自己不断坚毅前行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人民健康。让人民获得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健康水平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基础;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全力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全稳定大局。“为什么人”的问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从一开始就明确要把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全国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治中,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造福人民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行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具体实践。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正确的带领人民前进,我们党以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因此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在健康问题上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放弃任何一个普通百姓、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之路。 (二)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问题是“为了谁、依靠谁和发展成果由谁享有”,党在实践中证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直以来都是党的坚定信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着力完善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关注最多、担忧最深的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现实生存问题,集中整治群众反映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深入治理民生领域的“微腐败”、妨碍惠民政策落实的“绊脚石”,全力做好各种兜底性、基础性、普惠性的民生问题,让人民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党中央格外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9]加快补齐公共卫生体系方面的短板弱项、切实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让人民健康事业由人民共建共享。
(三)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健康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蕴涵着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性认识。但马克思主义又同其他任何学说一样,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结论不可能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因此,它必须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人类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全民卫生健康事业进行探索实践。透过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发现,人的社会意识、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党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始终将这项重大民心工程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健康问题。将健康中国从建设任务提升至战略任务,坚定不移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形成一系列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关于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国健康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卫生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大创新成果。
四、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径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决议,将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新高度。建立各方面都较为发达完备的公共卫生体系,全方位地提高突发卫生情况紧急防治救治能力,完善公共卫生建设工作,关系到最广大人民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变革更新卫生健康理念
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抓手,是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对守护人民健康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重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将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制度进行巩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发挥群众工作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12] 因此,要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不断创新发展机制,群策群力、群防群治,不断丰富工作内涵。要进一步深入推广健康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践行健康卫生的生活理念;加强社会心理健康建设,做好心理疾病科普工作。从各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从环境卫生治理向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2.发挥中医药预防救治作用。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开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重要端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加强中医古籍、传统知识和诊疗技术的保护、抢救、整理,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力争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有所突破。”[12]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从国家战略层面作出部署。随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密集出台。201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将保护、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执政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一系列配套文件相继出台,预示着中医药管理制度逐项落地。同时继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积极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發挥中医药在预防疾病和救护治疗过程中的特有作用,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
(二)健全完善卫生健康制度
1.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是所有防范救治疾病中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13]公共卫生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坚持正确合理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从建设完备的机构职能体制、建立切实可行的责任机制、保障经费的周转等各方面进行完善,是全方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设置完备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结构、确立协同联动的协调配合体系、完善城乡社区疾控中心联动工作体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强化国家层面疾病防治能力建设,是从各方面更精准、更有效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2.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是维护人民健康、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针对通过新冠疫情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发现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13]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第一道防线的防控能力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面对现存的不足,要增强早期对不明原因疾病和健康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完善传染病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加强对异常情况的监测分析,更好地发挥监督检测、实时更新、动态播报、资源调配方面的作用。坚定不移地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提升普通人群对于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置、救治能力,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和应对预案体系,提升早期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大战大考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真正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三)提升卫生健康质量保障
1.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医疗卫生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党中央把这项重大民生工程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14]要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的调配,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医疗保健制度,建立并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内部和社会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和医疗设备,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切实提升医疗水准,逐步健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显著提高医院管理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2.强化公共卫生安全法治保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坚持运用法制思维和法制方式加强公共卫生法制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真评估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15]2020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强化公共卫生法制保障立法修改工作有关情况和工作计划的报告》。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安全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健全执法管理体制,明确执法责任主体,落实执法管理责任,是筑牢公共卫生安全法制防线的重要环节。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公共卫生安全法律机制,全面提高国家公共安全治理能力,进一步有效维护人民健康,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综合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全面、科学地分析了目前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面临的新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新方针,明确了新时代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总体任务、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等关键问题,为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根本指引,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0.
[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5-66.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思想年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263.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81.
[8]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N].光明日报,2016-08-21(1).
[9]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4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99.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1、115.
[13]习近平主持专家学者座谈会强调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N].人民日报,2020-06-03(1).
[14]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1.
[15]习近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J].求是,20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