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通常发生在某个教学环节结束之时,以促成教学效果的清晰化。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价,教师得以看到预期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的达成度,学生也得以总结收获,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教师需要采用综合的评价方式,以适应学科特点,达到评价目的。
一、发现学生差异,运用分层评价
不同学生由于对课堂教学的理解程度不同,学习之前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基础也不尽相同,导致实际操作中的能力效果往往存在较大差异。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仍然使用同一标准进行评价,显然不能适用于每个学生。
例如,学生们比较细致地学习了画图软件的使用方法。由于既有基础和练习程度不同,学生之间的掌握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在学生们完成了课堂作业后,笔者逐个查看大家的完成效果,分层制定评价标准。对于掌握程度较弱的学生,要求其能够熟练使用图形的基本操作即可。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其能够对图形进行简单的搭配与修饰。对于操作十分熟练的学生,评价标准则是要通过对图形处理技术的灵活巧妙运用,力求实现图画的灵动、真实。
将所有学生根据其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进行划分,采用分层的方式对各个能力层级的学生进行评价,使得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评价内容,并且以此指导自己的下一步学习,评价的接受面实现了最大化。
二、激发学习兴趣,运用激励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学习也是一样。一旦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便会对操作规律进行自主钻研,反之则会使学生对操作过程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学习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
例如,学生们接触了收发电子邮件的技术内容。在学生们纷纷建立好了自己的电子邮箱之后,我采用了激励评价的方式。先充分肯定学生们成功建立邮箱的成果,然后向大家展示了一个装饰漂亮的邮箱范例,并且启发学生:邮件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种网络聊天的方式呢?在我的激励启发下,学生们满怀信心地开始寻找完善美化邮箱的方法,并且开始几人一组互发邮件,尝试体验邮件聊天的乐趣。无需教师过多督促,在探究热情的驱动下,学生们自主展开了深入内容的学习。
通过运用激励评价的方式,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极大鼓励,学习信心与热情变得异常充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地深入延伸,学生也会更加乐于接受,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三、变换评价主体,运用交互评价
很多教师认为,评价的进行是单向的,只能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实际上,这是一个开展评价的误区。很多情况下,学生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并且可以收到更为优质充实的评价效果。
例如,学生们在认识并学习过键盘操作之后,面临到的一个大问题便是文字输入。有些学生悟性很好,很快便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快速输入方法,而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面对杂乱无序的键盘按钮毫无头绪。于是,笔者在学生们分别完成了一份文字的输入练习之后,组织小组相互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输入速度较快的学生根据自己好的经验做法,指出了掌握程度较弱学生之所以输入速度慢的问题所在,对小组中成员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很大帮助。
教师应该突破固有的单向评价模式,鼓励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评价活动。这种评价方式较之从前更“接地气”了,每个学生从自身学习经验与感受出发做出的评价,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注重学科交叉,运用联动评价
信息技术学科显著的实操性决定了它还是一门工具性的知识技能。因此,其在很多周围学科当中都可以起到联系辅助的作用。教师也正是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评价过程中取得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例如,学生们学习了利用温度传感器制作成电子温度计的信息技术原理。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在数学课程当中正好在做一个探究植物生长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实践活动,我便将二者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这个实践当中利用电子温度计来测量植物生长的环境温度。探究活动结束后,我对于学生对电子温度计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评价,为了体现学生的温度测量是否准确,还借助数学探究结果,利用数学知识对测量数值进行了验证。这样一来,既检验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联系数学知识进行了回顾。
通过开展各学科之间的联动评价,学生以信息技术学习为平台和纽带,实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带动、相互促进。以一个全局性的教学眼光看待信息技术教学,是应当着力提倡的。
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实际操作,各种操作技能之中的连贯性、创造性都很强,因此,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十分需要来自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同时,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征也使其经常能够取得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抓住这些特性巧妙开展评价,能够有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高质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余东小学)
一、发现学生差异,运用分层评价
不同学生由于对课堂教学的理解程度不同,学习之前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基础也不尽相同,导致实际操作中的能力效果往往存在较大差异。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仍然使用同一标准进行评价,显然不能适用于每个学生。
例如,学生们比较细致地学习了画图软件的使用方法。由于既有基础和练习程度不同,学生之间的掌握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在学生们完成了课堂作业后,笔者逐个查看大家的完成效果,分层制定评价标准。对于掌握程度较弱的学生,要求其能够熟练使用图形的基本操作即可。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其能够对图形进行简单的搭配与修饰。对于操作十分熟练的学生,评价标准则是要通过对图形处理技术的灵活巧妙运用,力求实现图画的灵动、真实。
将所有学生根据其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进行划分,采用分层的方式对各个能力层级的学生进行评价,使得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评价内容,并且以此指导自己的下一步学习,评价的接受面实现了最大化。
二、激发学习兴趣,运用激励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学习也是一样。一旦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便会对操作规律进行自主钻研,反之则会使学生对操作过程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学习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
例如,学生们接触了收发电子邮件的技术内容。在学生们纷纷建立好了自己的电子邮箱之后,我采用了激励评价的方式。先充分肯定学生们成功建立邮箱的成果,然后向大家展示了一个装饰漂亮的邮箱范例,并且启发学生:邮件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种网络聊天的方式呢?在我的激励启发下,学生们满怀信心地开始寻找完善美化邮箱的方法,并且开始几人一组互发邮件,尝试体验邮件聊天的乐趣。无需教师过多督促,在探究热情的驱动下,学生们自主展开了深入内容的学习。
通过运用激励评价的方式,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极大鼓励,学习信心与热情变得异常充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地深入延伸,学生也会更加乐于接受,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三、变换评价主体,运用交互评价
很多教师认为,评价的进行是单向的,只能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实际上,这是一个开展评价的误区。很多情况下,学生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并且可以收到更为优质充实的评价效果。
例如,学生们在认识并学习过键盘操作之后,面临到的一个大问题便是文字输入。有些学生悟性很好,很快便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快速输入方法,而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面对杂乱无序的键盘按钮毫无头绪。于是,笔者在学生们分别完成了一份文字的输入练习之后,组织小组相互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输入速度较快的学生根据自己好的经验做法,指出了掌握程度较弱学生之所以输入速度慢的问题所在,对小组中成员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很大帮助。
教师应该突破固有的单向评价模式,鼓励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评价活动。这种评价方式较之从前更“接地气”了,每个学生从自身学习经验与感受出发做出的评价,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注重学科交叉,运用联动评价
信息技术学科显著的实操性决定了它还是一门工具性的知识技能。因此,其在很多周围学科当中都可以起到联系辅助的作用。教师也正是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评价过程中取得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例如,学生们学习了利用温度传感器制作成电子温度计的信息技术原理。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在数学课程当中正好在做一个探究植物生长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的实践活动,我便将二者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这个实践当中利用电子温度计来测量植物生长的环境温度。探究活动结束后,我对于学生对电子温度计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评价,为了体现学生的温度测量是否准确,还借助数学探究结果,利用数学知识对测量数值进行了验证。这样一来,既检验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联系数学知识进行了回顾。
通过开展各学科之间的联动评价,学生以信息技术学习为平台和纽带,实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带动、相互促进。以一个全局性的教学眼光看待信息技术教学,是应当着力提倡的。
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实际操作,各种操作技能之中的连贯性、创造性都很强,因此,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十分需要来自教师的鼓励与肯定。同时,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征也使其经常能够取得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抓住这些特性巧妙开展评价,能够有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高质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余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