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分析了850例经抗菌治疗达3个月以上的肺结核患者。病变以浸润型为主者共824例,其余急性粟粒型、干酪性肺炎各1例,局灶型6例,慢性血行播散型18例。按这次观察开始以前曾否用过药物治疗,分为初治与复治两组:初治组569例,复治组281例。按用药种类又分为单一抗菌治疗组(单用一种抗菌药物,大多数以异菸肼治疗),复合治疗组(异菸肼、链霉素、对氨水杨酸或异菸腙等的合并应用,一般是两者合用,极少是三药合
【机 构】
:
上海市徐汇区结核病防治所;上海第一医学院肺病学教研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850例经抗菌治疗达3个月以上的肺结核患者。病变以浸润型为主者共824例,其余急性粟粒型、干酪性肺炎各1例,局灶型6例,慢性血行播散型18例。按这次观察开始以前曾否用过药物治疗,分为初治与复治两组:初治组569例,复治组281例。按用药种类又分为单一抗菌治疗组(单用一种抗菌药物,大多数以异菸肼治疗),复合治疗组(异菸肼、链霉素、对氨水杨酸或异菸腙等的合并应用,一般是两者合用,极少是三药合用)。此外,又按X线上显示病灶的性质加以分类:病灶呈淡薄模糊的片状或云雾状的,作为渗出性为主的病变;结节或点状、条状的病变,边缘清晰或大致清晰的,作为增殖性病变;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性质的病变,作为混合性病变;大块高度浓密的病变或结核球作为大块干酪性病变。
其他文献
分析左心房压力曲线对诊断二尖瓣病很有价值,但文献中各作者对左心房压力曲线的变化与二尖瓣病变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尚有分歧。本文就自1959年12月至1960年12月在本院所作61例二尖瓣病变患者的左心房穿刺测压所得的压力曲线结果加以分析,并临床资料及手术时的发现进行对比,以探求二尖瓣病变中左心房压力曲线变化的规律。
自1957年我们开始开展心冲击图检查工作,在前两年中曾对二百余名正常人及二百余名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进行了心冲击图检查。初步结果指出高血压病及较重的冠状动脉硬化患者中心冲击图不正常的百分率显著的高于正常人组,但由于当时所选的冠状动脉硬化患者一般病程较晚(三分之二已有合并症)、病情较重(三分之一曾发生心肌梗死),因而对心冲击图是否能作为一项早期诊断指标,尚不能做出结论。此外即使在该组冠状动脉硬化
中华内科杂志1962年第1期重点地发表了几篇关于糖尿病的论述,其中有两篇是关于中西医综合治疗糖尿病的经验。糖尿病综合疗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发挥病人的主动作用,气功,医疗体育;同时适当地应用降血糖药物及高醣与较高热量膳食。这个疗法进行一个月左右以后,患者能够在高醣和较高热量的膳食下获得对糖尿病的满意的控制,40%~49.6%比以往单用膳食控制和降血糖药物治疗的效果是显著地提高了。与自身和其他病人已往单用
读了中华内科杂志1961年2期“噬菌体增殖反应用于痢疾临床诊断的研究”一文后,愿提出个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不妥之处请多加批评指正。
本院自1956年12月至1960年5月的3年6个月中,内科住院总人数为2,996例,其中成人器质性心脏病为409例,占13.7%。
有关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很多,成绩不少,但迄今尚未能完全阐明,是医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争鸣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注意到胰岛素对脂肪、蛋白质、矿物质代谢也起作用,尤其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引起广泛的注意。受胰岛素影响的细胞有许多种,但不同器官、不同组织的反应在质与量方面都有区别,如肝细胞、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就有所不同。目前存在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胰岛素对各种细胞、各种物质代谢所产生的不同效应是通
患者女性,25岁,已婚,农民。于1961年5月23日因发热、大量呕血及鼻衄入院。入院前9天觉全身无力不适及发冷发热,3天后晨起时感恶心,当即呕出血液数口其中混有食物。入院前3天发热加重,呕血、鼻衄又出现,此后连续发作,每日达十余次。此外尚有头晕、失眠、食欲减退、尿黄等。入院当天解出紫红色血块之粪便。发病前、后未用过特殊药物。既往无上腹疼痛史。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是一个长期未解决的问题。我们自1959年以来注意到某些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进餐后的心电图有较明显的改变,国外少数作者也报导过相似的观察,因而考虑是否可以利用这项观察来佐助诊断。由于企图将试餐成份尽可能的标准化,同时考虑到心电图的餐后改变可能与心肌细胞内碳水化合物及钾代谢有关,故决定以口服定量的葡萄糖作为标准负荷,观察负荷前后一系列心电图改变,研究这种检查对冠状动脉硬化诊断的意
本文报道应用温泉水游子导入治疗慢性关节痛的初步疗效观察。方法系将泉水由平流电阳极导入,电流量平均为0.01~0.1毫安/平方厘米,至病人有麻感为标准。每日治疗一次,每次10~15分钟。60例中病程在2年以下者17例,3~4年者12例。治疗部位大多为膝关节及腰椎关节。经18~54次的透入治疗,结果13例(21.7%)治愈(指关节疼痛、压痛、运动时疼痛消失、天阴下雨无任何自觉症状出现、活动无任何不适者
糖尿病酮中毒是一个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应该说,不应当发生,更不应当引起死亡。但事实并不如此。因此,对本病的防治问题还有加以注意和研究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