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的引导技巧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找准切入点,恰当的设问,注意穿插技术的运用,还要重视小人物的作用,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以求更好的将学生引向教学的目的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 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127-02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去阅读、理解、欣赏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从而让学生最终有所感悟并逐渐获得语文知识,积淀语文素养。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多少和教师的引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时候一堂语文课的成败甚至也是由教师的引导得当与否决定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过程中的引导技巧。
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这些教育的普遍规律,我们必须谙熟与心,且将之用于教学活动。这些教育原则有:
因材施教原则,这是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
循序渐进原则,这是由人类的认知规律决定的。认识任何事物,总要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对于课文也不例外,总要先了解内容,才谈的上思想感情、写作特点……
整体、局部相统一原则,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的。我们既不能肢解课文,也不能对一篇课文囫囵吞枣;
文道统一原则,这是由教材的内容特点决定了的,任何时候,语文教学也不可能和思想教育割裂开来。
那么,我们在引导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要找准切入点。对于一篇课文,无论长短,先要想想该如何下手,使得学生更易理解掌握,就像我们拿着一只熟鸡,先要想想从哪里下口更易咀嚼消化一样。不同的文体,切入点各有不同。记叙性性文体,可以从故事情节入手;议论性文体,可以从文章的论点入手;说明文,则可以从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事理入手;至于散文,则根据叙事或写景抒情的不同,或从事件或从景物描写入手……如《藤野先生》的教学,若让学生直接划分篇章结构,由于篇幅较长,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难以把握,也太生硬,可以引导学生:看看藤野先生是如何出场的?一般说来,学生不难找出。接着,可以让学生找出藤野先生和作者的交往以及后来的离开等等内容,最后再来看开头第一部分,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该部分在文章中的作用……
其次,恰当设问。教师设问的过程,就是启发学生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很多时候就是学生答疑的过程(当然也包括质疑,而质疑也需要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因而,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设问切忌过大、过空或模棱两可。如: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前者过大过空,后者则有些模棱两可,学生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又如,教学《列夫托尔斯泰>>时,在分析了第一部分外貌描写和第二部分对眼睛的描写后,要引导学生明确文章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如果问:前后两部分有什么不同?问题无疑过大。若换成:作者在描写外貌和眼睛时,感情色彩有何不同?或许效果更佳。不过,教师在设问时,一定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而且切忌过多。教师最好将问答的过程提升为对话的的过程。
第三,注意穿插艺术的运用。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有意的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某些知识内容,或有机插入一些活动片断,以调动情绪、调节节奏、延伸深化教学内容的教学技巧。穿插包括以下几种类型:背景性穿插,知识性穿插,调节性穿插,延伸性穿插,活动性穿插,鉴赏性穿插,思想性穿插,等等。如教学中,在分析《马说》的思想内容时,我对韩愈写作本文时的背景进行穿插介绍;在遇到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时,需要穿插复习短语的知识;又如在教学《与朱远思书》时,对于重点语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进行了积累训练……不过,穿插也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目的性原则(必须服从课堂教学目的),适时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有机性原则(穿插设计要做到和课文有机结合),创新性原则(穿插要讲究形式多样,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第四,重视小人物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生动丰满、有血有肉的主要人物(主人公)固然重要,但好花还需绿叶扶,那些一目了然、穿插其中的次要人物(小人物)的作用也不能低估。这些小人物主要有一下作用:
(1)比较映衬,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通过写“小人物”来写主人公,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且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美学效果。如《范进中举》中的众乡邻、张乡绅等“小人物”确实对范进的刻画起到了衬托作用。
(2)烘云托月,使环境气氛更加浓烈。这种方法,可以渲染描绘事物周围的环境气氛,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达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如:《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的顾客们的笑声,确实达到了以乐境写哀的效果。
(3)穿针引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门子,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关键。
(4)着意铺陈,展现时代风貌。许多作家为了给主人创造一个特定时代的广阔背景,就着意写一些小人物,让他们来展现时代风貌。如《变色龙》中开头部分那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的出场就揭示了19世纪沙皇俄国萧条、黑暗的社会现实。
正因如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欣赏这些小人物的作用,切不可忽视他们的存在。
第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是指教师要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的因素很多,我们尤其要抓住这样几个方面:
(1)发散处,让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孔乙己》时,让学生想像孔乙己死去时的情景;教学《旅鼠之迷》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2)求异处,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如在教学《我的母亲》(胡适)时,允许学生对母亲的教子方法提出不同意见;教学议论文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提出和作者不同的观点;也允许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好处不少。
(3)空白处,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空间”中放飞。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文章需要,有很多省略的内容或略写的内容。这些地方就是我们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力空间。如七年级下册《散步》中对妻子的描写就是一个空白,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妻子这一形象进行填补;又如八年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牛汗)则可以让学生从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中选一人物,在课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虚构一个小故事。
在调动学生思维时,教师要注意:目的不明时,将其引向目标:过程不当时,将其引入思维正轨;质量不高时,将其引向思维的深度;是非迷失时,将其引向思维准则。
除了上面所说的引导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还要重视朗读的作用,特别是朗读性强的文章,如诗歌、散文、文言文等,要百读不厌。还有,任何引导如果离开文本,就架空了,失去了意义,所以引导中紧扣文本是原则。总之,导学技巧千变万化,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导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去思考、理解、揣摩、感悟,从而最终理解文本,达成学习目标。在引导过程中,要力求让学生得到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训练(并非指一堂课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情选择选择适当的导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切勿机械照搬、一成不变。只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多思考、多学习、多感悟、多总结,一定会积累出很多的教学经验,掌握相当的教学技巧。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 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127-02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去阅读、理解、欣赏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从而让学生最终有所感悟并逐渐获得语文知识,积淀语文素养。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多少和教师的引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时候一堂语文课的成败甚至也是由教师的引导得当与否决定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过程中的引导技巧。
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这些教育的普遍规律,我们必须谙熟与心,且将之用于教学活动。这些教育原则有:
因材施教原则,这是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
循序渐进原则,这是由人类的认知规律决定的。认识任何事物,总要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对于课文也不例外,总要先了解内容,才谈的上思想感情、写作特点……
整体、局部相统一原则,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的。我们既不能肢解课文,也不能对一篇课文囫囵吞枣;
文道统一原则,这是由教材的内容特点决定了的,任何时候,语文教学也不可能和思想教育割裂开来。
那么,我们在引导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要找准切入点。对于一篇课文,无论长短,先要想想该如何下手,使得学生更易理解掌握,就像我们拿着一只熟鸡,先要想想从哪里下口更易咀嚼消化一样。不同的文体,切入点各有不同。记叙性性文体,可以从故事情节入手;议论性文体,可以从文章的论点入手;说明文,则可以从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事理入手;至于散文,则根据叙事或写景抒情的不同,或从事件或从景物描写入手……如《藤野先生》的教学,若让学生直接划分篇章结构,由于篇幅较长,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难以把握,也太生硬,可以引导学生:看看藤野先生是如何出场的?一般说来,学生不难找出。接着,可以让学生找出藤野先生和作者的交往以及后来的离开等等内容,最后再来看开头第一部分,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该部分在文章中的作用……
其次,恰当设问。教师设问的过程,就是启发学生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很多时候就是学生答疑的过程(当然也包括质疑,而质疑也需要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因而,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设问切忌过大、过空或模棱两可。如: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前者过大过空,后者则有些模棱两可,学生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又如,教学《列夫托尔斯泰>>时,在分析了第一部分外貌描写和第二部分对眼睛的描写后,要引导学生明确文章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如果问:前后两部分有什么不同?问题无疑过大。若换成:作者在描写外貌和眼睛时,感情色彩有何不同?或许效果更佳。不过,教师在设问时,一定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而且切忌过多。教师最好将问答的过程提升为对话的的过程。
第三,注意穿插艺术的运用。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有意的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某些知识内容,或有机插入一些活动片断,以调动情绪、调节节奏、延伸深化教学内容的教学技巧。穿插包括以下几种类型:背景性穿插,知识性穿插,调节性穿插,延伸性穿插,活动性穿插,鉴赏性穿插,思想性穿插,等等。如教学中,在分析《马说》的思想内容时,我对韩愈写作本文时的背景进行穿插介绍;在遇到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时,需要穿插复习短语的知识;又如在教学《与朱远思书》时,对于重点语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进行了积累训练……不过,穿插也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目的性原则(必须服从课堂教学目的),适时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有机性原则(穿插设计要做到和课文有机结合),创新性原则(穿插要讲究形式多样,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第四,重视小人物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生动丰满、有血有肉的主要人物(主人公)固然重要,但好花还需绿叶扶,那些一目了然、穿插其中的次要人物(小人物)的作用也不能低估。这些小人物主要有一下作用:
(1)比较映衬,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通过写“小人物”来写主人公,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且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美学效果。如《范进中举》中的众乡邻、张乡绅等“小人物”确实对范进的刻画起到了衬托作用。
(2)烘云托月,使环境气氛更加浓烈。这种方法,可以渲染描绘事物周围的环境气氛,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达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如:《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的顾客们的笑声,确实达到了以乐境写哀的效果。
(3)穿针引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门子,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关键。
(4)着意铺陈,展现时代风貌。许多作家为了给主人创造一个特定时代的广阔背景,就着意写一些小人物,让他们来展现时代风貌。如《变色龙》中开头部分那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的出场就揭示了19世纪沙皇俄国萧条、黑暗的社会现实。
正因如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欣赏这些小人物的作用,切不可忽视他们的存在。
第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是指教师要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的因素很多,我们尤其要抓住这样几个方面:
(1)发散处,让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孔乙己》时,让学生想像孔乙己死去时的情景;教学《旅鼠之迷》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2)求异处,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如在教学《我的母亲》(胡适)时,允许学生对母亲的教子方法提出不同意见;教学议论文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提出和作者不同的观点;也允许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好处不少。
(3)空白处,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空间”中放飞。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文章需要,有很多省略的内容或略写的内容。这些地方就是我们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力空间。如七年级下册《散步》中对妻子的描写就是一个空白,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妻子这一形象进行填补;又如八年级下册《我的第一本书》(牛汗)则可以让学生从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中选一人物,在课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虚构一个小故事。
在调动学生思维时,教师要注意:目的不明时,将其引向目标:过程不当时,将其引入思维正轨;质量不高时,将其引向思维的深度;是非迷失时,将其引向思维准则。
除了上面所说的引导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还要重视朗读的作用,特别是朗读性强的文章,如诗歌、散文、文言文等,要百读不厌。还有,任何引导如果离开文本,就架空了,失去了意义,所以引导中紧扣文本是原则。总之,导学技巧千变万化,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导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去思考、理解、揣摩、感悟,从而最终理解文本,达成学习目标。在引导过程中,要力求让学生得到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训练(并非指一堂课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情选择选择适当的导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切勿机械照搬、一成不变。只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多思考、多学习、多感悟、多总结,一定会积累出很多的教学经验,掌握相当的教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