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所以温暖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2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一连三天,那个小女孩跪在繁华的商场前,膝下压一大张纸,密密地写着家庭困难、无力上学、请求资助一类的话。这样的事早已不新鲜,据说有的失学少女是三十多岁女人扮的。我每日经过她,但也只是经过而已。我赶着去商场附近的美食乐面包坊。大三的课不忙,我在那里做兼职,每天从18点到22点,一分钟不可以休息。
  我钦佩靠辛勤打拼活着的人,堂堂正正,不卑不亢,我告诉自己也要这样活。我不喜欢被人施舍,也不喜欢施舍他人,我觉得这不关乎所谓的善良或爱心,而是自尊。所以,我除了象征性地给了那女孩10元钱后,从没想过资助她。
  北方的四月风依旧凉,黄昏落起鱼。路上行人匆匆回家,街道褪尽往日的繁华。女孩手里握着写满字的纸,站在空荡荡的商场前,无比孤单的样子。我不由多看她两眼。她亦看我,眼中闪着无助的泪光。一个看起来十一二的小女孩,用哀哀的眼神看我,我心上泛起微微的疼。忽然,她开口:“姐姐,你能给我买个面包吗?”
  (二)
  我给她买了面包,她告诉我她叫于小童,12岁,住在鄂北山区一个我从未听过的地方。她说她家原本就穷,她读三年级时,奶奶生病瘫痪在床,爸爸干活的时候从山上摔下来,因为治得不及时,右腿被迫截肢。为筹备医药费,能借到的钱都借了,家里值钱的也都买掉,还是欠了二万多元的债。那时家里吃粮都得靠救济了,哪还有钱让她上学呢,她就辍学了,帮妈妈做本不属于她那个年龄做的事。
  她说她一直想重新读书,后来听说有的孩子被大人领到城里,能赚很多钱,有人还能帮家里盖新房,她动了心,给家里留了字条就偷偷跟别的大人出来了。她说:“我没想讨很多,只要讨够让我上学的钱就行。”
  我问她:“你觉得靠这种方法能有重新回去读书的一天吗?”她的眼神黯淡了,摇头:“讨来的钱每天必须全部交给带我出来的大人,她们说替我寄回家里,但我没看见她们寄过。”
  关于黑心成人利用伤残和失学儿童进行乞讨的内幕,各种媒体都有嚗光。于小童如果继续每日跪在街头乞讨,那么她想重新读书的梦想,或许就只能是梦想了,她的前途也将渺茫成一片空白。
  我心一热,给了她300元钱,买张车票,把她送上返回的列车。但我没想长期资助她,一方面我没这能力,另一方面,我不十分相信她说的关于家里的情况的话。
  我一直觉得,老弱病残,灾难不断,只有故事里才有。
  (三)
  从未想过与于小童再有联系。一个月以后,一封感谢信从鄂北山区飞来,飞成校报的头条。彩色大标题:把爱送给山区孩子的大学生!旁边配我的照片,一脸勉强的笑。我很恼火,给我贴上爱心的金子,再闹到尽人皆知,想达到让我不得不继续资助的目的吗?不曾想小小的孩子竟如此狡诈!或者狡诈的是大人。我很气愤,给她回信,告诉她,我的学费也需要我自己千辛万苦打工赚取,没有多余的钱资助她,让她以后不要再与我联系。
  把信扔进邮筒的一刹那,我就后悔了——于小童只是感谢,并未写其他,也或者她真的只是感谢,不曾想学校会拿此事炒作。我又何必回如此冰冷的信呢?可想到把信取出来,似乎也不确定。
  信还是邮走了。我心底盼于小童回信,她的辩解,她的诉苦,她的求助,都是让我良心平静的东西。
  日历一页一页向后翻,于小童音信全无。夏天了,街上随处可见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快快乐乐的,咬着冰淇淋在报摊前翻漫画书。我想到于小童,她重新回到梦想的学校了吗?她家里真像她說的那么困苦吗?她家里的情况,好转了吗?
  午夜辗转难眠,我心生愧疚,我想起那个春雨的黄昏,她泪光点点的眼睛,楚楚可怜的望着我,那样一个脆弱的小女孩,我的信可否伤到她的心?
  我的毕业论文的选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矛盾》,这种选题如果仅靠从图书馆查资料来完成,想脱离实际是不可能的。我决定暑假去鄂北山区,于小童的家乡,一方面为我的选题寻找真实素材,另一方面,看望于小童,也或是检视她的家是否与她说的一致。
  (四)
  公共汽车停在一个小镇上,不再向前行驶,前面是崇山峻岭。而这里,离于小童的家还有40里。出租车司机一听去那里,全摇头,说跑一趟赚的钱都不够修车——路太难走了。最后好说歹说,才有一个司机肯去,条件是我加一半的钱。
  近黄昏,到了于小童居住的山坳。于小童的家比她说的几乎还要穷。破旧的泥草屋,屋内空空如也,只有一台很小的黑白电视,上面贴着某地捐助字样。全家四口人,只有她和妈妈是身体健全的人。过渡的劳累在她妈妈脸上碾出重重的痕迹,是沧桑,看见我的刹那,沧桑的脸上对我展露的,却是我在城市从未见过的最纯粹笑容。
  得知我的身份后,他们简直把我当恩人一样接待。想到我对他们的怀疑,我曾经的气愤,我隐隐脸红。
  第二日早晨,闻见扑鼻的香味。他们把唯一的一只鸡杀了。于小童妈妈说:“这鸡,整日叫,吵死人,一直都要杀的。”可我记得,于小童以前曾于我说,家里的日用品,都是靠鸡生的蛋卖钱换来的。他们的一只鸡相当于我们的一份兼职,为了招待偶施小惠的一个人,牺牲掉财源,不知我们谁会做到?
  我打了个喷嚏,她妈妈把她最好的衣服找出来给我披上。嘱我多吃菜,说我这么痩,如果在这儿吃不饱饿得更痩,回去我妈妈该心疼了。我使劲忍住,没让眼泪掉下来,我没告诉他们,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他们各自建立新的家庭,各自有了新的孩子。我上高中后就独立生活了,偶尔例行公事地去看他们,他们对我像对客人,生疏而客气。我从未想到,会在陌生的家庭,得到真挚的温暖。他们也给我善良淳朴的最好诠释,让我明白“好人好梦”这个道理。
  而我却一度轻视他们,认为他们试图不劳而获,骗取别人的同情和金钱。看到他们所处的环境后,我知我错了。这里,最好的建筑是半山的希望小学。政府给孩子们免学费,还是有很多人念不起。交通不便,土地有限,物产稀少,是这里孩子读书的宿敌。
  家里穷,读不起书,不是孩子的错,如果我们有能力帮,却不帮,是我们的错。
  (五)
  我告别于小童一家时,怎么都找不到于小童。我看看表,说不等她了。我刚要走,一个小孩跑来告诉:“于小童挂在半山的树枝上了。”
  我们急匆匆跟那个孩子跑到那个山上,离山顶很近的陡坡上长着几颗果树,零星地结着几个野果子,于小童挂在中间的一棵树上。她恐惧地大喊大叫,树枝被她压得摇晃着。虽然这不是悬崖,可也非常陡峭,摔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大家的脸都吓白了,她爸爸让妈妈赶紧找绳子和喊人。来了很多人帮忙。大家把绳子一段绑在石头上,另一端抛下去,一个盘山好手顺着绳子滑到于小童身边,把她拖到绳子上,小童被拉了上来。
  我气坏了,觉得这孩子看起来像个小大人,却这样不懂事。我问她:“你说,为这几个野果子让父母为你担惊受怕,让大家为你兴师动众,你不觉得惭愧吗?”于小童受惊地看我一眼,从兜里拿出野果子递过来:“姐姐,我摘野果子是给你坐车的时候吃。”我顿时说不出话来。半晌,轻轻牵起于小童的手,摘下我的腕表,戴在她的手腕上。我知道她半夜时,偷偷抚摸我放在枕边的这块卡通表。
  虽然于小童和她的父母极力拒绝,我还是坚持要资助于小童的学业,到高中,甚至大学。
  列车奔驰,我的手似乎还留有于小童的余温,很暖,很柔,很细致。我感觉到血液里增加着新的成分,温暖,爱,帮助。当我们的手牵在一起的刹那,这些成分在我们之间绵延不断地传递,传递,在传递。
其他文献
女儿再次下岗,到母亲家吃饭,说起工作的难处,掩面哭起来。母亲也陪着流泪,忽然建议说,你怎么不自己试着开店呢,给人家打工不适应,自己当老板不好么?女儿没有信心地道,行吗,我能行吗?母亲鼓励道,你也不是多么笨,事在人为啊。我这里有点钱,你先拿去租赁门店、进货。  在母亲的鼓动下,女儿的服装店开张了。可是,连续几天没卖掉一件衣服。女儿到别人店里参观,看人家服装样式,如何招徕顾客,如何提供服务;回到自己店
期刊
他一直是个很听话的小孩,可是上初中的时候,却迷上了网络游戏。他开始逃学,开始撒谎,只要一有机会,就钻进离家大约两条街的网吧玩个昏天黑地。  老师找过他,父亲打过他,母亲苦口婆心劝过他,他也曾信誓旦旦地保证再也不玩了。可是瘾一上来,他就无法控制自己。  后来,老师不再关注他,父亲也彻底失望,对他不闻不问,只有执著的母亲不厌其烦地教育他、提醒他。  他对母亲其实不怎么在意的,母亲有严重的风湿病,走路都
期刊
韩素音,在1970年代的中国,至少有一亿人听过这个名字。她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起出现在报纸上,为他们著书立传。她还是印尼苏加诺总统、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的座上宾。  作为中国第一代留学归来的铁路工程师的女儿,比利时前国防大臣的外甥女,她有着传奇的一生。她是个混血儿,一辈子也爱过各种肤色、各种文化的男人。终其一生,她都在“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间不断往返。她用手中的笔为自己和家
期刊
我的婚礼庆典,浪漫而庄严。  亲朋好友们站在长长的地毯两旁,手里拿着礼花、气球,等待着我与妻子从地毯上缓缓走过的时候,将代表甜蜜与吉祥的礼花、气球放飞在我们的头部上空,再亲口对我们说上几句最真挚的祝福话语。  婚礼庆典的其中一项,是我与妻子向父母礼拜,深深三鞠躬之后,再接受父母对我们的祝福。  母亲将一个早准备好的小木盒子递到我的手里,我正欲打开,庆典司仪说:“暂不打开。”然后将盒子拿到自己手里,
期刊
亲爱的老公,我都嫁给你一年了,还没有住上属于咱自己的房子。这个问题很严重,一定要引起重视,在鸡有鸡窝、狗有狗窝的时代,我们真是太落后了。因此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我们都是普通老百姓,收入不高,所以要想实现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省钱!通过几天的思考,我认为可以节俭的地方很多,而浪费的现象在你身上特别严重,在此列举补救措施,希望你能一一照办:  一、从现在开始,你尽量
期刊
多年前的一天,流浪了近4年的我历经半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一屁股坐到了拉萨的土地上。  我怀揣饥饿在拉萨特有的灿烂阳光中穿行,就在我再度一文不名的时候,终于在一个建筑工地找到了抬水泥预制板的苦力活。在通常被称作停工待料的日子里,我来到与工地一墙之隔的西藏大学。眼望着气派非凡的图书馆,我在心里酝酿着一个计划:我要读书!可是一连几次,我还未跨进图书馆的大门便被拒之门外了。这时,一位美丽的混血儿姑娘从图书
期刊
雪下得很大,北风像鞭子一样抽人的脸。可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个乡下大娘仍在街头摆起了红薯摊儿。看到大娘,我心里的气好像一下子就消了大半。甚至,看着她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样子,我心上反而游来一丝怜悯……  三天前,我的孙子闹着要吃乡下的红薯,结果我找遍了农贸市场,也没有见卖红薯的。正在我失望想回家的当儿,一位乡下老大娘挑着一担红薯过来了。我是从小吃着红薯长大的,一眼就看到大娘的红薯是最地道的。在与大
期刊
2013年春节刚过,江城大学302宿舍的四个姐妹们就开始忙着找工作了。大姐王丽的老爸是市财政局局长,轻而易举地就把她安排进了事业单位工作;二姐李娜家开着公司,她也不用为工作的事发愁;剩下的老三郭慧和四妹春妮,都来自西部农村,家里无权无势,又没有任何關系和背景,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了。不过,和四妹春妮相比,老三郭慧还算幸运的,最起码,爹妈还给了她一张漂亮的脸蛋。而春妮就不同了,她的身高不到一米六,体
期刊
从第一天,阿忠就注意到那个所谓的“王夫人”。  什么夫人嘛!根本就是个装模作样的糟老太婆。要不是大家主动打招呼,左一声王夫人、右一声王夫人地叫,阿忠根本懒得多看她一眼。  混了二十多年,阿忠什么夫人没见过?只怪这个小市场的摊贩,一辈子没看过世面,碰上这么一个会端架子的老太婆,还以为遇到皇亲国戚。  瞧瞧!那糟老太婆进来了。外面下大雨,脚底下已经不稳,还穿什么高跟鞋,“你是来买菜,不是来会客!”阿忠
期刊
第一部 第二章  陈鼻为什么生了一只与众不同的大鼻子呢?这事儿大概只有他母亲能说清楚。  陈鼻的父亲陈额,字天庭,是我们村里唯一拥有两个老婆的人。陈额识字很多,解放前家有良田百亩,开着烧酒作坊,在哈尔滨还有买卖。他的大婆是本村人,为他生了四个女儿。解放前陈额跑了,解放后,大概是1951年,袁脸带着两个民兵,去东北把他押了回来。他逃亡时是单身一个,把大婆和女儿们撇在家里,回来时却带着一个女人。那女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