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北京市撤县设区的最后两个地区之一,人们对密云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历史上的“京师锁钥”、地理位置上的“北京远郊”、地形地貌上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如今,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密云区如何立足区情开展教育改革,从而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和均衡?请看密云区教委主任杨华利和教工委书记张文亮的回答。
统筹规划,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科学规划区域学校布局。根据区域实际,基本形成“一镇一所初中、一所小学,较大镇一所中心小学下辖一至三所完小”的办学格局,高标准创办26所寄宿制学校。城区公办园由2011年的8所增加到13所,各镇均建有中心幼儿园,全区公办园比例达77.14%(农村地区公办园比例达93.18%)。
推进“互联网 教育”行动。在全市率先实现光纤宽带网络“校校通”、交互式多媒体“班班通”。全面启动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建成远程视频教学系统、教师资源库、视频点播系统和教育资源搜索引擎等,推进网络学习“人人通”工程,使广大师生不出校门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十二五”期间,密云区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先进区县”。
实施学区化管理。按照“就近就便、深化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提质”的工作思路,实施“学区化”管理模式,以密云水库为中心,划分“城区、库北、库南一、库南二”四大学区,以学区为单位定期开展联合教研、区域培训交流等活动,集中教研、集体备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建立城乡联办校。建立15对城乡联办校,通过师生校际交流、一体化管理、城乡结对评价等措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内中小学共同发展,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综合素养,扩充了全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升区域优质资源共享水平。
构建中小衔接的特色发展项目。逐步分区域推进中小学衔接的特色发展项目,实现校际间深度合作,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目前,已开展足球、篮球、花样跳绳、民乐、马头琴、管乐等特色发展项目。通过师资力量、设施设备共享,促使中小衔接特色发展项目校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启动高岭镇、大城子镇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强化区域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进一步探索各学段衔接的有效机制,为适应新的中高考改革、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借助外力,深化对外合作与交流
抓好区域间教育合作。密云教委与海淀教委以优势互补、互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建立“一对一”区域教育互助合作关系,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队伍建设、考试辅导等层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整体提高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密云四中、密云镇中心小学分别成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密云分校、朝阳实验小学密云学校。本部和分校实施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在教师培训、教研活动、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在总校的全方位支持下,密云分校的社会声誉日益提高。
实施名校办分校项目。建立了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161中学密云分校、黄城根小学密云分校,分校和本部在资源共享、师资培养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有效提升了合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友好合作校建设。有近20所中小学主动与市区名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围绕质量提高、课程改革、特色建设等内容,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教学辅导、经验交流等活动,借助名校优质资源,促使干部教师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师资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引入教育集团办学经验。密云三小加入北京实验二小教育集团,全面学习集团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经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以密云三中、密云六中为基地校,与新东方教育集团开展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依托高校资源、教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加快发展。分别与北师大、首师大、北京教育学院等高校和教科研机构合作,先后实施了“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学校发展提升工程”“校本培训基地校建设”等项目;积极推进“高参小”工作,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广播合唱团等单位合作,发挥高校、社会力量的资源优势,深层次开展体育、美育工作,促使体育、美育工作全面发展。
内涵发展,打造优质的干部队伍
阳光选才、科学用人,严把干部入口关;实行干部任期制、干部交流制、干部诫勉督导制,规范干部使用关;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健全表彰激励机制。力求用多种途径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团结高效、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以党建工作为统领,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启动“校级干部发展工程”,提升校级干部领导力;启动“中层干部提高工程”,提升中层干部执行力;启动“后备干部培养工程”,提升后备干部内驱力。启动“中学校长研究工作室”“小学校长研究工作室”“学校发展提升工程”“校本培训基地校建设项目”四个工作室,优化校长知识储备,更新校长教育理念,用校长能力提升带动干部群体素质提升。
完善机制,促进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稳定发展
职称评聘和骨干评选向乡村学校倾斜。统筹区域职评工作,适度倾斜乡村;在区级骨干教师评选工作中,设置乡村学校专项指标,提高乡村学校骨干教师比例,保证校校有区级骨干教师;城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和参加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须有在乡村学校任教经历。
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市、区两级财政共同负担,按照中学、中心小学距密云区中心(区政府)的距离确定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每年为乡村教师提供一次不低于800元标准的免费体检。多措并举,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按照“标准适度、经济实用、集中建设、产权公有、周转使用”的原则,大力实施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
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每年教师节,在乡村任教满10年、20年、30年的教师中,评选“乡村优秀教师”“乡村明星教师”“乡村最美教师”,分别给予奖励,营造扎根乡村、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激励、调动乡村教师的积极性;每年选派60名优秀乡村教师到职工疗养点进行为期一周的休假疗养。
编辑 王雪莉
统筹规划,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科学规划区域学校布局。根据区域实际,基本形成“一镇一所初中、一所小学,较大镇一所中心小学下辖一至三所完小”的办学格局,高标准创办26所寄宿制学校。城区公办园由2011年的8所增加到13所,各镇均建有中心幼儿园,全区公办园比例达77.14%(农村地区公办园比例达93.18%)。
推进“互联网 教育”行动。在全市率先实现光纤宽带网络“校校通”、交互式多媒体“班班通”。全面启动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建成远程视频教学系统、教师资源库、视频点播系统和教育资源搜索引擎等,推进网络学习“人人通”工程,使广大师生不出校门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十二五”期间,密云区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先进区县”。
实施学区化管理。按照“就近就便、深化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提质”的工作思路,实施“学区化”管理模式,以密云水库为中心,划分“城区、库北、库南一、库南二”四大学区,以学区为单位定期开展联合教研、区域培训交流等活动,集中教研、集体备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建立城乡联办校。建立15对城乡联办校,通过师生校际交流、一体化管理、城乡结对评价等措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内中小学共同发展,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综合素养,扩充了全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升区域优质资源共享水平。
构建中小衔接的特色发展项目。逐步分区域推进中小学衔接的特色发展项目,实现校际间深度合作,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目前,已开展足球、篮球、花样跳绳、民乐、马头琴、管乐等特色发展项目。通过师资力量、设施设备共享,促使中小衔接特色发展项目校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启动高岭镇、大城子镇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强化区域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进一步探索各学段衔接的有效机制,为适应新的中高考改革、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借助外力,深化对外合作与交流
抓好区域间教育合作。密云教委与海淀教委以优势互补、互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建立“一对一”区域教育互助合作关系,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队伍建设、考试辅导等层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整体提高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密云四中、密云镇中心小学分别成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密云分校、朝阳实验小学密云学校。本部和分校实施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在教师培训、教研活动、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在总校的全方位支持下,密云分校的社会声誉日益提高。
实施名校办分校项目。建立了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161中学密云分校、黄城根小学密云分校,分校和本部在资源共享、师资培养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有效提升了合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友好合作校建设。有近20所中小学主动与市区名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围绕质量提高、课程改革、特色建设等内容,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教学辅导、经验交流等活动,借助名校优质资源,促使干部教师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师资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引入教育集团办学经验。密云三小加入北京实验二小教育集团,全面学习集团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经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以密云三中、密云六中为基地校,与新东方教育集团开展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依托高校资源、教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加快发展。分别与北师大、首师大、北京教育学院等高校和教科研机构合作,先后实施了“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学校发展提升工程”“校本培训基地校建设”等项目;积极推进“高参小”工作,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广播合唱团等单位合作,发挥高校、社会力量的资源优势,深层次开展体育、美育工作,促使体育、美育工作全面发展。
内涵发展,打造优质的干部队伍
阳光选才、科学用人,严把干部入口关;实行干部任期制、干部交流制、干部诫勉督导制,规范干部使用关;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健全表彰激励机制。力求用多种途径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团结高效、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以党建工作为统领,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启动“校级干部发展工程”,提升校级干部领导力;启动“中层干部提高工程”,提升中层干部执行力;启动“后备干部培养工程”,提升后备干部内驱力。启动“中学校长研究工作室”“小学校长研究工作室”“学校发展提升工程”“校本培训基地校建设项目”四个工作室,优化校长知识储备,更新校长教育理念,用校长能力提升带动干部群体素质提升。
完善机制,促进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稳定发展
职称评聘和骨干评选向乡村学校倾斜。统筹区域职评工作,适度倾斜乡村;在区级骨干教师评选工作中,设置乡村学校专项指标,提高乡村学校骨干教师比例,保证校校有区级骨干教师;城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和参加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须有在乡村学校任教经历。
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市、区两级财政共同负担,按照中学、中心小学距密云区中心(区政府)的距离确定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每年为乡村教师提供一次不低于800元标准的免费体检。多措并举,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按照“标准适度、经济实用、集中建设、产权公有、周转使用”的原则,大力实施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
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每年教师节,在乡村任教满10年、20年、30年的教师中,评选“乡村优秀教师”“乡村明星教师”“乡村最美教师”,分别给予奖励,营造扎根乡村、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激励、调动乡村教师的积极性;每年选派60名优秀乡村教师到职工疗养点进行为期一周的休假疗养。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