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采用随机排列法,进行了水稻新型缓控释肥料与控氮施肥技术应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缓控释肥料应用模式与控氮施肥技术应用可改善水稻作物生育性状,表现叶片浓绿、单位面积穗数明显增多,籽粒饱满。从总体看,缓控释肥料应用模式与控氮施肥技术应用都比常规施肥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
关键词 水稻;新型缓控释肥料;控氮施肥技术;产量;性状
中图分类号 S511;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011-02
为完善高效控量施肥技术体系,进一步探索新型缓控释肥料应用模式与控氮施肥技术,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推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设计出不同新型缓控释氮肥与控氮施肥不同比例的技术模式,筛选出了施肥的最佳配方[1-3],在促进作物产量提高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新型缓控释肥料与控氮施肥技术在水稻上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探索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和工作机制、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辽中县潘家堡乡黄旗堡村一农户的地块。土壤类型为草甸土,质地为黏壤、地形平坦,障碍因子有连作、缺素、病虫害,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产量9 300 kg/hm2,施肥为BB肥600 kg/hm2。土壤養分检测结果:有机质20.6 g/kg、全氮1.06 g/kg、有效磷15.32 mg/kg、速效钾106.2 mg/kg、pH值6.63。
1.2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辽粳102。
供试肥料:氮肥选用含纯N 46%的普通尿素、养分配比为含纯N 45%的缓释氮肥;磷肥为过磷酸钙(含P2O5 12%);钾肥为氯化钾(含K2O 60%)。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不施氮肥,磷、钾施肥量与处理2相同;处理2:测土配方施肥推荐施肥(普通速效氮肥);处理3:氮、磷、钾施肥量与处理2相同,氮由15%缓控释氮肥和85%速效氮肥组成;处理4:氮、磷、钾施肥量与处理2相同,氮由30%缓控释氮肥和70%速效氮肥组成;处理5:氮、磷、钾施肥量与处理2相同,氮由45%缓控释氮肥和55%速效氮肥组成;处理6:磷、钾施肥量与处理2相同,氮减10%,减氮后保持45%缓控释氮肥 55%速效氮肥。3次重复,随机排列[4-6],小区面积为30 m2。试验时间为2015年4月10日至10月8日。
根据土壤测试值和目标产量,确定肥料施用量:纯N 220.50 kg/hm2、P2O5 97.5 kg/hm2、K2O 60 kg/hm2。各处理磷、钾施肥量一致,全部作底肥。氮肥作底肥和追肥施用,处理2的氮肥追肥在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施用,处理3、4、5、6的氮肥追肥在抽穗期撒施速效氮45 kg/hm2,其余的氮作底肥。试验各处理施肥量见表1。
1.4 试验实施
4月10日播种育苗,5月2日翻地,5月11日耙地,5月16日移栽,种植密度为20株/m2,各处理底肥随着耙地施入,处理2的追肥尿素分3次施入,分别为返青肥、蘖肥、穗肥,处理3~6追肥为穗肥,一次性施入。水分管理采取浅湿干结合,后水不见前水的原则[7-8]。病虫害防治:在水稻移栽前,将丁草胺撒入田中,以防杂草;10月8日田间测产,小区单打、单收、单计产[9-11]。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性状
通过对水稻生育性状调查,发现处理1(无氮区)植株普遍较矮小,叶色黄绿,茎秆细弱;处理6减氮区植株颜色为绿色,其余4个处理颜色差异不明显,均为深绿。分蘖数多、籽粒均匀饱满的为处理5,其次为处理4。
2.2 产量
试验田于2015年10月8日采收,试验的6个处理均采取单采单收的测产方法,各处理产量调查见表3。
方差分析(表4)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之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重复之间差异不显著,试验可以用来衡量各处理的肥效。通过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表5),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因此,可以证明新型缓控释肥料和控氮施肥技术的应用对水稻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处理之间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差异。作物产量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处理5>处理4>处理3>处理6>处理2>处理1,处理3、4、5、6分别较处理2增产1 440、2 115、2 415、1 020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4.2%、24.5%、28.5%、11.3%。
2.3 效果评价
通过表6水稻氮养分吸收量与氮肥利用率可知,新型缓控释肥料应用模式与控氮施肥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稻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处理4=处理5>处理3>处理6>,较处理2的测土配方施肥推荐施肥的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26.45、26.45、16.63、14.80个百分点。
3 结论与讨论
缓控释肥料应用模式与控氮施肥技术应用可改善作物生育性状,表现叶片浓绿、单位面积穗数明显增多,籽粒饱满。从产量分析来看,土壤的相对产量达到89.4%,可知土壤肥力较高,最高产量为施氮量由45%缓控释肥氮肥和55%速效氮肥组成的配比,其次为施氮量由30%缓控释氮肥和70%速效氮肥组成的处理。从总体上看,缓控释肥料应用模式与控氮施肥技术应用都比常规施肥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
从氮肥的肥料利用率来比较,施氮量由30%缓控释氮肥和70%速效氮肥组成的处理和由45%缓控释肥氮肥和55%速效氮肥组成处理的肥料利用率较高,均达到29.51%,是比较理想的缓控释氮肥和速效氮肥组合。
4 参考文献
[1] 吴德淮,叶青,刘冬梅,等.2012年兴国县缓控释肥肥效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6):229.
[2] 张桂林,王成科,吴君英.金山区水稻缓控释肥肥效比较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6(4):95.
[3] 李志.缓控释肥在单季稻上的应用肥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3(16):75.
[4] 陈恺林,张玉烛,刘洋,等.金正大缓控释肥在晚稻上的应用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2(13):74-76.
[5] 闫童,滕世辉,刘士亮.水稻缓控释肥肥效试验研究[J].北方水稻,2011(3):20-22.
[6] 邹煜.缓控释肥对水稻的应用效应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9(9):74-76.
[7] 吕小红,付立东,王宇,等.配比施用缓释肥与速效氮肥对机插水稻生长和产量的效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6(1):83-85.
[8] 石磊,陆利民.不同缓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31):131-132.
[9] 张爱平,刘汝亮,杨世琦,等.基于缓释肥的侧条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和氮素流失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3):555-562.
[10] 胡春花,罗革彬,曾建华,等.不同类型缓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15):174-177.
[11] 李世发,刘元英,范立春,等.缓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7):38-43.
关键词 水稻;新型缓控释肥料;控氮施肥技术;产量;性状
中图分类号 S511;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011-02
为完善高效控量施肥技术体系,进一步探索新型缓控释肥料应用模式与控氮施肥技术,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推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设计出不同新型缓控释氮肥与控氮施肥不同比例的技术模式,筛选出了施肥的最佳配方[1-3],在促进作物产量提高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新型缓控释肥料与控氮施肥技术在水稻上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探索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和工作机制、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辽中县潘家堡乡黄旗堡村一农户的地块。土壤类型为草甸土,质地为黏壤、地形平坦,障碍因子有连作、缺素、病虫害,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产量9 300 kg/hm2,施肥为BB肥600 kg/hm2。土壤養分检测结果:有机质20.6 g/kg、全氮1.06 g/kg、有效磷15.32 mg/kg、速效钾106.2 mg/kg、pH值6.63。
1.2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辽粳102。
供试肥料:氮肥选用含纯N 46%的普通尿素、养分配比为含纯N 45%的缓释氮肥;磷肥为过磷酸钙(含P2O5 12%);钾肥为氯化钾(含K2O 60%)。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不施氮肥,磷、钾施肥量与处理2相同;处理2:测土配方施肥推荐施肥(普通速效氮肥);处理3:氮、磷、钾施肥量与处理2相同,氮由15%缓控释氮肥和85%速效氮肥组成;处理4:氮、磷、钾施肥量与处理2相同,氮由30%缓控释氮肥和70%速效氮肥组成;处理5:氮、磷、钾施肥量与处理2相同,氮由45%缓控释氮肥和55%速效氮肥组成;处理6:磷、钾施肥量与处理2相同,氮减10%,减氮后保持45%缓控释氮肥 55%速效氮肥。3次重复,随机排列[4-6],小区面积为30 m2。试验时间为2015年4月10日至10月8日。
根据土壤测试值和目标产量,确定肥料施用量:纯N 220.50 kg/hm2、P2O5 97.5 kg/hm2、K2O 60 kg/hm2。各处理磷、钾施肥量一致,全部作底肥。氮肥作底肥和追肥施用,处理2的氮肥追肥在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施用,处理3、4、5、6的氮肥追肥在抽穗期撒施速效氮45 kg/hm2,其余的氮作底肥。试验各处理施肥量见表1。
1.4 试验实施
4月10日播种育苗,5月2日翻地,5月11日耙地,5月16日移栽,种植密度为20株/m2,各处理底肥随着耙地施入,处理2的追肥尿素分3次施入,分别为返青肥、蘖肥、穗肥,处理3~6追肥为穗肥,一次性施入。水分管理采取浅湿干结合,后水不见前水的原则[7-8]。病虫害防治:在水稻移栽前,将丁草胺撒入田中,以防杂草;10月8日田间测产,小区单打、单收、单计产[9-11]。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性状
通过对水稻生育性状调查,发现处理1(无氮区)植株普遍较矮小,叶色黄绿,茎秆细弱;处理6减氮区植株颜色为绿色,其余4个处理颜色差异不明显,均为深绿。分蘖数多、籽粒均匀饱满的为处理5,其次为处理4。
2.2 产量
试验田于2015年10月8日采收,试验的6个处理均采取单采单收的测产方法,各处理产量调查见表3。
方差分析(表4)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之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重复之间差异不显著,试验可以用来衡量各处理的肥效。通过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表5),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因此,可以证明新型缓控释肥料和控氮施肥技术的应用对水稻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处理之间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差异。作物产量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处理5>处理4>处理3>处理6>处理2>处理1,处理3、4、5、6分别较处理2增产1 440、2 115、2 415、1 020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4.2%、24.5%、28.5%、11.3%。
2.3 效果评价
通过表6水稻氮养分吸收量与氮肥利用率可知,新型缓控释肥料应用模式与控氮施肥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稻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处理4=处理5>处理3>处理6>,较处理2的测土配方施肥推荐施肥的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26.45、26.45、16.63、14.80个百分点。
3 结论与讨论
缓控释肥料应用模式与控氮施肥技术应用可改善作物生育性状,表现叶片浓绿、单位面积穗数明显增多,籽粒饱满。从产量分析来看,土壤的相对产量达到89.4%,可知土壤肥力较高,最高产量为施氮量由45%缓控释肥氮肥和55%速效氮肥组成的配比,其次为施氮量由30%缓控释氮肥和70%速效氮肥组成的处理。从总体上看,缓控释肥料应用模式与控氮施肥技术应用都比常规施肥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
从氮肥的肥料利用率来比较,施氮量由30%缓控释氮肥和70%速效氮肥组成的处理和由45%缓控释肥氮肥和55%速效氮肥组成处理的肥料利用率较高,均达到29.51%,是比较理想的缓控释氮肥和速效氮肥组合。
4 参考文献
[1] 吴德淮,叶青,刘冬梅,等.2012年兴国县缓控释肥肥效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6):229.
[2] 张桂林,王成科,吴君英.金山区水稻缓控释肥肥效比较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6(4):95.
[3] 李志.缓控释肥在单季稻上的应用肥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3(16):75.
[4] 陈恺林,张玉烛,刘洋,等.金正大缓控释肥在晚稻上的应用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2(13):74-76.
[5] 闫童,滕世辉,刘士亮.水稻缓控释肥肥效试验研究[J].北方水稻,2011(3):20-22.
[6] 邹煜.缓控释肥对水稻的应用效应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9(9):74-76.
[7] 吕小红,付立东,王宇,等.配比施用缓释肥与速效氮肥对机插水稻生长和产量的效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6(1):83-85.
[8] 石磊,陆利民.不同缓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31):131-132.
[9] 张爱平,刘汝亮,杨世琦,等.基于缓释肥的侧条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和氮素流失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3):555-562.
[10] 胡春花,罗革彬,曾建华,等.不同类型缓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15):174-177.
[11] 李世发,刘元英,范立春,等.缓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7):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