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管理缺失,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何关注、呵护留守儿童,成为关工委致力解决的问题。对此,黔西南州在贞丰县七所中小学试点村(校)共建农村关工委工作,探索创新了“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模式,并在全州推广,为促进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经验做法
着力围绕吃、住、学、乐,充分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帮助农村寄宿制学校青少年解决实际问题。
吃在学校解食忧。积极争取中国关工委、中国安利公益基金会等支持,利用“困难留守儿童补助金”等项目,大力实施“春苗营养计划”,建设一批示范项目,结合“村校共建”、“家校共建”等形式,集中解决“吃”的问题。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试餐、陪餐制度,让学生安全、放心用餐;认真研究儿童的饮食结构,科学制定一周五天食谱;专门成立膳食委员会,每月集中反馈问题。
住在学校受关爱。成立由教职工组成的关爱组,确保留守儿童在学校住得安全,住得温暖;建立卫生室,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完善学校宿舍、厕所、浴室等环境和条件;开通“亲情视频”、“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与千里之外的家长“零距离”交流;村“五老”联合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及时掌握学习、生活、情绪等情况;采取“同一个寨子的寄宿生由一人(家长轮流)接送”方式,减轻家长负担;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交流;建立“代理家长”和“伙伴结对”制度,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亲人就在身边,消除孤独感。
学在学校长知识。根据“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要求,积极推行多门类的文化艺术特色课程;积极创建学校“梦想中心”,开设梦想课程;采取不同方式从德、能、勤、绩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利用下午放学后的一个小时开设“四点半学校”,对留守儿童“一对一”辅导,有效解决部分家庭辅导子女学习难的问题;配备电视机、图书、文体器材等,让留守儿童学习渠道畅通,全面发展;建立棋廊、体育走廊、英语角等文化长廊,丰富文化生活。
乐在学校感幸福。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打造乡村学校少年宫或青少年文化场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之乐、生活之乐、成长之乐;积极打造高效课堂,探索“四步导学(自主研习、合作究疑、适度拓展、评价巩固)”模式,让课堂呈现“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每天组织开展球类、歌舞类等课程,丰富课余生活;充分发挥村(校)关工委中村“五老”人员与学校教师特长,成立朗诵、合唱等兴趣小组,结合民族特色,开展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民族风情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受到艺术魅力的熏陶感染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主要成效
进一步增强了幸福感。全州各中小学组织开展文娱、体育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使留守儿童体验“五老”和集体的温暖,感受党和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爱,弥补亲情缺失,增强了农村学生幸福感。
进一步弥补了失落感。通过这项活动,一些留守儿童心理失衡、性格扭曲的问题得到了缓解,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安全问题明显减少。同时,坚持“三优先”、“五必访”活动。即对留守儿童优先实行最低生活保障、优先接受社会资助、优先获得“结对关爱”;做到情绪不好、身体不好、成绩不好、迟到早退旷课、同学间争吵必访,“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
进一步彰显了责任感。创新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方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丰富了家校共育经验,让教师乐于操心、留守儿童舒心、打工者安心、政府放心、社会满意。
2014年9月,贵州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推进会在贞丰县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到会指导并指出,“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有效探索,是适民情、顺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实事,是实实在在的希望工程、德政工程。并表示将在全国30个民族地区进行宣传推广。
经验做法
着力围绕吃、住、学、乐,充分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帮助农村寄宿制学校青少年解决实际问题。
吃在学校解食忧。积极争取中国关工委、中国安利公益基金会等支持,利用“困难留守儿童补助金”等项目,大力实施“春苗营养计划”,建设一批示范项目,结合“村校共建”、“家校共建”等形式,集中解决“吃”的问题。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试餐、陪餐制度,让学生安全、放心用餐;认真研究儿童的饮食结构,科学制定一周五天食谱;专门成立膳食委员会,每月集中反馈问题。
住在学校受关爱。成立由教职工组成的关爱组,确保留守儿童在学校住得安全,住得温暖;建立卫生室,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完善学校宿舍、厕所、浴室等环境和条件;开通“亲情视频”、“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与千里之外的家长“零距离”交流;村“五老”联合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及时掌握学习、生活、情绪等情况;采取“同一个寨子的寄宿生由一人(家长轮流)接送”方式,减轻家长负担;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交流;建立“代理家长”和“伙伴结对”制度,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亲人就在身边,消除孤独感。
学在学校长知识。根据“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要求,积极推行多门类的文化艺术特色课程;积极创建学校“梦想中心”,开设梦想课程;采取不同方式从德、能、勤、绩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利用下午放学后的一个小时开设“四点半学校”,对留守儿童“一对一”辅导,有效解决部分家庭辅导子女学习难的问题;配备电视机、图书、文体器材等,让留守儿童学习渠道畅通,全面发展;建立棋廊、体育走廊、英语角等文化长廊,丰富文化生活。
乐在学校感幸福。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打造乡村学校少年宫或青少年文化场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之乐、生活之乐、成长之乐;积极打造高效课堂,探索“四步导学(自主研习、合作究疑、适度拓展、评价巩固)”模式,让课堂呈现“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每天组织开展球类、歌舞类等课程,丰富课余生活;充分发挥村(校)关工委中村“五老”人员与学校教师特长,成立朗诵、合唱等兴趣小组,结合民族特色,开展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民族风情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受到艺术魅力的熏陶感染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主要成效
进一步增强了幸福感。全州各中小学组织开展文娱、体育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使留守儿童体验“五老”和集体的温暖,感受党和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爱,弥补亲情缺失,增强了农村学生幸福感。
进一步弥补了失落感。通过这项活动,一些留守儿童心理失衡、性格扭曲的问题得到了缓解,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安全问题明显减少。同时,坚持“三优先”、“五必访”活动。即对留守儿童优先实行最低生活保障、优先接受社会资助、优先获得“结对关爱”;做到情绪不好、身体不好、成绩不好、迟到早退旷课、同学间争吵必访,“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
进一步彰显了责任感。创新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方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丰富了家校共育经验,让教师乐于操心、留守儿童舒心、打工者安心、政府放心、社会满意。
2014年9月,贵州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推进会在贞丰县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到会指导并指出,“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有效探索,是适民情、顺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实事,是实实在在的希望工程、德政工程。并表示将在全国30个民族地区进行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