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小学的《科学》教材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关注,明年小学《科学》教材要从一年级开始,也是《科学》教材的一次重大改革,教师作为教学引领者,当然要及时改变自己。但是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有许多问题、许多现象会困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就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向导,盼望着学生早日爱上科学,应用科学。
关键词:科学;教材;相信学生;科学探究
一、 实验材料要灵活
在刚接触《科学》教材时,常常因为实验材料的问题使我的课堂一再陷入僵局。如上《轮轴的秘密》一课时,本因得出“在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这一科学结论,但在演示实验时,由于实验材料中的轴与支架之间的摩擦力过大,使得在轴相同时小轮和中轮所承受的重量相同。由于我课前没有对实验材料做必要的检查与实验,于是造成了严重的实验误差。我站在讲台面红耳赤,脑子快速想着对策。直到我在支架上涂了润滑油,把实验重新做了一遍。这次教训是深刻的。
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的灵魂。在探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实验材料要充分考虑实际,实验设计中对材料的缺陷没有考虑周全,实验不但容易失败,而且会得出错误数据。
如在引导学生做“制造二氧化碳去灭火”的实验中,由于学生使用的醋不同,实验中有些学生的瓶子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量就少,无法使蜡烛火焰熄灭,学生的兴趣会大打折扣。
再如,在《拱形的力量》一课教学中,学生所带卡纸有薄有厚,结果能承载的硬币数量也是多少不一。这些实验结果,都是在我备课时没有设计到的,所以不但没有得出应有的结论,反而让课堂一片混乱。
经过认真反思,认识到上课前的准备过程至关重要,要做的实验,包括学生的分组实验都应该提前做一遍,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考虑到,把实验中的难点掌握清楚,做到课上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二、 课堂导入的设计特别重要
我在上《滑轮组》一课时,教学目标是结合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我是这样引入本课的。
师问:同学们,我今天给大家猜个谜语。有个怪物胳膊长,抓了东西到处跑,千斤万斤不费力。(打一机械名称)
有生答:千斤顶。
师:不对,再想想。
师:大家请看窗外,(窗外不远处就是一个高层建筑的施工现场)同学们看把那一捆钢筋送到楼上的是什么?为什么它有那么大的力气?
生:吊车。
师:对,吊车也叫起重机。今天咱们就来探讨其中的奥秘。
在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环节的,就是忽视了知识上的连贯性和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常识。导入应该是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现在要开展的目标活动多联系。
如果我提前问一问学生,也不难知道学生对起重机的结构和工作的具体步骤并不熟悉,应该在引入起重机时,出示自己到工地实地拍摄的图片和小视频。一方面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起重机更加亲切更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观察到起重机上从来没有见过的内部结构,学生通过观察也就自然看到原来起重机上有许多定滑轮和动滑轮,学生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本课的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来。从而把“研究滑轮组的作用”引导在学生面前,而不是硬生生地推出“滑轮组”。
三、 只有相对的结论
在上《我们的行星》一课时,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之前教科书中一直是九大行星)但在本课而言,我们只能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暂时是这样的,以后有可能会出现别的结论。科学探究始终没有终点,咱们的结论也不难太肯定,一定有不确定因素。尤其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在事实不清楚、根据不充分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语言精确。尽量使用如“根据本节课的研究”“一般情况下”“目前是这样定论的”等类似的语言。
又如四年级科学课中有“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实验后,千万不可马上得出这样的结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只能说“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因此,教师无论是实验的结论还是探究的结果,一定要注意在总结时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可随随便便下肯定结论。
四、 反复实验出结论
在《杠杆的科学》课堂中学生分组实验,有的学生心急想发言,只做了一次,马上开始发言:“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当阻力点距支点近而用力点距支点远时,杠杆省力。……”
学生总是浮躁的、好表现的,实验匆匆做一次就要急着汇报结论,这样的情况在科学课上很常见。但是作为小学科学老师要想办法去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可是怎么培养呢?方法很多,最關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科学实验是需要重复做,结论需要重复检验。可是在实际课堂中,往往没有让学生多做实验多检验的时间,看到学生完成一次,就赶快总结出结论。怎么不让多做几次呢?可能有的因为内容多,时间少;可能有的多做就要多备材料,认为浪费资源等等。是啊,这些问题的确存在,这些理由也很充分。但对于小学《科学》的目标而言,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任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的,一堂课最后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得出实验结论。如果作为教师认识到位了,科学教学意识提高了,这些问题和理由还能称之为问题和理由吗?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给学生充裕时间多做几次实验,而且鼓励学生,实验的次数越多,观察到的现象越接近事实,得出的结论也更准确。
科学教师就是引领学生们走进科学殿堂向导,盼望着学生早日爱上科学,应用科学。
作者简介:李蕊,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第二小学。
关键词:科学;教材;相信学生;科学探究
一、 实验材料要灵活
在刚接触《科学》教材时,常常因为实验材料的问题使我的课堂一再陷入僵局。如上《轮轴的秘密》一课时,本因得出“在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这一科学结论,但在演示实验时,由于实验材料中的轴与支架之间的摩擦力过大,使得在轴相同时小轮和中轮所承受的重量相同。由于我课前没有对实验材料做必要的检查与实验,于是造成了严重的实验误差。我站在讲台面红耳赤,脑子快速想着对策。直到我在支架上涂了润滑油,把实验重新做了一遍。这次教训是深刻的。
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的灵魂。在探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实验材料要充分考虑实际,实验设计中对材料的缺陷没有考虑周全,实验不但容易失败,而且会得出错误数据。
如在引导学生做“制造二氧化碳去灭火”的实验中,由于学生使用的醋不同,实验中有些学生的瓶子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量就少,无法使蜡烛火焰熄灭,学生的兴趣会大打折扣。
再如,在《拱形的力量》一课教学中,学生所带卡纸有薄有厚,结果能承载的硬币数量也是多少不一。这些实验结果,都是在我备课时没有设计到的,所以不但没有得出应有的结论,反而让课堂一片混乱。
经过认真反思,认识到上课前的准备过程至关重要,要做的实验,包括学生的分组实验都应该提前做一遍,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考虑到,把实验中的难点掌握清楚,做到课上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二、 课堂导入的设计特别重要
我在上《滑轮组》一课时,教学目标是结合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我是这样引入本课的。
师问:同学们,我今天给大家猜个谜语。有个怪物胳膊长,抓了东西到处跑,千斤万斤不费力。(打一机械名称)
有生答:千斤顶。
师:不对,再想想。
师:大家请看窗外,(窗外不远处就是一个高层建筑的施工现场)同学们看把那一捆钢筋送到楼上的是什么?为什么它有那么大的力气?
生:吊车。
师:对,吊车也叫起重机。今天咱们就来探讨其中的奥秘。
在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环节的,就是忽视了知识上的连贯性和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常识。导入应该是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现在要开展的目标活动多联系。
如果我提前问一问学生,也不难知道学生对起重机的结构和工作的具体步骤并不熟悉,应该在引入起重机时,出示自己到工地实地拍摄的图片和小视频。一方面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起重机更加亲切更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观察到起重机上从来没有见过的内部结构,学生通过观察也就自然看到原来起重机上有许多定滑轮和动滑轮,学生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本课的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来。从而把“研究滑轮组的作用”引导在学生面前,而不是硬生生地推出“滑轮组”。
三、 只有相对的结论
在上《我们的行星》一课时,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之前教科书中一直是九大行星)但在本课而言,我们只能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暂时是这样的,以后有可能会出现别的结论。科学探究始终没有终点,咱们的结论也不难太肯定,一定有不确定因素。尤其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在事实不清楚、根据不充分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语言精确。尽量使用如“根据本节课的研究”“一般情况下”“目前是这样定论的”等类似的语言。
又如四年级科学课中有“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实验后,千万不可马上得出这样的结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只能说“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因此,教师无论是实验的结论还是探究的结果,一定要注意在总结时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可随随便便下肯定结论。
四、 反复实验出结论
在《杠杆的科学》课堂中学生分组实验,有的学生心急想发言,只做了一次,马上开始发言:“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当阻力点距支点近而用力点距支点远时,杠杆省力。……”
学生总是浮躁的、好表现的,实验匆匆做一次就要急着汇报结论,这样的情况在科学课上很常见。但是作为小学科学老师要想办法去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可是怎么培养呢?方法很多,最關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科学实验是需要重复做,结论需要重复检验。可是在实际课堂中,往往没有让学生多做实验多检验的时间,看到学生完成一次,就赶快总结出结论。怎么不让多做几次呢?可能有的因为内容多,时间少;可能有的多做就要多备材料,认为浪费资源等等。是啊,这些问题的确存在,这些理由也很充分。但对于小学《科学》的目标而言,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任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的,一堂课最后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得出实验结论。如果作为教师认识到位了,科学教学意识提高了,这些问题和理由还能称之为问题和理由吗?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给学生充裕时间多做几次实验,而且鼓励学生,实验的次数越多,观察到的现象越接近事实,得出的结论也更准确。
科学教师就是引领学生们走进科学殿堂向导,盼望着学生早日爱上科学,应用科学。
作者简介:李蕊,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