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九月捷报传,在国家质检总局举办的2016年全国“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上,梅州市梅县区被授予“全国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荣誉称号,这是广东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区域单位。欢喜之余,记者不禁想起今年7月份印发的《粤东西北2015年度“振兴指数”蓝皮书》显示:梅县区在梅州市振兴发展评估考核中以94.54分排名第一;梅县区以公共财政总量和增速两项指标均进入粤东西北地区前十名,成为全省唯一的“双十强区”。
不久前,省委政策研究室在“梅县区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工作的调研报告”中评价道:“梅县区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工作做得实,见效快。目前,新城区的面积由25平方公里拓展至40平方公里……其做法值得我省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学习借鉴。”
过去一年,梅县区生产总值169.65亿元,同比增长7.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本级税收总量均在粤东西北12个市74个县(区)中排名第二;区财政在全省县级中唯一荣获全国先进集体殊荣;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连续五届跻身全省十强,位列第三;电子商务产业园被评为“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新增三家上市公司……
应该说,梅县区已迈入全面振兴发展快车道。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今年第一季度,梅县区实现生产总值41.18亿元,增长10.4%,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时任梅州市委书记黄强在梅县区专项督查经济工作时指出。
规划整齐的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建筑工地热火朝天,工程车辆有序出入,工人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无不展现着梅县区的经济正蓬勃发展。
园区建设增强产业集聚效应。“今年,集聚区落地企业有40家,建成投产33家。”梅县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梅县区在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的整体规划框架下,以畲江产业园、水车产业园和城东白渡产业园“三园合一”思路,规划建设60多平方公里的梅县产业集聚区。目前,航信科技首期、BPW(梅州)车轴6期、博森光电首期等项目投产见效;华清园生物科技、安盛华珠宝加工项目近期将投产。创业孵化园、医院、学校均已开工建设,综合保税区申报和建设有序推进。“我们今年3月初开始与梅县区相关部门洽谈,5月份落地,现在开始试产了。”梅州瑞东厚珠宝首饰有限公司负责人道出了梅县区全力服务企业的高效率和打造产业集聚的决心。
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今年我区有省、市、区重点项目84项,计划总投资104亿元,目前我们正在加速项目建设,确保未来能有力拉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增长。”梅县区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梅县区紧抓国家促进原中央苏区和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机遇,出台贴息贷款、助保贷等系列措施,重点扶持企业发展以及“新三板”上市培育企业,壮大发展实体经济。去年,全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6.75亿元;企业上市实现新突破,集一家居在香港主板上市、嘉元科技和骅锋科技在“新三板”上市,还有18家企业与保荐机构签订了“新三板”挂牌合作协议,有望陆续实现挂牌目标。与此同时,梅县区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去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43个,计划总投资240亿元。
交通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山高路远,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曾制约着山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如今,梅县区交通基础设施大变样。“近年来,梅县区的交通建设可谓进入‘史上最快速度’,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还有正在建的高铁,形成立体综合交通网。”梅县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林强说,区委、区政府统筹考虑产业园区、梅州城区、梅县新城与高速、高铁、新机场的互联互通,积极推进葵岗互通、梅畲快线、进城大道、白渡园区快线等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快速综合交通体系。目前,梅县区境内有梅县机场,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梅揭、梅河、天汕、兴畲、梅大、济广等高速公路,205、206国道贯穿境内,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54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102.59公里。
“互联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今年柚子上市20多天,网上销售收入10多万元。”柚农杨守胜高兴地告诉记者。近年来,梅县区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除了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外,还积极运用“互联网+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去年,我区被评为‘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广东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现在正在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目前全区建立了10个镇级电商服务站,有效扩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梅县区农业局副局长黄利云说,2015年,梅县全区农业总产值达65.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72元。
民生事业异彩纷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梅县区领导班子将此话记在心里,做在实处。近年来,梅县区坚持把70%以上的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每年重点抓好一批市政功能配套、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水利等民生项目建设,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城市扩容提质,提升生活品质。“我们富力城周边设施完善,附近有粤东医院、外国语学校,交通也很便利……现在,一期的楼房基本售罄,二期准备开售。”在梅县区新城的富力城销售中心,市场部王经理向前来的看楼的市民介绍道。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梅县区加快了城市扩容提质步伐,提出建设梅县新城、葵岗新城、槐岗新城、雁洋新城和畲江新城五城联动,集聚发展。其中,梅县新城已基本建成文体中心、曾宪梓体育场、中山大学粤东医院、梅县外国语学校等一批城市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吸引了富力集团、喜之郎集团、红星美凯龙、金利来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城市建设。“目前,新城扩容提质重点项目竣工15个,总投资64亿元,在建25个,计划投资354亿元。”梅县区建设系统副书记李小勇告诉记者,富力城、锦绣国际家居博览中心、宝丽华集团和金利来集团经济总部、“众创金融一条街”、足球产业基地等正加快建设,时光梅县、盈方创投蓝山时光里和儿童智力乐园等项目也有序推进。
完善文体建设,提高文化素质。“我们农村也有俱乐部了!”程江镇周塘村村民高兴地带记者参观他们村原来的“秋官第”,如今的文化俱乐部。该俱乐部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器乐室、卡拉OK室、棋牌室、书画室、农具展览室、建有文艺小广场、体育健身场所、会议室等,功能齐全。“近年来,区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建设,不仅新组建了外国语学校、新华侨中学、特殊教育学校等,还完成了梅县区博物馆建设,创建了10多个农村文化俱乐部。”梅县区宣传部副部长李钦奋说,目前,全区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新建博物馆、文化站、阅览室和文化室等免费开放,区里几乎每个月都有文化交流、巡演和展览活动。去年,梅县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获“中华诗词之乡”称号,并新增了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推动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现在我们村变漂亮了,来的游客也多了,种的农产品在家门口卖,就能增加不少收入呢!”松口镇横东村村民黄娴云告诉记者。梅县区把生态文明和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美丽乡村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休闲、健康养生新业态,在完善原有景区景点的基础上,加强古镇古街、古村落、红色资源等的保护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在加快古梅梦景、麓湖山文化产业园、梅南九龙嶂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提升休闲农业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不仅丰富了我区的旅游资源,更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梅县区旅游局局长曾令文表示。
加强社会保障,确保安居乐业。“梅县区是‘中国长寿之乡’,统计截止2013年,我们这的百岁以上老人就有69名。”梅县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区领导对老人很关心,每年都前往慰问。从2012年起,区里每年都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津补贴,为80岁以上老人、60周岁以上困难群体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近五年来,梅县区大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了各类保障性住房61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780户,农村危房改造5791户。去年,梅县区成立了中医院,新建的中山大学粤东医院也正式启用,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我们家门口也有和省城一样的大医院了!”在医院门口,78岁的黄婆婆与记者分享这一好消息。
不久前,省委政策研究室在“梅县区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工作的调研报告”中评价道:“梅县区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工作做得实,见效快。目前,新城区的面积由25平方公里拓展至40平方公里……其做法值得我省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学习借鉴。”
过去一年,梅县区生产总值169.65亿元,同比增长7.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本级税收总量均在粤东西北12个市74个县(区)中排名第二;区财政在全省县级中唯一荣获全国先进集体殊荣;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连续五届跻身全省十强,位列第三;电子商务产业园被评为“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新增三家上市公司……
应该说,梅县区已迈入全面振兴发展快车道。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今年第一季度,梅县区实现生产总值41.18亿元,增长10.4%,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时任梅州市委书记黄强在梅县区专项督查经济工作时指出。
规划整齐的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建筑工地热火朝天,工程车辆有序出入,工人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无不展现着梅县区的经济正蓬勃发展。
园区建设增强产业集聚效应。“今年,集聚区落地企业有40家,建成投产33家。”梅县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梅县区在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的整体规划框架下,以畲江产业园、水车产业园和城东白渡产业园“三园合一”思路,规划建设60多平方公里的梅县产业集聚区。目前,航信科技首期、BPW(梅州)车轴6期、博森光电首期等项目投产见效;华清园生物科技、安盛华珠宝加工项目近期将投产。创业孵化园、医院、学校均已开工建设,综合保税区申报和建设有序推进。“我们今年3月初开始与梅县区相关部门洽谈,5月份落地,现在开始试产了。”梅州瑞东厚珠宝首饰有限公司负责人道出了梅县区全力服务企业的高效率和打造产业集聚的决心。
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今年我区有省、市、区重点项目84项,计划总投资104亿元,目前我们正在加速项目建设,确保未来能有力拉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增长。”梅县区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梅县区紧抓国家促进原中央苏区和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机遇,出台贴息贷款、助保贷等系列措施,重点扶持企业发展以及“新三板”上市培育企业,壮大发展实体经济。去年,全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6.75亿元;企业上市实现新突破,集一家居在香港主板上市、嘉元科技和骅锋科技在“新三板”上市,还有18家企业与保荐机构签订了“新三板”挂牌合作协议,有望陆续实现挂牌目标。与此同时,梅县区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去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43个,计划总投资240亿元。
交通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山高路远,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曾制约着山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如今,梅县区交通基础设施大变样。“近年来,梅县区的交通建设可谓进入‘史上最快速度’,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还有正在建的高铁,形成立体综合交通网。”梅县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林强说,区委、区政府统筹考虑产业园区、梅州城区、梅县新城与高速、高铁、新机场的互联互通,积极推进葵岗互通、梅畲快线、进城大道、白渡园区快线等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快速综合交通体系。目前,梅县区境内有梅县机场,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梅揭、梅河、天汕、兴畲、梅大、济广等高速公路,205、206国道贯穿境内,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54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102.59公里。
“互联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今年柚子上市20多天,网上销售收入10多万元。”柚农杨守胜高兴地告诉记者。近年来,梅县区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除了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外,还积极运用“互联网+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去年,我区被评为‘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广东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现在正在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目前全区建立了10个镇级电商服务站,有效扩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梅县区农业局副局长黄利云说,2015年,梅县全区农业总产值达65.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72元。
民生事业异彩纷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梅县区领导班子将此话记在心里,做在实处。近年来,梅县区坚持把70%以上的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每年重点抓好一批市政功能配套、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水利等民生项目建设,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城市扩容提质,提升生活品质。“我们富力城周边设施完善,附近有粤东医院、外国语学校,交通也很便利……现在,一期的楼房基本售罄,二期准备开售。”在梅县区新城的富力城销售中心,市场部王经理向前来的看楼的市民介绍道。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梅县区加快了城市扩容提质步伐,提出建设梅县新城、葵岗新城、槐岗新城、雁洋新城和畲江新城五城联动,集聚发展。其中,梅县新城已基本建成文体中心、曾宪梓体育场、中山大学粤东医院、梅县外国语学校等一批城市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吸引了富力集团、喜之郎集团、红星美凯龙、金利来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城市建设。“目前,新城扩容提质重点项目竣工15个,总投资64亿元,在建25个,计划投资354亿元。”梅县区建设系统副书记李小勇告诉记者,富力城、锦绣国际家居博览中心、宝丽华集团和金利来集团经济总部、“众创金融一条街”、足球产业基地等正加快建设,时光梅县、盈方创投蓝山时光里和儿童智力乐园等项目也有序推进。
完善文体建设,提高文化素质。“我们农村也有俱乐部了!”程江镇周塘村村民高兴地带记者参观他们村原来的“秋官第”,如今的文化俱乐部。该俱乐部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器乐室、卡拉OK室、棋牌室、书画室、农具展览室、建有文艺小广场、体育健身场所、会议室等,功能齐全。“近年来,区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建设,不仅新组建了外国语学校、新华侨中学、特殊教育学校等,还完成了梅县区博物馆建设,创建了10多个农村文化俱乐部。”梅县区宣传部副部长李钦奋说,目前,全区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新建博物馆、文化站、阅览室和文化室等免费开放,区里几乎每个月都有文化交流、巡演和展览活动。去年,梅县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获“中华诗词之乡”称号,并新增了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推动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现在我们村变漂亮了,来的游客也多了,种的农产品在家门口卖,就能增加不少收入呢!”松口镇横东村村民黄娴云告诉记者。梅县区把生态文明和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美丽乡村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休闲、健康养生新业态,在完善原有景区景点的基础上,加强古镇古街、古村落、红色资源等的保护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在加快古梅梦景、麓湖山文化产业园、梅南九龙嶂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提升休闲农业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不仅丰富了我区的旅游资源,更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梅县区旅游局局长曾令文表示。
加强社会保障,确保安居乐业。“梅县区是‘中国长寿之乡’,统计截止2013年,我们这的百岁以上老人就有69名。”梅县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区领导对老人很关心,每年都前往慰问。从2012年起,区里每年都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津补贴,为80岁以上老人、60周岁以上困难群体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近五年来,梅县区大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了各类保障性住房61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780户,农村危房改造5791户。去年,梅县区成立了中医院,新建的中山大学粤东医院也正式启用,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我们家门口也有和省城一样的大医院了!”在医院门口,78岁的黄婆婆与记者分享这一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