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月二十六日,我来到祝家,一则恭喜他“双喜临门”:女儿考取复旦大学研究生,儿子考取华中理工大学;二则拜访他,请他谈谈家教的经验。
这位农学院毕业的干部,非常谦逊,竟像挤牙膏似的,不愿多谈自己。他总是说:“子女所取得的成绩,完全归功于教师的培养,当教师的真不愧为辛勤的园丁。”
经我再三地恳求,他才眨眨眼睛,若有所思地说:“我公事烦杂,妻子在城关食品站工作,除了上班,家务工作一大堆。但工作再忙,教育子女不能放松。高尔基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教育孩子,这是一件伟大的国家的事业了。’因此,对子女要严格要求,耐心教育。”接着,他们夫妻俩给我淡了不少颇能发人深省的体会。这些体会,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想要子女根正苗红,艰苦朴素的传统要继承
过去子女曾经羡慕别人吃好穿好,针对这种情况,老祝经常给子女讲《红军过草地》、《方志敏在狱中》、《焦裕禄》等故事,引导他们认真阅读《金色的鱼钩》、《朱德的扁担》、《我要当红军》等课文,并且现身说法:小时候,家境贫困,考上高中时,向人借了十几元钱,打着赤脚,徒步五十多公里路进城读书。上农学院时,只带一床旧棉被和一只小木箱……子女从中受到艰苦朴素的教育。家中平时是粗菜淡饭,逢年过节,或者来了客人,才多添一两个菜。子女过年不一定给买新衣服,也不给压岁钱。久而久之,子女自然养成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的好习惯,再也不跟别人攀比了。
我把两个孩子打量一番:儿子身上穿的是一件旧校服,女儿穿的是母亲修改的工作服。女儿有趣地说:“妈妈把进博物馆的衣服都拿来给我穿了。”
女主人微笑着说:“一个人不在于外表美,而要心灵美。如果女孩子整天想着梳妆打扮,怎么能读好书呢?”
二、教育子女遵纪守法,从不搞特殊化
干部要廉洁奉公,不搞特殊,老祝是言传身教的。有些人来找他办事,符合政策的,及时给办;不能办的讲清道理,且从不收受别人的东西。过去在乡里当乡长时,经常有些熟悉的人送衣服给姐弟俩穿,买东西给他们吃,老祝知道了把送衣服送还给人家,如果东西被他们吃完了,他一定要照价还钱。有一次,有个人送给他的儿子一块100多元的手表,老祝知道马上带着儿子送还那个人。还狠狠地批评儿子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礼物,不能揩油占便宜。有时因为公事有小车送下乡、出差,子女想搭“顺风车”,他严加拒绝,并教育子女不要高人一等,搞特殊化。这些,都在对孩子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姐弟俩从小就尊敬师长,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从小学三年级起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
三、书是知识的源泉,尽量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子女爱看书,父母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也乐意掏钱买。我参观了他们的卧室,书橱、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还订了四种报纸,五种杂志,真像个小图书馆。子女特别喜欢看古代名著《西游记》、《水浒传》、唐诗宋词……子女看完书之后,老祝总要叫他们讲讲书中的内容,分清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耐心诱导他们学好人,干好事。他还跟子女约法三章:不买零食,余钱买书;先学好课本,做完作业,再看课外书;看课外书时要有选择,要看有益的书。因此子女十分珍惜时间,一有空就看书、看报,还多写、多练。从小看书,知识面广,脑子就灵活了。
儿子特别爱看航空模型、科学小实验之类的科技书,而且敲敲打打,搞小制作。为了在数学竞赛中夺魁,他认真学习了《中外数学竞赛集题》、各省市《中学数学竞赛题》,计算的草稿纸有一个小竹箩。老祝不但支持孩子,还用一些谚语、古训来勉励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县举行中学生数学竞赛,他终于得了全县桂冠。
四、谦虚勤学,要求更上一层楼
老祝喜欢用古人说的:“满招损,谦受益”来教育子女。他常说: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骄傲自满是学习的障碍。他还叫子女体会宋朝学者程颐讲的话语:“君子有所进步,都是由于学习;没有长进,都是固步自封;最大的毛病莫过于自满自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自暴自弃。”当儿子领到奖品、奖状时,他便叫妻子带儿子拜见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诲,并教导儿子,自己成绩的取得应归功于老师,使他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和父母的教育培养。
这位农学院毕业的干部,非常谦逊,竟像挤牙膏似的,不愿多谈自己。他总是说:“子女所取得的成绩,完全归功于教师的培养,当教师的真不愧为辛勤的园丁。”
经我再三地恳求,他才眨眨眼睛,若有所思地说:“我公事烦杂,妻子在城关食品站工作,除了上班,家务工作一大堆。但工作再忙,教育子女不能放松。高尔基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教育孩子,这是一件伟大的国家的事业了。’因此,对子女要严格要求,耐心教育。”接着,他们夫妻俩给我淡了不少颇能发人深省的体会。这些体会,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想要子女根正苗红,艰苦朴素的传统要继承
过去子女曾经羡慕别人吃好穿好,针对这种情况,老祝经常给子女讲《红军过草地》、《方志敏在狱中》、《焦裕禄》等故事,引导他们认真阅读《金色的鱼钩》、《朱德的扁担》、《我要当红军》等课文,并且现身说法:小时候,家境贫困,考上高中时,向人借了十几元钱,打着赤脚,徒步五十多公里路进城读书。上农学院时,只带一床旧棉被和一只小木箱……子女从中受到艰苦朴素的教育。家中平时是粗菜淡饭,逢年过节,或者来了客人,才多添一两个菜。子女过年不一定给买新衣服,也不给压岁钱。久而久之,子女自然养成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的好习惯,再也不跟别人攀比了。
我把两个孩子打量一番:儿子身上穿的是一件旧校服,女儿穿的是母亲修改的工作服。女儿有趣地说:“妈妈把进博物馆的衣服都拿来给我穿了。”
女主人微笑着说:“一个人不在于外表美,而要心灵美。如果女孩子整天想着梳妆打扮,怎么能读好书呢?”
二、教育子女遵纪守法,从不搞特殊化
干部要廉洁奉公,不搞特殊,老祝是言传身教的。有些人来找他办事,符合政策的,及时给办;不能办的讲清道理,且从不收受别人的东西。过去在乡里当乡长时,经常有些熟悉的人送衣服给姐弟俩穿,买东西给他们吃,老祝知道了把送衣服送还给人家,如果东西被他们吃完了,他一定要照价还钱。有一次,有个人送给他的儿子一块100多元的手表,老祝知道马上带着儿子送还那个人。还狠狠地批评儿子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礼物,不能揩油占便宜。有时因为公事有小车送下乡、出差,子女想搭“顺风车”,他严加拒绝,并教育子女不要高人一等,搞特殊化。这些,都在对孩子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姐弟俩从小就尊敬师长,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从小学三年级起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
三、书是知识的源泉,尽量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子女爱看书,父母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也乐意掏钱买。我参观了他们的卧室,书橱、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还订了四种报纸,五种杂志,真像个小图书馆。子女特别喜欢看古代名著《西游记》、《水浒传》、唐诗宋词……子女看完书之后,老祝总要叫他们讲讲书中的内容,分清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耐心诱导他们学好人,干好事。他还跟子女约法三章:不买零食,余钱买书;先学好课本,做完作业,再看课外书;看课外书时要有选择,要看有益的书。因此子女十分珍惜时间,一有空就看书、看报,还多写、多练。从小看书,知识面广,脑子就灵活了。
儿子特别爱看航空模型、科学小实验之类的科技书,而且敲敲打打,搞小制作。为了在数学竞赛中夺魁,他认真学习了《中外数学竞赛集题》、各省市《中学数学竞赛题》,计算的草稿纸有一个小竹箩。老祝不但支持孩子,还用一些谚语、古训来勉励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县举行中学生数学竞赛,他终于得了全县桂冠。
四、谦虚勤学,要求更上一层楼
老祝喜欢用古人说的:“满招损,谦受益”来教育子女。他常说: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骄傲自满是学习的障碍。他还叫子女体会宋朝学者程颐讲的话语:“君子有所进步,都是由于学习;没有长进,都是固步自封;最大的毛病莫过于自满自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自暴自弃。”当儿子领到奖品、奖状时,他便叫妻子带儿子拜见老师,感谢老师的教诲,并教导儿子,自己成绩的取得应归功于老师,使他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和父母的教育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