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中普遍忽视了学生持久语文学力的培养问题,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已达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品质形成、情感渗透的四位一体,并使学生具有持久的、伴随终身的语文学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可持续 语文学力
一、语文学力概述
任何学科就学习的本质来说都应当是培养学生持续的、长久的后续学习的能力,也就是对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恒久学力。教学所追寻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这种学力。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现代教学论普遍认为学力大致由以下几方面组成:第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學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由此可知,语文可持续学力中:“可持续”指持之以恒,延续不断,也可认为是所谓的终身。学力,就是认识事物的系统知识的反映。语文“可持续学力”指的是学生对语文学科保持学习的欲望,拥有继续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语文可持续学力”界定为学生对语文学科进行后继学习所具有的动力和拥有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学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学力呢?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转换角色定位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换角色定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现代教育教师的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要适应这一转变,教师角色需要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一味的操作者转化为研究者。在语文活动课中,语文教师扮演着越来越多的角色。而在教师自身角色变换的同时,学生的角色也在转变。学生应在教师不同角色的扮演中学得相应的策略,真正体现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承担的是多重角色,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起着控制、监控、敦促的作用。只有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以适当的角色去组织课堂活动,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选取恰当教学内容,打造学生精神的底子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语文课程安排的教材,是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良好语感,发展丰富思维,运用常见表达,打造精神底子的坚实基石。因此,教师要能够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实践因素。为此,我校语文组提出在课文的基础上,挖掘教材的实践因素,创设学习平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三)转变教学方式,形成学生后续学习动力
这是指教师应转变教学工作方式,寓终身学习理念于教学中。这样的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从以前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师主体课堂,转变为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的学生主体课堂。而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要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还要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等。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教授其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同时,我们应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四)开展大量语文实践活动,奠定学生语文学习恒久功力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才能将知识化为能力,才会形成学生语文学习恒久功力。“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工具就必须会用。如何使用“语文”这种工具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积累、迁移、综合运用教材蕴含的语文知识,并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而能够获得后继学习语文的能力,激发后继学习语文的动力。听说读写思均是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不拘一格,时间上常计划短安排,空间上以学校为中心,还设计家庭和社会,可动可静。例如读的活动,如每天读一点语文文章,要求学生每天看一篇语文材料;还有如读书汇报会。比如,竞赛活动,即举办各种竞赛,如书法比赛、作文比赛、辩论赛、古诗比赛等。又如,专题活动,比如欣赏电影,进行文学专题研究,组织编演课本剧等。再如,组织社会调查活动,如过年收集春联,调查社会不规范用字,母亲河的变化,家乡名木古树访查,家乡的过去与现在等。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学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校语文教育最终形成以下三个层次的学力:浅层次或表层的应当是建立在语文基础知识之上的能读会写善说的语文能力;中间层次的应当是语文学科学习获得的语文兴趣、良好习惯和自我学习的学习品质;核心层次的应当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和价值观念。由此,语文教学应当是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品质形成、情感渗透的四位一体综合教育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具有持久的、伴随终身的语文学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钟启泉.学力·学力论争·学力模型.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可持续 语文学力
一、语文学力概述
任何学科就学习的本质来说都应当是培养学生持续的、长久的后续学习的能力,也就是对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恒久学力。教学所追寻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这种学力。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现代教学论普遍认为学力大致由以下几方面组成:第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學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由此可知,语文可持续学力中:“可持续”指持之以恒,延续不断,也可认为是所谓的终身。学力,就是认识事物的系统知识的反映。语文“可持续学力”指的是学生对语文学科保持学习的欲望,拥有继续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语文可持续学力”界定为学生对语文学科进行后继学习所具有的动力和拥有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学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学力呢?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转换角色定位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换角色定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现代教育教师的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要适应这一转变,教师角色需要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一味的操作者转化为研究者。在语文活动课中,语文教师扮演着越来越多的角色。而在教师自身角色变换的同时,学生的角色也在转变。学生应在教师不同角色的扮演中学得相应的策略,真正体现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承担的是多重角色,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起着控制、监控、敦促的作用。只有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以适当的角色去组织课堂活动,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选取恰当教学内容,打造学生精神的底子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语文课程安排的教材,是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良好语感,发展丰富思维,运用常见表达,打造精神底子的坚实基石。因此,教师要能够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实践因素。为此,我校语文组提出在课文的基础上,挖掘教材的实践因素,创设学习平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三)转变教学方式,形成学生后续学习动力
这是指教师应转变教学工作方式,寓终身学习理念于教学中。这样的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从以前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师主体课堂,转变为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的学生主体课堂。而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要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还要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等。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教授其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同时,我们应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四)开展大量语文实践活动,奠定学生语文学习恒久功力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才能将知识化为能力,才会形成学生语文学习恒久功力。“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工具就必须会用。如何使用“语文”这种工具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积累、迁移、综合运用教材蕴含的语文知识,并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而能够获得后继学习语文的能力,激发后继学习语文的动力。听说读写思均是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不拘一格,时间上常计划短安排,空间上以学校为中心,还设计家庭和社会,可动可静。例如读的活动,如每天读一点语文文章,要求学生每天看一篇语文材料;还有如读书汇报会。比如,竞赛活动,即举办各种竞赛,如书法比赛、作文比赛、辩论赛、古诗比赛等。又如,专题活动,比如欣赏电影,进行文学专题研究,组织编演课本剧等。再如,组织社会调查活动,如过年收集春联,调查社会不规范用字,母亲河的变化,家乡名木古树访查,家乡的过去与现在等。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学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校语文教育最终形成以下三个层次的学力:浅层次或表层的应当是建立在语文基础知识之上的能读会写善说的语文能力;中间层次的应当是语文学科学习获得的语文兴趣、良好习惯和自我学习的学习品质;核心层次的应当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和价值观念。由此,语文教学应当是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品质形成、情感渗透的四位一体综合教育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具有持久的、伴随终身的语文学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钟启泉.学力·学力论争·学力模型.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