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访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组长张世平
有关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各有2000多万,这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
“不能否认这部分儿童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留守、流动儿童绝不是问题儿童。”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组长张世平在谈到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时说。
《经济》:目前我国农村流动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如何?留守流动儿童最需要的是什么?
张世平:相对于其他孩子,他们最需要的莫过于父母在身边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迫切的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我们做过大量的调查,据调查情况,我们感觉到这部分孩子总体来讲,学习、生活、成长的状况还是好的。但是,由于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在教育、心理、安全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现在大多数留守儿童很多是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在一起生活。我们在湖北调查,这个比例数字大概占了百分之六七十的样子。在河南的调查也是半数以上的幅度,是绝大部分。在湖北、湖南我们做了一个局部调查,有5%的孩子,实际上等于自己在那里生活,相对来讲可能年龄稍微大一点,完全没有父母在那里照顾,也没有亲属。
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非常需要父母关爱,这是成长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安全都需要在家庭中保护,而他们恰恰缺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机会。
《经济》: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意义何在?关键是什么?
张世平: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关系到两个2000万孩子的成长,关系到农村家庭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新农村的新建设。
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他们家庭保护缺失、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就是解决他们“和父母共同生活”的问题。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儿童家长共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们能够获得应有的家庭保护和监护。
我到深圳调研,在一个工厂见到一个女技术员,一个月挣二三千块钱,谈到工作业绩的时候,谈到做技术员这么多年的时候,她眉飞色舞。一说到孩子,她的眼泪就下来了,她说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家了,想多挣点钱,和孩子天天生活在一起只是奢望,她也没有办法。
目前由于各个方面政策的制约,还不能够完全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和父母生活的问题,因为有很多瓶颈,不能家长走到哪把孩子带到哪。在不能解决的前提下,社会的关爱就显得更为紧迫,应该说是非常必要的补充。因此把着力点放在源头的推进上来解决他们能够共同生活。另一方面,把着力点放在动员社会力量来发展关爱活动,提供给他们各方面的支持,来解决目前不可能短期解决的这些问题。
《经济》:全国妇联为推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已经做了哪些努力?
张世平:全国妇联组织较早关注这个问题,国务院把农村留守儿童的牵头任务交给全国妇联后,我们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做好相关协调、服务和推进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去年7月,为贯彻中央领导批示,全国妇联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将其纳入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并在省区市妇联主席会和常执委会上,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部署。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还联合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成员单位赴7省市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调研报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据此在人大、政协会上提交了相关提案。
我们开展的春蕾计划、安康计划、健康宝贝课堂热线、大龄女童技能培训等公益活动和项目,也都注重向留守流动儿童倾斜。
我们发动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及“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鼓励创办乡(镇)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咨询站、“四老”家长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等,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提供指导和帮助。
我们还联合专题工作组单位共同推出了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通过实施支持、维权、关爱、宣传4项行动,切实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
《经济》:很多的流动儿童被城市边缘化,很多的留守儿童被农村家庭边缘化,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张世平:广大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最迫切要解决的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个问题,必须从源头和政策层面上解决问题,并要调动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一方面输入地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创造流动儿童平等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输出地也要通过完善监护机制和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来促进这个问题的解决。在目前受各种因素制约还不能在短期内根本解决问题的同时,社会的关爱支持,特别是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热情参与就更为重要,应当成为政府政策保障的必要补充。
目前,社会上对这个问题的宣传认识还存有误区,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也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有问题,不能再给孩子们增加新的压力,应当强化正面宣传、经验宣传、典型宣传,并对家长和代理家长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引导他们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家长义务。
在农民工输入地,要以建立平等的户籍管理、义务教育、医疗保健、社会救助4个方面为政策推进的重点,加强相关经验总结、实践探索和政策推进。在农民工输出地,妇联将继续配合政府,发挥基层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骨干的作用,在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监测机制和监护网络上多做工作。
要在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互助活动的基础上,面向全国重点推广一批成功的关爱模式,即面向社会推广“代理家长”制,面向家长推广“家长联系卡”、“亲情电话卡”,面向儿童推广“一对一结对子”等互帮互助活动,既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又能使更多的留守流动儿童及家长从中受益。
要依托现有的各级各类家庭教育指导阵地,特别是农村四老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等,通过组织家庭教育报告团、开展远程教育、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等多种途径,面向留守儿童家长和代理家长,宣传保护儿童的相关法律知识,宣传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子女教育,关心孩子的成长,切实承担起培养教育好下一代的重要责任。
有关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各有2000多万,这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
“不能否认这部分儿童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留守、流动儿童绝不是问题儿童。”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组长张世平在谈到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时说。
《经济》:目前我国农村流动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如何?留守流动儿童最需要的是什么?
张世平:相对于其他孩子,他们最需要的莫过于父母在身边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迫切的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我们做过大量的调查,据调查情况,我们感觉到这部分孩子总体来讲,学习、生活、成长的状况还是好的。但是,由于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在教育、心理、安全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现在大多数留守儿童很多是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在一起生活。我们在湖北调查,这个比例数字大概占了百分之六七十的样子。在河南的调查也是半数以上的幅度,是绝大部分。在湖北、湖南我们做了一个局部调查,有5%的孩子,实际上等于自己在那里生活,相对来讲可能年龄稍微大一点,完全没有父母在那里照顾,也没有亲属。
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非常需要父母关爱,这是成长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安全都需要在家庭中保护,而他们恰恰缺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机会。
《经济》: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意义何在?关键是什么?
张世平: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关系到两个2000万孩子的成长,关系到农村家庭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新农村的新建设。
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他们家庭保护缺失、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就是解决他们“和父母共同生活”的问题。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儿童家长共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们能够获得应有的家庭保护和监护。
我到深圳调研,在一个工厂见到一个女技术员,一个月挣二三千块钱,谈到工作业绩的时候,谈到做技术员这么多年的时候,她眉飞色舞。一说到孩子,她的眼泪就下来了,她说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家了,想多挣点钱,和孩子天天生活在一起只是奢望,她也没有办法。
目前由于各个方面政策的制约,还不能够完全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和父母生活的问题,因为有很多瓶颈,不能家长走到哪把孩子带到哪。在不能解决的前提下,社会的关爱就显得更为紧迫,应该说是非常必要的补充。因此把着力点放在源头的推进上来解决他们能够共同生活。另一方面,把着力点放在动员社会力量来发展关爱活动,提供给他们各方面的支持,来解决目前不可能短期解决的这些问题。
《经济》:全国妇联为推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已经做了哪些努力?
张世平:全国妇联组织较早关注这个问题,国务院把农村留守儿童的牵头任务交给全国妇联后,我们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做好相关协调、服务和推进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去年7月,为贯彻中央领导批示,全国妇联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将其纳入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并在省区市妇联主席会和常执委会上,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部署。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还联合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成员单位赴7省市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调研报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据此在人大、政协会上提交了相关提案。
我们开展的春蕾计划、安康计划、健康宝贝课堂热线、大龄女童技能培训等公益活动和项目,也都注重向留守流动儿童倾斜。
我们发动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及“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鼓励创办乡(镇)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咨询站、“四老”家长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等,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提供指导和帮助。
我们还联合专题工作组单位共同推出了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通过实施支持、维权、关爱、宣传4项行动,切实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
《经济》:很多的流动儿童被城市边缘化,很多的留守儿童被农村家庭边缘化,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张世平:广大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最迫切要解决的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个问题,必须从源头和政策层面上解决问题,并要调动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一方面输入地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创造流动儿童平等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输出地也要通过完善监护机制和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来促进这个问题的解决。在目前受各种因素制约还不能在短期内根本解决问题的同时,社会的关爱支持,特别是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热情参与就更为重要,应当成为政府政策保障的必要补充。
目前,社会上对这个问题的宣传认识还存有误区,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也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有问题,不能再给孩子们增加新的压力,应当强化正面宣传、经验宣传、典型宣传,并对家长和代理家长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引导他们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家长义务。
在农民工输入地,要以建立平等的户籍管理、义务教育、医疗保健、社会救助4个方面为政策推进的重点,加强相关经验总结、实践探索和政策推进。在农民工输出地,妇联将继续配合政府,发挥基层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骨干的作用,在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监测机制和监护网络上多做工作。
要在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互助活动的基础上,面向全国重点推广一批成功的关爱模式,即面向社会推广“代理家长”制,面向家长推广“家长联系卡”、“亲情电话卡”,面向儿童推广“一对一结对子”等互帮互助活动,既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又能使更多的留守流动儿童及家长从中受益。
要依托现有的各级各类家庭教育指导阵地,特别是农村四老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等,通过组织家庭教育报告团、开展远程教育、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等多种途径,面向留守儿童家长和代理家长,宣传保护儿童的相关法律知识,宣传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子女教育,关心孩子的成长,切实承担起培养教育好下一代的重要责任。